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谈判谈不拢,中国却无辜躺枪,美国居心何在?中东新变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16:08 2

摘要:而在三天后,美国广播电视公司突然放出了一记“重磅炸弹”,宣称,他们在采访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政治顾问时,沙姆哈尼做出了如上表态。

伊朗愿意承诺放弃核武来换取美国解除经济制裁”,此言一出,世界哗然。

当地时间5月11日,第四轮伊朗美国核问题间接谈判结束。

而在三天后,美国广播电视公司突然放出了一记“重磅炸弹”,宣称,他们在采访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政治顾问时,沙姆哈尼做出了如上表态。

可就当所有人都以为伊朗真的要向美国投降之时,伊朗却又“放弃了自己的放弃”:

仅仅第二天,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就发出声明,表示“伊朗的铀浓缩设施将继续存在,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一权利”。

此番“自相矛盾”的发言,让全世界的“吃瓜群众”都不知所然,但当人们深究其中细节之时,便会惊愕发现,这不过还是美国政府“舆论战”的手段之一

虽说美伊谈判被两国打成“口水战”已经是常事,可这次,远在东方的中国却被两国“互搏”无辜殃及

美国财政部先是对数家中国企业以及有业务合作的石油公司进行了制裁,理由是他们参与了伊朗向中国输送石油。

紧接着,又将12家材料公司加入了财政部的“特别指定国民清单”,宣称,他们支持伊朗的碳纤维本土化,并将其用于弹道导弹计划,因此同样需要限制。

这些企业绝对不会想到,自己正常的商贸往来,怎么就成了美国口中“加剧地区动荡和对美国盟友的威胁”。

其实,这些看似“意外”的波及,背后隐藏的是一场关乎能源命脉的全新较量……

早在2002年,美国布什总统就已经在国情咨文中给伊朗扣上了“试图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帽子

不得不说,“9·11事件”的爆发确实给美国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在袭击发生的十天后,美国就确立了史上最强硬的外交政策“不与美国站在一边就是站在恐怖分子一边”。

在这种“以美国划界”的原则下,世界各国都开始慎重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可还不等伊朗政府前来交好,美国就先一步将伊朗和伊拉克列为了“威胁世界和平的‘邪恶轴心’”。

这其中自然有美国对中东局势的战略考量,但同样也是以色列在背后不断鼓动的结果,伊朗就这样背上了“导致军备竞赛、威胁区域安全”的罪名。

于是,在制裁了“冒犯”自己的萨达姆政权后,美国就果断向伊朗发难,指控其秘密研发核武器并勒令终止。

虽然哈塔米总统坚称伊朗对核能的应用是出于和平目的,但美国全部予以无视,并驳斥这是伊朗秘密发展核武器的掩护。

在美国的撺掇下,国际原子能机构向伊朗下达了“最后通牒”,而伊朗也在国际决议前放弃了挣扎,只留下“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这一努力”的话语,成为伊朗最后的倔强。

虽然在国际重压下,伊朗终止了浓缩铀的生产,但在与欧盟搭上线后,伊朗也得到了获取核技术支持的机会,伊朗对核能的开发得以继续,但此举也招致了各方势力的打压。

在美国的“单边制裁”中,伊朗的石油出口几乎“腰斩”,联合国安理会也降下了多轮制裁,伊朗的货币大幅贬值,失业率也急剧飙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朗不得不采取措施来摆脱困境,因此在2013年温和派总统鲁哈尼上台后,就提出了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伊核问题

要说,作为首倡“制裁”的美国其实并没有立场支持伊朗的谈判方案,但恰巧此时,老盟友以色列又跳出来作妖,频频暗示可能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

为了阻止全面中东战争这样的灾难性后果,美国只能同意谈判方案,于是在2015年,各方终于达成共识,促成了《伊核协议》的落地

通过这份协议,伊朗最低限度地保留了发展核能的权限,长达10年的国际制裁也就此取消。

但是这份协议,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伊朗压根就没有核武器,这份协议限制的只是一个可能性,而这也就意味着,伊核协议将是一份脆弱的“君子协议”……

