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记录中国籍黑导游在泰国清迈威胁游客的视频近日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不仅撕裂了中泰旅游市场的温馨滤镜,更将 “低价游” 背后的灰色产业链再度推向公众视野。视频中,无资质非法执业的导游李海用手指着游客嘶吼 “不消费就回不了中国” 的画面,引发数十万网友热议。这起
一则记录中国籍黑导游在泰国清迈威胁游客的视频近日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不仅撕裂了中泰旅游市场的温馨滤镜,更将 “低价游” 背后的灰色产业链再度推向公众视野。视频中,无资质非法执业的导游李海用手指着游客嘶吼 “不消费就回不了中国” 的画面,引发数十万网友热议。这起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跨境旅游市场监管漏洞与畸形经营模式共同催生的恶果,其处理过程与背后成因值得所有出行者警惕。
视频曝光:2 分 17 秒的威胁现场
事件的核心证据来自一段未经过剪辑的手机录像,拍摄于清迈古城附近一家乳胶制品店门前的露天广场。画面中,37 岁的中国籍男子李海留着寸头,脖颈左侧一条青色龙形纹身延伸至耳后,右手小臂上几行模糊的英文纹身随着肢体动作晃动。他站在购物店门口的台阶上,身体微微前倾,右手食指死死指着一名穿蓝色短袖的中年游客胸口,声音因激动变得嘶哑。
“我告诉你,别以为在国外就没人管得了你!” 李海的吼声透过手机麦克风传出明显的杂音,“不买点东西,今天谁也别想上车,更别指望能拿到回国的手续!” 他的左手攥成拳头抵在腰侧,视线扫过围观的十余名游客,“你们报的团多少钱心里没数?想白玩?没门!”
被指着的游客脸色发白,下意识后退一步,双手紧紧攥着身侧的背包带,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话。周围几名游客纷纷低下头,有人悄悄将手机藏进衣兜,只有站在人群后排的一名年轻女子趁着李海转身呵斥他人的间隙,快速按下录像键,手机屏幕的微光在她紧张的脸上一闪而过。
“把手机放下!谁让你拍的?” 李海突然发现镜头,快步冲过去伸手要抢,女子下意识将手机揣进怀里往后躲。“删了!立刻删了!不然今天别想走!” 他伸手拽住女子的背包带,背包上的挂饰叮当作响。女子死死护住口袋,同行的两名游客上前拉住李海,现场瞬间陷入混乱。最终李海没能抢到手机,只能恶狠狠地留下一句 “你们等着”,转身走进购物店。
这段视频在当晚被拍摄者发布到社交平台,不到三小时转发量就突破十万。“不让上车回不了中国” 这句嚣张言论被网友截取传播,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有去过清迈的游客留言表示 “曾遇到过同款导游,只是没这么凶”,也有人质疑 “这么明显的黑导游怎么能带队”。
警方介入:15 分钟抓捕与资质核查
泰国清迈旅游警察局接到报警时,正处于全国范围内针对非法导游的专项清扫行动期间。两名穿着深蓝色制服的警察带着执法记录仪,仅用 15 分钟就抵达事发购物点。此时李海仍在和购物店老板争执提成问题,看到警徽的瞬间,他脸上的嚣张瞬间褪去,下意识往店里的储物间躲,却被警察当场控制。
“我们要求他出示导游证和工作签证,他支支吾吾拿不出来。” 参与抓捕的警察在后续问询中透露,李海起初辩称自己是 “游客临时帮忙带队”,但面对游客们的指证和视频证据,很快承认了非法执业的事实。警方通过系统核查发现,李海持有的中国护照上仅有旅游签证,未办理任何在泰工作许可,更没有泰国导游管理部门颁发的执业证书。
进一步调查揭开了李海的过往经历:他曾在中国从事导游工作多年,7 年前就因在泰国带领低价团强迫购物被逮捕过,回国后因违规操作被吊销导游证,却在去年通过旅游签证再次入境泰国,被当地一家小型旅行社雇佣成为 “黑导游”。“他知道怎么规避日常检查,专门带低价团去偏僻的购物点,因为这些地方游客维权意识弱,监管也相对宽松。” 清迈旅游警察局负责人表示。
涉事的泰国旅行社两名负责人也于次日被逮捕。警方查明,该旅行社为降低成本,长期雇佣无资质外籍人员带团,通过将游客输送至指定购物店赚取回扣,仅李海带过的团就已累计向游客兜售超过百万元的高价商品。根据泰国法律,外籍人士未取得资质从事导游工作、旅行社雇佣非法劳工均属违法行为,涉事负责人面临最高 2 年监禁和 50 万泰铢(约 10 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游客遭遇:退款背后的行程泡汤
在警方介入的同时,十余名游客已自发聚集在购物店停车场,有人拨打国内组团社电话投诉,有人用翻译软件联系中国驻泰使馆。一名来自浙江的游客回忆,他们报名的 “清迈 5 日 4 晚双飞跟团游” 报价仅 1999 元,比正常市场价格低了近一半,“当时觉得便宜,合同里没写强制购物,没想到第一天就被拉到三个购物点”。
