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姑娘,车站里睡觉不安全。”江涛推了推身边的女孩。
女孩睁开眼,脸红得像苹果。“谢谢你昨晚保护我。”
她从包里掏出一张纸条,“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打开看看。但现在别看。”
火车进站了,女孩匆匆上车。
江涛握着纸条,不知道这张普通的纸片,会彻底改变他的一生...
01
江涛背着帆布包走出军营大门。
包里装着两套军装,一双解放鞋,还有五十三块退伍费。
省城的火车站人很多。
江涛买了张回家的票,绿皮火车,硬座,晚上十一点发车。
现在才下午四点。
他找了个角落坐下,把包放在腿上。
候车室很吵,小孩在哭,大人在骂,广播在响。
江涛闭上眼睛。
当兵三年,习惯了安静。
“师傅,借个火。”
江涛睁开眼。
一个年轻女孩站在面前,手里拿着烟。
“我不抽烟。”江涛说。
女孩愣了愣,“不好意思。”
她转身要走。
江涛看了看周围,“那边有人在抽烟,你可以去借。”
女孩回头看了他一眼,“谢谢。”
她没有去借火,而是在江涛旁边的座位坐下。
江涛瞄了她几眼。
女孩二十来岁,穿着白衬衫,蓝裤子,梳着马尾。
衣服挺干净,但人看起来很累。
她时不时朝候车室门口看。
像在等人,又像在躲什么。
02
候车室里的人越来越少。
女孩还在那坐着。
江涛也没走。
他的火车要到十一点才发车。
“你等几点的车?”江涛问。
“明早六点的。”女孩说。
“还有这么久。”
“嗯。”
江涛从包里拿出水壶,“喝点水?”
女孩摇摇头,“我有。”
她从小包里拿出一个玻璃瓶,里面装着茶水。
候车室的灯很亮,但角落里比较暗。
江涛靠着墙,准备眯一会。
女孩也歪着头,好像要睡了。
“姑娘。”
江涛被说话声惊醒。
睁眼一看,三个男人站在女孩面前。
为首的那个三十来岁,穿着皮夹克,烫着卷发。
“跟我们走吧,别让大家为难。”皮夹克说。
女孩脸色发白,“我不认识你们。”
“秦悦,别装了。”皮夹克笑了,“你爸让我们来接你。”
女孩往江涛这边挪了挪。
江涛坐直了身子。
“我说了,我不认识你们。”女孩的声音在发抖。
皮夹克伸手要拉她。
“等等。”江涛站起来。
三个男人看向他。
“她说不认识你们,你们就别为难人了。”江涛说。
皮夹克打量着江涛,“小子,这事不关你的事。”
“在我面前欺负女孩,就关我的事。”
江涛往前走了一步。
三年军旅生涯,让他看起来很结实。
皮夹克犹豫了。
“算了,走吧。”他对手下说,“明天再来。”
三个人走了。
女孩松了口气。
“谢谢。”她说。
“没事。”江涛重新坐下,“他们是什么人?”
女孩摇摇头,“我也不知道。”
江涛看她的样子,知道她在撒谎。
但他没有多问。
03
时间过得很慢。
候车室里只剩下十几个人。
女孩缩在座位上,看起来很冷。
江涛把军大衣脱下来,“披着吧。”
“不用了。”
“披着吧,我不冷。”
女孩接过大衣,“谢谢。”
大衣很厚,还带着洗衣粉的味道。
女孩裹着大衣,靠着椅背。
“你是当兵的?”她问。
“刚退伍。”江涛说。
“回家?”
“嗯。”
“家在哪?”
“清河县。”
女孩点点头,没再说话。
江涛也困了。
他歪着头,准备睡一会。
不知道过了多久,江涛感觉有什么东西靠着自己。
睁眼一看,女孩歪着身子,头靠在他肩膀上。
睡得很香。
江涛没有动。
候车室里很安静,只有清洁工人在拖地。
早上六点,广播响了。
“开往北京的121次列车开始检票。”
女孩醒了。
她发现自己靠在江涛身上,脸一下红了。
“对不起。”她急忙坐直。
“没事。”江涛活动了一下脖子。
女孩把军大衣还给他,“谢谢。”
她收拾东西,准备上车。
“等等。”女孩又坐下,从包里拿出一张折叠的纸。
“这个给你。”
江涛接过纸条,“这是什么?”
“如果你遇到困难,可以打开看看。”女孩说,“但现在别看,回家后再说。”
“为什么给我?”
女孩站起来,“因为你是个好人。”
她拿着行李走向检票口。
江涛握着纸条,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04
清河县是个小地方。
江涛的家在县城边上,一排平房。
父亲江大海在供销社工作,母亲王秀莲是家庭妇女。
“儿子回来了。”王秀莲看到江涛,高兴得不得了。
江大海也很开心,“瘦了,部队的饭不好吧。”
“还行。”江涛把包放下。
家里没什么变化。
还是那张八仙桌,还是那个老收音机。
墙上贴着明星挂历,已经发黄了。
“你江叔叔说了,供销社有个位置,你去上班吧。”江大海说。
“工资多少?”
