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市里随手扯的免费塑料袋,绝大多数是由一种叫做“高密度聚乙烯”(PE)的塑料制成的。
超市里随手扯的免费塑料袋,绝大多数是由一种叫做“高密度聚乙烯”(PE)的塑料制成的。
这种材料无毒无味,拿来短时间提拎东西是没问题的。
坏就坏在,不能长期接触食物,尤其是富含油脂的生肉。
当它和冻肉紧紧相拥时,三大危机就悄然来临。
在极寒的冷冻室里,柔软的塑料袋会变得很“脆”。
当你费力地把冻在一起的肉和塑料袋撕开时,塑料袋很可能就碎了,细小的碎片牢牢粘在肉上。
做饭时,这些微小的塑料碎片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我们吃下去。
一两次没事,但长年累月,身体会不会变成“塑料收纳站”?
想想就让人后背发凉。
生肉,尤其是肥肉,富含油脂,普通的PE塑料袋最怕的就是油。
长期用这种袋子装油腻的食物,容易析出一种叫做“邻苯二甲酸酯”的有害物质。
这种物质是现代塑料工业中常用的塑化剂,如果长期摄入,会扰乱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大大增加患上高血脂、高血糖的风险,甚至增加致癌风险。
你有时会觉得冻过的肉有股“哈喇味”?那很可能就是塑料中的物质溶进油脂里变质了。
而且冷冻只是按下了暂停键,在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储存中,油脂和塑料的化学反应虽然缓慢,但从未停歇。
解冻的过程,更是给了有害物质加速迁移的机会。
你以为把塑料袋口拧紧打个结,就万事大吉了吗?
大错特错,塑料看起来密不透风,其实在显微镜下“漏洞百出”,空气、水汽和细菌都能轻松穿透。
这就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肉很容易流失水分,变得又干又柴,口感像木屑。
二是为冰箱里的各种细菌提供了“串门”的通道,大大增加了食物交叉污染的风险。
用一个不安全的袋子,等于把鲜肉暴露在了一个充满风险的环境里。
除了用错袋子装肉,厨房里还藏着不少类似的隐患。
陷阱一:微波炉加热,盒盖!
很多人用微波炉加热食物,看都不看就把整个塑料餐盒连盖子一起塞进去。
非常危险,虽然很多餐盒盒身是能耐高温的5号PP材质,但盒盖可能是根本不耐热的4号PE材质,和超市塑料袋是亲戚。
一加热,盒盖里的有害物质就可能滴到食物上。
微波加热前,先把非PP材质的盖子拿掉。
陷阱二:塑料“超期服役”
家里的保鲜盒和塑料饭盒用了多久了?是不是已经发黄、变脆或者有划痕了?
提醒这类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最好别超过3到5年,出现变色、变脆、变黄,就说明材料结构不稳定了,更容易析出有害东西。
为了健康,该换就换,千万别舍不得。
陷阱三:饮料瓶“再就业”
很多人爱用喝完的饮料瓶,通常是1号PET材质,来装食用油、醋或者杂粮,甚至就放在炉灶旁边。
首先,PET材质本身就不耐热,炉灶边的持续高温会加速老化。
生产这种瓶子时常用一种叫“锑”的金属催化剂,有毒性,用这种塑料瓶装醋,里面“锑”的溶出量会明显增高,高于装水和酒精。
醋是酸性的,简直就是这种有毒物质的“催溶剂”,用饮料瓶装杂粮放在高温处,同样会让粮食吸附这些有害物。
学会这几招塑料制品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法也不用完全拒绝它,但可以学会更聪明、更安全地使用它。
第一招:认准“食品级”
买专门用来装食物的塑料袋或保鲜盒时,一定要找有“食品用”字样和QS(或SC)标志。
没有这个标志的,任它说得天花乱坠,也只配当垃圾袋。
第二招:专用工具做专用事
冷冻食物,使用专用的食品保鲜袋或保鲜膜。
它们是专门为接触食物设计的,材质更安全,密封性更好,能有效锁水、防串味、阻隔细菌,别再用那些来路不明的免费塑料袋了。
第三招:读懂底部的标识
每个塑料制品底部,通常都有一个三角形回收标志,里面有个数字。
记住两个最重要的:
“5号”PP:这是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加热的,耐热性好。“1号”PET:常见的饮料瓶,一次性使用,不要重复利用,尤其不能装醋和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能不用塑料,就尽量不用。
多用玻璃、陶瓷、不锈钢的饭盒和容器来储存食物,尤其是长期的、油性的、高温的食物。
这些材质稳定、安全,是对家人健康最坚实的保障。
健康是1,财富、事业、地位都是后面的0。
没有了1,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
《生命时报》.《超市“塑料袋”装肉冷冻,可能吃进有害物质》.
北京广播电视台《养生堂》栏目.《超市的塑料袋好用吗?赶紧扔!尤其别装肉易致癌!》.
《大医教你吃》.《别再拿塑料袋装肉冷冻了,小心吃进去致癌物》.
科普中国.《塑料制品底部的数字密码,你看懂了吗?》.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安全使用指南》.
来源:海洋记事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