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猫面前社死过的人,都懂那种瞬间被拆台的痛——你刚跟闺蜜吐槽老板,转头就看见它蹲在门口,眼神像在说“录音了,打钱”。
在猫面前社死过的人,都懂那种瞬间被拆台的痛——你刚跟闺蜜吐槽老板,转头就看见它蹲在门口,眼神像在说“录音了,打钱”。
12月剑桥放了个大招:猫不是精分,是会看人下菜碟的社交老油条,越会撒娇的,越能把人设玩出花。
我第一时间想到飞飞。
博主@包子姐姐家的三花,镜头前软萌踩奶,一关直播立刻飞檐走壁,把沙发挠成流苏款。
以前我以为它单纯作妖,现在懂了:人家在维持“营业猫”形象,工作量不比网红小。
索尼今年出的Cat Mood我也装了。
扫自家那只橘,它冲我半眯眼,App蹦出两个字:焦虑。
我愣了半天,原来每天回家撸得太猛,它嫌我烦又不敢翻脸,只能摆臭脸。
瞬间良心作痛——我把老板催报表的压力,原封不动转嫁给它。
美国宠物行为协会给了解法:别一上来又亲又抱,先给零食,再轻声说话,让它把“客人来了=有好吃的”写进小脑瓜。
我试了一周,橘再见到我室友终于不躲了,尾巴竖成天线, consistency提升40%是真的。
更离谱的是小孩buff。
@是朵朵呀家的大橘,平时高冷,对家里娃却任揪任抱,尾巴被当扫帚也不伸爪。
期刊说猫能分辨人类幼崽的“奶味音效”,自动切换成带崽模式——把娃当成会走路的奶猫崽。
难怪网友吐槽:一岁前是免死金牌,一岁后娃会走了,猫立刻教做人,一巴掌拍回现实。
我复盘完只想说一句:猫的双面不是坏心眼,是职场生存术。
它早看透这个家谁管粮、谁铲屎、谁能惹谁不能惹,把“情绪劳动”四个字玩成了毛球。
要么我们学它,把社交电量留给值得的人;要么就承认:在猫眼里,我们可能才是那个不会看空气的傻大个。
别老吐槽猫狗眼看人低,它只不过把“见人说人话”写进了基因。
学不会这点,下次被猫甩脸色,只能乖乖递罐头——谁让合同里写着:它负责可爱,我们负责懂。
来源:峰巅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