“三十五一个月。”
江涛点点头。
三十五不算少,在小县城够用了。
王秀莲忙着做饭,“你同学李建华前两天来过,说在省城开了个小店,挣了不少钱。”
“李建华?”江涛想起那个瘦瘦的同学。
“对,还有你小学同学张伟,也出去打工了。”
江涛没说话。
吃饭的时候,江大海说起县里的变化。
“现在政策好了,允许做生意。”他说,“老王家的儿子承包了村里的鱼塘,一年挣了两千多。”
“那供销社呢?”
“供销社...”江大海叹了口气,“效益不太好。”
江涛明白了。
吃完饭,他回到自己的房间。
房间很小,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柜子。
江涛把纸条放进抽屉里。
女孩说遇到困难再看。
现在还不算困难。
05
供销社在县城中心,一栋两层楼房。
江涛的工作是看仓库,记账。
主任江长发是江涛的远房叔叔。
“好好干,别给我丢脸。”江长发说。
仓库里堆着各种货物。
肥皂、毛巾、针线、糖果。
都是些日用品。
江涛每天的工作就是数货,记账,看门。
很轻松,也很无聊。
同事们都很友善。
出纳小刘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话很多。
“小江,有女朋友了吗?”她问。
“没有。”
“我给你介绍一个,我侄女,人很漂亮。”
江涛笑笑,没接话。
会计老陈快退休了,每天就是抽烟看报纸。
“现在年轻人都出去做生意了。”他说,“像你这样老实的不多。”
江涛听着,没说话。
日子一天天过去
春天来了,夏天来了。
江涛在供销社已经干了半年。
工资按时发,但只有三十五块。
县城里的物价在涨。
以前五毛钱的包子,现在要八毛。
江涛算了算,除了生活费,每月只能存十几块钱。
李建华回来过一次。
穿着皮鞋,戴着手表,看起来很精神。
“老同学,出来干吧。”他对江涛说,“在省城开个小店,一个月能挣几百。”
“我在供销社挺好的。”江涛说。
李建华摇摇头,“你太老实了。”
张伟也回来了。
他在广东打工,一个月能挣八十块。
“南方机会多。”张伟说,“你这样下去,什么时候能娶媳妇?”
江涛没说话。
他想起车站里的女孩。
想起那张纸条。
06
秋天到了。
供销社的生意越来越差。
私人商店开得到处都是,价格比供销社便宜。
江长发愁眉苦脸,“再这样下去,我们都要下岗。”
小刘也开始担心,“我家孩子还要上学,工资不能断。”
老陈倒是很淡定,“我马上退休了,无所谓。”
江涛坐在仓库里,看着那些卖不出去的货物。
肥皂上落了灰尘。
毛巾发了黄。
糖果过了期。
他想起李建华的话。
想起张伟的话。
想起那张纸条。
一天晚上,江涛坐在桌前。
外面下着雨,房间里很安静。
他拉开抽屉,拿出那张折叠的纸。
女孩的话在耳边响起:“如果你遇到困难,可以打开看看。”
现在算困难吗?
江涛看着纸条,犹豫着。
江涛终于决定打开那张纸条。当他小心翼翼地展开时,里面的内容让他彻底愣住了——
纸条上写着一个地址:胜利路15号,胡师傅修表铺。
下面一行字:说是秦悦介绍的。
最下面还有一行小字:相信我,这会改变你的一生。
江涛看了好几遍。
胜利路在省城,离这里一百多公里。
秦悦,应该就是那个女孩的名字。
修表铺?
江涛想不明白。
第二天是星期天。
江涛跟父母说要去省城看同学。
“路费要不少吧?”王秀莲心疼钱。
“没事,我有钱。”
江涛坐上去省城的长途车。
车票三块五,来回要七块。
对他来说不算小数目。
省城比县城大多了。
街上车很多,人也多。
胜利路在老城区,江涛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
15号是个小院子,门口挂着“胡师傅修表”的牌子。
江涛推门进去。
院子里很安静,只听到钟表的滴答声。
一个老人坐在工作台前,正在修一块手表。
老人五十多岁,戴着眼镜,手很稳。
“师傅。”江涛叫了一声。
老人抬起头,“修表?”
“不是。”江涛拿出纸条,“秦悦介绍我来的。”
老人的表情变了。
他放下手表,仔细看了看江涛。
“跟我来。”
老人带着江涛走到后屋。
后屋比前面大,摆着几张桌子,墙上贴着地图。
“坐吧。”老人给江涛倒了杯茶,“秦悦怎么认识你的?”
江涛把车站的事情说了一遍。
老人听着,时不时点头。
“你叫什么名字?”
“江涛。”
“做什么工作?”
“供销社。”
老人想了想,“你想改变现在的生活吗?”
“想。”江涛说。
“有多少钱?”
江涛算了算,“大概两百块。”
老人摇摇头,“太少了。”
“需要多少?”
