摘要:到了现在,谁还不知道“苏超”,绝对枉为新时代网民。最初谁也想不到,国内的足球赛事还能以这种形式爆火。网上有趣的话题太多了,群众参与的热情被点燃了,足球有更多人看了,江苏的文旅热度高涨了,但“苏超”还有一个重要价值不能被忽视,那就是对我们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也有很
“苏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发意义
文/甲申
到了现在,谁还不知道“苏超”,绝对枉为新时代网民。最初谁也想不到,国内的足球赛事还能以这种形式爆火。网上有趣的话题太多了,群众参与的热情被点燃了,足球有更多人看了,江苏的文旅热度高涨了,但“苏超”还有一个重要价值不能被忽视,那就是对我们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也有很强的启发。
激活集体荣誉感。“苏超”以城市为参赛单元,“为家乡而战”的口号唤醒了球员与球迷的家乡情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让参与者越来越多,整体赛事越来越活跃。企业作为一个集体,如果通过文化建设激活集体成员的荣誉感,那将释放出巨大的集体力量。如同球员为城市荣誉而拼搏,企业应该利用使命、价值观、愿景维系员工,让他们形成事业共同体意识。“苏超”的爆火并非某一人、某一家公司设计推动,而是集体式创造,相信如果一家企业激活了整个集体的创造活力,那也必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创新企业活动形式。“苏超”比赛中,南京与无锡的“盐水鸭大战水蜜桃”、扬州与镇江的“早茶对决”,还有“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没有假球,只有世仇”“楚汉争霸”等网络热梗风靡一时,这些网络叙事尽显这场赛事狂欢蕴含的想象力、创造力,也透露出新一代网民,同时也是现实中青年人的文化特性,展现出喜欢脱口秀、LABUBU的他们的一体多面。赛事也能这样调侃、戏谑,试问常规、老套、陈旧的企业文化建设手段与方法还有多少有效呢?“苏超”是一场赛事,也是一次集体创作,是一次流行文化的不经意展现,抓住这次机会,分析其中那些参与者贡献的创新活力,把这些经验用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动上,一定会激活企业成员的创新活力。
长期主义的深耕。有位著名足球教练曾说,足球无关生死,足球高于生死。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极其强势的流行文化,中国足球在国际赛场的表现却不堪回首,多年来令国内球迷意难平。国内的一些联赛,虽不断有企业赞助,但影响力局限在球迷中,反倒是这一非职业性球员占大多数的“苏超”爆火,全民吸睛,原因何在?
中国虽有巨大的球迷数量,但曾几何时足球场数量极少,下场踢足球的球员基数偏低,这决定了优秀球员不多见,国内联赛的模式又是从国外引进,相当于“外接”而来。而“村超”“苏超”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内球迷、非职业球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自我创造,它们有极强的内生属性。这一幕正是多年的积累而产生的质变。这启发我们的企业,一方面要立足企业自身特色,对外来模式不要盲目吸收;另一方面要注重长期主义的培育、深植,一旦条件成熟,内部自然会爆发革新力量。
从淄博烧烤到尔滨热,从“哪吒2”到“苏超”,热点一个接一个,每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传播模式,塑造着一个个难以预知的文化现象,但其中又有确定的因素在,那就是对真、善、美的褒奖。既然这种现象难以预知,充满不确定,那企业就安心做好自己的事,基于真、善、美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剩下的交给时间。
苏超”对企业文化不宜简单比附
文/庚寅
被网民称为“苏超”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能够成为体育界乃至社会领域的热门话题,原因有很多,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赛事本身,也为城市间的互动以及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但如果说它对企业文化有什么意义,那就有生拉硬扯之嫌了。
群体激情与组织理性的本质差异。“苏超”联赛建立在高度情绪化和地域认同的基础上。企业组织的目标是创造持续价值,这需要稳定性、可预测性和长期战略。而体育比赛恰恰以不可预测性为卖点,这种不确定性在商业环境中往往是需要规避的风险。将体育的偶然性思维引入企业管理,可能导致决策过于依赖短期结果而忽视长期规划。
地域忠诚与企业认同的不同生成机制。“苏超”球迷对球队的支持常常源于地域认同和乡土情结,这种情感联结容易被拿来类比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然而这两种忠诚度的生成机制截然不同。体育迷的忠诚往往源于地域认同、家庭传统或情感依恋,这些因素在商业环境中难以复制。企业员工与组织的关系本质上是契约关系,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煽情式的手段培养类似球迷的忠诚度,不仅不现实,还可能适得其反―员工会对这种情感绑架产生反感。真正的组织承诺来自公平的待遇、职业发展机会和有意义的工作内容,而非盲目效忠。
形式主义与实质文化的错位。“苏超”赛事中的文化符号,如城市吉祥物、特色口号和地方文化展示,虽然增强了赛事的观赏性和认同感,但这种形式化的文化表达在企业中可能流于表面。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内化,而非外在符号的堆砌。如果企业效仿此类做法,热衷于设计口号、标志和文化活动,依然忽视制度保障和实质性的价值观践行,结果就形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的文化割裂,反而削弱了员工对企业的信任。
短期效应与持续发展的矛盾。体育赛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短暂性特点,而企业文化需要的是持续性和稳定性。“苏超”赛季期间的激情和关注度难以维持整年,这种波动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是不可取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投入。试图通过类似体育赛事的“活动式”文化建设,往往只能产生短暂效果,无法形成深入人心的文化基因。
江苏“苏超”作为体育赛事无疑具有一定社会价值,但其成功模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相当有限。企业应当基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构建适合自己的文化体系。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对体育模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建立在清晰的价值观、公平的制度设计、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真正的员工关怀基础上。它不需要模仿球场的激情澎湃,而应当体现商业组织的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编辑/莘然
图/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官方微博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5年9期
来源:中外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