这趟本应充满期待的旅程,从第二天开始彻底变味。李海在前两天的行程中不断暗示 “消费不够会影响后续安排”,第三天上午将团队带到乳胶制品店后,终于露出真面目。“他把购物店的门关上,说不人均消费满 2000 元就不开门,有阿姨说身体不舒服想出去,被他骂‘装病’。” 一名游客透露,当时有老人吓得手都在抖,担心真的无法回国。
冲突发生后,游客们再也无心游览,当天下午就收拾行李离开清迈前往曼谷。涉事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在曼谷一家酒店大堂办理退款时,全程有旅游警察在场监督。他们逐一核对游客身份,通过转账方式退还每人预缴的 2800 元团费及此前被诱导消费的 1500 余元。拿到退款的游客们大多沉默不语,有人坐在酒店大堂的沙发上发呆,有人反复翻看手机里未完成的行程单。
“钱是拿回来了,但假期全毁了。” 上述浙江游客无奈地说,他们原本计划去清迈夜间动物园和素贴山,现在只能在曼谷待两天就回国。有游客尝试联系国内组团社要求赔偿误工费,却被告知 “退款已算最优解决方案”。多名游客表示,以后再也不会报低价团,“花钱买罪受,太不值得了”。
行业病灶:低价团的灰色利益链
李海的出现并非个例,而是跨境低价游市场长期畸形发展的必然结果。业内人士透露,这类低价团的运作模式早已形成闭环:国内组团社以 “千元游泰国” 等超低价产品引流,再以每人数百元的 “人头费” 卖给泰国地接社,地接社又将压力转嫁给导游 —— 李海这类黑导游不仅没有底薪,还得自掏腰包 “买团”,只能靠强迫游客购物抽成回本。
“正常的清迈 5 日游成本至少 3000 元,包含住宿、交通、门票等费用,1999 元的报价连机票钱都不够。” 广州一家正规旅行社的负责人解释,低价团的利润全靠购物回扣支撑,购物店会给导游支付 “人头费”,游客消费后还能拿到 30% 至 50% 的提成,“越是高价的玉石、乳胶制品,提成比例越高”。
泰国法律明确禁止外国公民在泰从事导游职业,却仍有大量黑导游活跃,根源在于监管存在薄弱环节。清迈旅游局一名工作人员坦言,旅游旺季时当地正规导游缺口达数千人,部分小型旅行社为应对客流,不惜雇佣无资质人员,“他们流动性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难彻底清查”。而跨境执法的难度,更让一些在国内被吊销资质的导游选择 “转战” 海外。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在事件发生后发布的提醒中明确指出,切勿相信 “低价游”,参团应选择有出境游经营资质的正规旅行社。数据显示,近年来东南亚低价游陷阱呈上升趋势,国内文旅部门公布的典型案例中,超七成与不合理低价游相关,且逐渐呈现向海外蔓延的新动向。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白海娟分析,违法成本低、监管合力不足是这类乱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维权与警示:证据意识是关键
这起事件中,游客拍摄的视频成为推动问题解决的关键。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何生廷表示,李海 “不消费就回不了中国” 的言论已构成对游客人身安全的威胁,本质是强迫交易,不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若情节严重还可能涉嫌强迫交易罪。而游客保留的视频、合同、消费凭证等,都是维权的重要依据。
泰国旅游警察负责人提醒,游客在境外遭遇强制消费时,应优先保证自身安全,避免与对方发生肢体冲突。正确的做法是悄悄留存证据,包括录音录像、购物凭证、导游言论记录等,随后拨打泰国旅游警察热线 1155 或中国驻泰使馆领保电话 02-245-7010 求助。“1155 热线提供中文服务,能快速对接当地执法力量,比自行与导游争执更有效。”
对于如何规避低价游陷阱,业内人士给出三点建议:一是核查资质,通过文旅部门官网确认旅行社是否具备出境游资质,拒绝私人或微信群组织的 “野团”;二是细看合同,明确行程中的购物次数、停留时间及自费项目,对 “自愿购物” 等模糊表述要求补充说明;三是警惕低价,若报价低于正常成本价 50% 以上,基本可判定为 “购物团”。
目前,返回曼谷的游客们陆续在社交平台更新动态,有人晒出重新预订的正规旅行社行程单,有人提醒朋友 “千万别贪低价”。清迈旅游警察则在事发购物点周边增加了巡逻频次,不时向路过的中国游客递上印着中泰双语的维权指南卡片,上面清晰印着旅游警察热线 1155 和中国驻泰使馆领保电话。泰国国家旅游局表示,将联合中国文旅部门加强对跨境旅游团的监管,近期还将开展专项行动清查非法导游,保障游客权益。
来源:窗前放飞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