“至少一千。”
江涛愣了。
一千块,他要攒三年。
“我可以帮你想办法。”老人说,“但你要答应我,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能说出我的名字。”
“好。”
老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
“看看这个。”
江涛接过文件,是一份厂子的转让协议。
清河五金厂,要价八百块。
“这个厂子在你们县。”老人说,“老板急着出手,价格很便宜。”
“为什么这么便宜?”
“因为快倒闭了。”老人笑了,“但我知道,用不了多久,这样的小厂会很值钱。”
江涛看着文件,心跳得很快。
07
江涛回到县城,心情很复杂。
八百块,对他来说是天文数字。
但老人说得很肯定,这个机会不会等人。
江涛想起秦悦的话:相信我,这会改变你的一生。
他决定试一试。
第一个想到的是江长发。
“江叔,我想借点钱。”江涛说。
“借钱干什么?”
“想做点生意。”
江长发摇摇头,“做什么生意?好好在供销社干不是挺好的。”
“我想试试。”
“试什么试,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
江长发不肯借。
江涛又去找小刘。
“小江,你要这么多钱干什么?”小刘很惊讶。
“有个机会。”
“什么机会需要这么多钱?”
江涛说了五金厂的事。
小刘听了,直摇头。
“你疯了,要一个快倒闭的厂子干什么?”
她也不肯借。
江涛又想到了李建华。
李建华在省城开店,应该有钱。
他给李建华写了封信。
一个星期后,李建华回信了。
“老同学,我的钱都压在货上,借不出来。而且你说的那个厂子,听起来风险很大。”
江涛失望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
老人说这个机会等不了太久。
江涛急得睡不着觉。
一天晚上,江大海喝了点酒。
“儿子,你最近怎么了?心事重重的。”
江涛犹豫了一下,把事情说了。
江大海听了,沉默了很久。
“八百块。”他慢慢说,“我们家所有的积蓄是三百。”
“那就算了。”江涛说。
“等等。”江大海站起来,“我去找你二大爷。”
江涛的二大爷江大河是县里的老干部,退休前当过副县长。
江大海连夜去了二大爷家。
第二天一早,他带着好消息回来了。
“二大爷说了,可以借给你五百。”江大海说,“加上咱家的三百,正好八百。”
江涛激动得说不出话。
“但是。”江大海严肃地说,“如果失败了,你就老老实实在供销社干一辈子。”
“好。”江涛点头。
清河五金厂在县城郊外。
一排低矮的厂房,看起来破破烂烂。
厂长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叫马建设。
“小兄弟,你确定要这个厂子?”马建设问。
“确定。”
“这厂子已经三个月没开工了。”马建设说,“工人都走了,机器也旧了。”
江涛看了看厂房。
虽然破旧,但基础设施还在。
车床、冲床、钻床,虽然老,但还能用。
“工人的事好解决吗?”江涛问。
“好解决。”马建设说,“原来的工人都愿意回来,就是要按时发工资。”
“没问题。”
手续办得很快。
一个星期后,江涛成了清河五金厂的老板。
江涛把原来的工人叫回来。
师傅老魏,钳工小杨,还有几个学徒。
“江老板,咱们做什么?”老魏问。
江涛想了想,“还是做原来的,螺丝、螺母、垫片。”
“订单有吗?”
“我去跑。”
江涛骑着自行车,开始跑业务。
县里的建筑队,修理厂,机械厂。
一家家地跑,一个个地谈。
刚开始很难。
人家看他年轻,不太相信。
“小伙子,你们厂的货质量怎么样?”
“质量没问题,不好包退。”江涛说。
“价格呢?”
“比别人便宜一成。”
慢慢地,有人开始试着下订单。
小批量的,先试试。
江涛亲自盯生产,确保质量。
08
半年后,五金厂的生意稳定了。
每个月能有两三千的营业额。
除去成本和工人工资,能剩几百块。
江涛把借的钱慢慢还上了。
一年后,生意更好了。
县里要建新的住宅楼,需要大批五金件。
江涛接下了这个订单。
厂子开始招新工人,买新机器。
两年后,清河五金厂已经小有名气。
江涛也从一个供销社的普通员工,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年轻老板。
1991年的春天。
江涛去省城参加一个五金行业的交流会。
会议在省城最好的宾馆举行。
江涛穿着新买的西装,提着皮包。
和三年前那个拿着帆布包的退伍兵完全不同了。
会议结束后,大家在宾馆大堂聊天。
江涛正在和几个老板交换名片。
突然,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还是那么漂亮,还是那么优雅。
秦悦。
她穿着职业装,和几个人在交谈。
看起来像是政府部门的人。
江涛想过去打招呼。
秦悦也看到了他。
她微微一笑,然后转身离开了。
江涛愣在那里。
他想跟上去,但最终没有动。
有些缘分就是这样。
一次偶遇改变一生,却不需要再次相见。
江涛握了握拳头。
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彻底改变了。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雨夜的车站,那个神秘的女孩,还有那张改变命运的纸条。
来源:卡西莫多的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