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女子确诊艾滋病,流泪坦言:早有异常,当时没重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3:21 1

摘要:这位38岁的女士,就是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HIV抗体阳性。她当时愣了,眼泪噼里啪啦掉下来,不是因为病痛,而是因为回想起过去那几次身体发出的信号,她都没当回事。

有些病,不疼不痒,不红不肿,来时悄无声息,等你觉得不对劲了,它已经在身体里安营扎寨,扎根发芽。艾滋病,就是这样的一种病。

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热热闹闹地来,头一天咳,第二天就跑医院。它像是一个戴着面具的“小偷”,你笑它“没啥大事”,它却悄悄偷走了你的免疫力。

这位38岁的女士,就是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HIV抗体阳性。她当时愣了,眼泪噼里啪啦掉下来,不是因为病痛,而是因为回想起过去那几次身体发出的信号,她都没当回事。

她说:“其实早有一些不对劲的地方,那时候只是觉得自己累,抵抗力差,想着歇几天就好了。”

她说的这种“累”,不是普通的累,是那种醒来后还是身上发软、口腔老是溃疡,晚上睡觉出虚汗,皮肤动不动就起疹子,偶尔感冒一下得拖个十来天才好。

这些症状听着都不吓人,谁没熬夜后乏力?谁没嘴上起过泡?问题是,当这些“小毛病”反复出现、拖着不走,身体其实已经在敲警钟了。

很多人一听“艾滋病”三个字,脑子里就立刻浮现一种画面:高危人群、不洁性行为、毒品针头……但现实比想象复杂得多。

现在的传播途径,早就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了。性传播仍然是主要方式,但“高危”不再等于“边缘人群”,普通人也可能在一次没有保护的亲密接触中,就把病毒带回了家。

她不是不讲卫生,也不是生活混乱,她只是有过一次没有保护的关系,对方是她信任的人,她没有想那么多。

就一次,命运就翻了篇。我们老说“防不胜防”,但其实很多时候不是防不了,而是我们根本没意识到需要“防”。

艾滋病病毒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直接害你,它是个“幕后黑手”,专挑你身体的“保安队长”——免疫系统下手。

一旦免疫系统被它削弱,哪怕是平时不当回事的感冒、口腔念珠菌、肺结核,都会变得如狼似虎。你以为是感冒,其实是在“开门迎敌”。

很多人误以为艾滋病一旦感染就马上病倒,其实也不是。艾滋病病毒从进入人体到发展成真正的“艾滋病期”,往往要经过一个缓慢的潜伏期,这个时间可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

在这段时间里,病毒一直在悄悄复制,慢慢破坏你的免疫细胞,但你自己可能一点都不知道。

有时候,身体是会说话的。比如她说的:经常发低烧,半夜盗汗,体重莫名掉了十几斤,脸色越来越差,睡一觉也不精神,老觉得“人不对劲”。

这些信号一个个串起来,其实早就该引起重视了。可惜,我们太容易把这些“异常”归到“年纪大了”“压力大”“作息不好”这些借口上,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说到底,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是我们很多人的共同盲区。谁都怕听见“艾滋病”三个字,但越是怕,越不能躲着不谈。

越早发现,越早治疗,现在的抗病毒治疗,早就不是过去那个“无药可救”的时代了。只要在病毒还没把免疫系统打垮之前开始治疗,很多人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结婚、生子的。

目前国内使用的抗病毒治疗方案,通常是以“联合用药”为主,比如恩曲他滨、替诺福韦、多替拉韦等药物的联合,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让病毒载量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这个“检测不到”不是说病毒没了,而是它被压制住了,不再轻易伤人。病毒被控制住后,传染风险也大大降低,甚至可以接近于零。

所以啊,那些看起来不痛不痒的小病,其实未必就是“上火”“缺觉”那么简单。特别是反复的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皮肤莫名红疹、体重下降这些情况,别总想着“拖一拖就好了”,有时候拖着拖着,病就扎根了。

也不是说一有这些症状就一定是HIV,但你得让医生判断。做个HIV检测,说白了,就是抽管血的事,十几分钟出结果,比你在朋友圈刷八卦还快。

而且现在国家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已经把HIV检测纳入了常规筛查,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匿名检测,保护你的隐私。

说句实在话,现在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有些人不是死于病毒,而是死于拖延、死于侥幸。

像那位女士,如果早点把那些“小毛病”拿去医院查一查,也许就能早点发现、早点用药,不至于等到免疫系统被掏空才追悔莫及。

咱们中国人讲“讳疾忌医”,很多时候是怕丢人、怕被议论。可身体是你自己的,别人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好好活着,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日子不能只靠“忍”过去,得靠“重视”撑起来。

别把健康当成理所它不是。它是你每天睡够觉、吃对饭、适当运动、定期检查、一点一滴攒出来的。而不是靠“我还撑得住”“我现在还年轻”这些话硬撑的。

就像那位女士后来跟我说的:“我不是怕死,我是怕没好好活。”这句话听得我心里一紧。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好好活吗?但好好活的前提,是你得先知道什么叫“危险”,什么叫“异常”,什么该查,什么不能拖。

所以啊,这种话,咱们医生说一百遍都不嫌多。你现在不重视的身体信号,未来可能就是决定命运的分水岭。别等到哪天坐在病床上,才想起“早知道”这三个字。早知道,早做;早做,早安稳。

别等出事才查,别拿命赌明天。这不是“恐吓”,这是“提醒”。我们不是在制造焦虑,而是在清理盲区。健康这件事,从来不是靠运气,是靠认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版)[J].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2021,41(6):617-634.

[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2023年)[R].国家疾控局发布,2023.

[3]王福生,赵红心.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策略[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10):875-880.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普外科程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