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他陪跑985,被一句“名额已满”打发,今年突然放话再涨28%,心里五味杂陈:冲吧,怕三年后卷成麻花;不冲吧,35岁门槛又近了一步。
“博士也扩招?
那不是学历通胀嘛!
”
办公室隔壁工位的小赵把手机往桌上一扔,屏幕停在13.8万这个数字上。
去年他陪跑985,被一句“名额已满”打发,今年突然放话再涨28%,心里五味杂陈:冲吧,怕三年后卷成麻花;不冲吧,35岁门槛又近了一步。
其实,扩招的闸门只给有准备的人留缝,缝口还装了摄像头——2024起面试全程录像,40%的权重直接看临场,背稿党当场社死。
先说点实在的,芯片、碳中和、集成电路,这三个新宠今年额外多15%指标。
华为、宁德时代把“带薪读博”做成招聘礼包:入学即签劳动合同,每月工资照发,毕业直接高级工程师,申请成功率比纯学术赛道高四成。
长三角给芯片博士开出80万起薪,ESG方向新岗位一年翻三倍,公务员“博士特招”比例拉到两成——数字摆在这儿,读不读已经不是情怀问题,是算账问题。
可别以为放水就能摸鱼。
多所高校2025材料审核偷偷加码:至少一篇SCI或两项省部级奖项,推荐信也从两封变三封,还得夹一封行业大佬背书。
有人五年攒下五项发明专利,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总监的帽子一戴,985定向委培秒发offer;也有人临时抱佛脚,研究计划书写得跟年终总结似的,连导师匹配系统都给出“契合度11%”的温馨提醒。
想冲的人,今晚就能动手:研招网每周三更目录,把“集成电路”“碳中和”关键词设成闹钟;9月开放实验室日,提前两周蹲预约,现场直接递上预研数据,比邮件套磁快十倍。
在职党更得把学术和工作混成一盘菜:季度行业会上抢个十分钟报告,PMP证书顺手考,把项目经验翻译成论文语言,Notion模板里一页写“产能”,一页写“影响因子”,方便面试时随手投影。
三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有人顶着两篇A刊笑,有人因“超额申报”被卡在盲审。
博士帽还是那顶方帽子,只是门槛从“会考试”升级到“会算分、会讲故事、会攒人脉”。
扩招不是避风港,是过滤器。
今晚刷不刷官网,决定明年坐不坐进带薪工位——毕竟摄像头已经架好,没人替你演40%的人生直播。
来源:两小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