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病可能是被“气”出来的!生气时别做2件事,对健康无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4:16 1

摘要:张阿姨今年62岁,退休前在学校做会计,性格一向爽利利落。但自打退休后,凡事操心,总是为儿女的事情着急上火。

张阿姨今年62岁,退休前在学校做会计,性格一向爽利利落。但自打退休后,凡事操心,总是为儿女的事情着急上火。

上个月,因为家中的小事又气得睡不好觉,还时常胸闷、没胃口。去社区医院体检时,医生皱着眉说:“张阿姨,你的血压怎么又高了?胃也不怎么好。”

张阿姨满脸委屈地说:“我哪儿也没做错,就是心里总觉得憋得慌,越想越气……”其实,像张阿姨这样因为情绪波动出现身体问题的中老年人并不少见。

你有没有想过,生气真的会“气出病”吗?尤其当你情绪激动时,有两件事千万别做,否则就是往健康“伤口”上撒盐。

为什么情绪和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么紧密?这背后到底有哪些科学依据?第2点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意识到,真的值得所有人警惕。

“气大伤身”,在医学上可不是一句空话。研究显示,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引发肝郁气滞、消化紊乱、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欢条达,最怕郁结。现代医学也证实,情绪激动时,体内儿茶酚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突然升高,会导致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据《中国老年健康管理指南》统计,发生情绪激动型高血压的人群比例约为常人的1.7倍

另有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每周情绪波动2次以上、持续半年以上的人群,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溃疡)发病率提升至29.8%

不仅如此,长期积怒还会造成肝郁气滞,淤堵经络易引发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疾病。可见,生气不是简单的心理感受,它会在身体留下深刻“烙印”

而且,生气带来的“气”不是空气,而是一种内在情绪压力的发泄。如果长期得不到宣泄,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形成恶性循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慢性疾病的起点,恰恰是被反复积攒起来的“情绪内伤”。

很多人在生气时,习惯性地做出两种反应:暴饮暴食;立即剧烈运动或大幅度活动,这实际上对健康极为不利。

生气后暴饮暴食

情绪激动时,胃肠蠕动本就受抑制,血流更多流向心脑,消化液分泌减少,胃的自我保护能力下降

此时暴饮暴食,只会让肠胃超负荷运转,容易诱发消化不良、胃痛、胃炎甚至急性胃肠炎。有研究表明,情绪波动大的人群,急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提升约12.6%

生气后立即剧烈运动

很多人觉得“憋得难受,就下楼快走一圈”“扔下筷子转身就暴走”,其实这时候心脏收缩力和血压已被情绪推高,突然剧烈运动,易造成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据《中老年人猝死风险分析》报告,情绪激动后的1小时内运动,心血管风险增加3.2倍。这也解释了为何每年总有因“激动”加“运动”而猝倒在小区、马路的中老年人。

更要注意的是,生气不是靠“动”或者“吃”来发泄,反而需要让情绪慢慢沉淀、安全释放。很多人忽视的一个细节是,生气时大脑皮层曾短暂失控,贸然行事更易出错,对自己和家人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学会管理情绪,其实比你想象的更重要也更简单。以下两招可以帮助你科学调节,少“气”出病、早做好防护。

及时转移注意力

当你发现自己生气时,不妨及时停下来,深呼吸数十秒。呼吸法自律运动被证实可让人体内应激激素在5分钟内下降16%-22%。

可以选择去安静的地方坐一坐,闭目养神,或者听一首轻松的音乐,快速帮助情绪降温。

还可以主动转移注意力,比如出门晒太阳、与朋友聊聊天、简单打理一下阳台花草等。这些小举动能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有效缓解焦虑和愤怒

善于表达情绪,合理宣泄

不要把不满积压在心里。可以找值得信任的家人朋友倾诉,也可以用日记写下来。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或专业辅导帮助。数据显示,有规律倾诉习惯的人群,焦虑抑郁发作风险降低19.5%

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尝试冥想、瑜伽、渐进性肌肉放松法等科学调节方式。中医提倡的疏肝解郁(如泡一杯玫瑰花茶、做做八段锦)同样能帮助情绪平和、气血通畅。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老年健康管理指南》

《情绪与慢性病发生风险关联机制分析》

《消化与肝气郁结的临床研究》

《情绪波动与高血压发病率调查》

《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策略》

来源:老张健康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