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亲情“归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15:54 1

摘要:2017年5月,杨某与李某的婚姻走到尽头,双方协议离婚,并约定李某每月支付700元抚养费,直至孩子成年。然而,时光匆匆,8年过去了,李某不仅未曾支付过一分抚养费,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本报记者 林冬雪

“谢谢张叔叔,我终于见到妈妈了!”长春市双阳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办公室里,一阵清脆且饱含喜悦的童声透过电话传来,让整个空间都弥漫着温暖与希望。

停滞的执行,未了的亲情期盼

2017年5月,杨某与李某的婚姻走到尽头,双方协议离婚,并约定李某每月支付700元抚养费,直至孩子成年。然而,时光匆匆,8年过去了,李某不仅未曾支付过一分抚养费,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孩子都14岁了,自从2017年她妈妈离开后,就再也没见过一面。孩子天天念叨着想见妈妈,可我实在是联系不上她,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杨某满心无奈,在走投无路之下,于今年4月向双阳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执行法官迅速行动,扣划了李某账户中的2284元后,却发现其账户再无余额,执行工作陷入了僵局。

“不能让执行仅仅停留在数字上,我们一定要找到人,更要解开这背后错综复杂的情感心结。”执行法官张志宝暗暗下定决心。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先后奔走于社区、银行、社保局等多个地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甚至借助大数据的力量,筛查关联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7月,张志宝在婚姻登记处查到了一条关键线索:李某已经再婚,其现任丈夫周某居住在沈阳。

千里赴沈,一声“想妈妈”触动心弦

在沈阳的一栋老旧居民楼里,法官见到了李某的现任丈夫周某。初次见面,周某满脸警惕,眼神中透露出对陌生人的防备,而李某则始终不见身影。

法官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与周某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你也是当父亲的,该懂孩子趴在窗台等妈妈的滋味。我们只是想满足孩子的心愿”。他的话语真诚而恳切,经过一番沟通,周某终于叫来了李某。

“我们此行不是来为难谁的,只是孩子太想妈妈了”法官放缓语气,将提前录好的孩子语音播放给李某听。当那句稚嫩而充满渴望的“妈妈,我想你”在房间里响起时,李某的泪水瞬间决堤。她双手掩面,身体微微颤抖,这一刻,所有的伪装和坚强都土崩瓦解。法官深知,单纯的强制执行或许能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但无法真正化解家庭之间的隔阂,唯有唤醒沉睡的亲情,才能让这个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回温暖。

四小时长谈,跨城团圆终成现实

法官从包里掏出一张画——画里的妈妈扎着马尾,怀里抱着小小的女孩。“这是孩子照着旧照片画的,八年了,她一直留着这幅画。”“她问了八年‘妈妈在哪’,你不想她吗?”

法官与周某夫妇促膝长谈。他们从家庭生活的艰难聊起,谈到异地谋生的不易;从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聊到为人父母的责任。法官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一点点融化着李某心中的坚冰。经过四个小时的沟通,周某夫妇终于松动,同意先支付1万元抚养费,并决定带着小儿子一起回双阳看望孩子。

客车北上,李某的心情也从最初的忐忑不安逐渐转为满心期待。当客车抵达双阳的那一刻,孩子像一只欢快的小鸟,飞奔着拉住母亲的手。那一刻,所有的隔阂与怨恨都烟消云散,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驱散了曾经的阴霾。当天晚上,李某留下陪孩子,两人聊到半夜。法官收到杨某的消息:“孩子笑了,说妈妈终于回来了。”“李某过得也不容易,以后不用她们再拿抚养费了。”

随后,杨某发来一张照片,餐桌上的饭菜热气腾腾,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笑脸盈盈。这张照片,定格下了这场跨越百公里的团圆。

法律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和强制的手段,更是传递温暖、修复亲情、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工具。双阳法院将始终秉持司法为民的初心,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初审:林冬雪

复审:韩蕊

终审:姚丽


来源:北方法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