美国战略调整

2018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出“重击”,单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在特朗普的语境中,“协议只不过是把问题往后推了十年,伊朗未来仍然有发展核武的可能”。

同时,伊核协议没有限制伊朗发展弹道导弹,也未禁止对哈马斯、胡塞武装等势力的支持,在美国看来,这无异于“放任伊朗继续破坏中东稳定”。

而除了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战略同样也是促成“退协”的重要原因,在保守方针的指导下,美国需要加强与中东其他盟友的关系来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

以色列是伊核协议的坚定反对者,沙特也一直将伊朗视为什叶派的“霸权中心”,为了巩固美以、美沙之间的战略联盟,施压伊朗就成了不得不遵守的“政治正确”

最为关键的是,“美国优先”这种单边主义政策天然就与多边机制不合,而六国共同签署的伊核协议,显然不利于美国用制裁威胁、外交孤立这些手段来逼迫伊朗就范。

多重因素影响下,美国就做出了渐趋“保守”的转向,而一意孤行的后果,就是一场波及全球的能源动荡席卷而来。

由于美国重拾了对伊朗的石油制裁,伊朗的经济再遭重创,日均250万桶的原油出口骤降至不足50万桶,而由此引发的通胀、失业等问题,就更是成了政治动荡的催化剂

强硬派总统莱希借机掌权,对抗路线也随之回归,伊核协议的废止让伊朗的核计划迅速推进,浓缩铀的浓度超过20%,一度逼近武器水平

而核竞赛也进一步加剧了海湾地区的紧张局势,2019年,突发了阿曼湾油轮遇袭事件,沙特的油田也遭到无人机轰炸,战争风险使原油供应收缩,地缘溢价更是导致全球油市巨震。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显然也超出了美国的预料,可还不容特朗普再做政策调整,一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就将全球经济拖入了另一个低谷。

可其实,就算给了美国调整战略的机会,特朗普也不会就此放过伊朗,从美国发起海湾战争抢夺石油霸权开始,区域大国和世界大国之间的碰撞就再难避免。

通过几十年的布局,美国确实建立起了由他主导的“中东联盟”,但坐拥世界第三原油储备的伊朗也不遑多让,借助能源外交打通的战略窗口,将是伊朗突破地缘封锁的重要依凭……

中东新变化

时间来到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合作的日益加深,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发展趋势,“大周边外交战略”就被制定了出来。

在这个战略框架中,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了能源安全领域的广泛合作,在东南亚也建立起了中国-东盟自贸区这样的经济发展模范基地

在这样四方兼顾的布局中,作为世界油库的中东(西亚)自然也不会被落下。

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开始,中国便与伊朗建立了外交关系,从年进口30万吨到日进口4万桶,两国在原油方面的合作一直都是最为坚挺的往来方式。

除此之外,两国也在其他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德黑兰地铁横贯伊朗的政治经济中心,总长5000公里的8条铁路更是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基建实力。

随之而来的便是卡伦河大坝的竣工与海洋石油钻探项目的跟进,伊朗购入的大量装备直接使其成为中国的第二大武器买主,甚至在《中伊航天合作谅解备忘录》下,还开展了航天领域技术交流。

就在这样的良性合作中,双方互惠互利、各取所需,尤其是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伊朗迅速予以回应,两国间的合作因此更为密切。

可这样的局面,让一直在中东“精心布局”的美国大为不满,眼见中国直接拿下了伊朗80%的石油出口,这就让美国以石油制裁胁迫伊朗的企图直接打了水漂

2023年,中国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两国恢复外交关系,此举直接打破了西方在中东调解事务上的垄断,更是让美国塑造的伊朗负面形象不攻自破。

一直以来,美国都将金融、经济、舆论、军事等领域的垄断作为自己“称霸战略”的资本,但后起的中国却凭借强大的实力不断打破着美国在这些领域的“神话”。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显然不会再低估中国的影响力,于是便开始有选择地“打击”部分中国或与中国相关的企业,借制裁伊朗之名,行遏制中国之实。

其实从历史来看,美国的战略逻辑一直都相当“传统”,之所以将“反恐”或“核扩散”作为口号,是因为这就是打击对手、向盟友施压、甚至用于市场竞争的“万用工具箱”。

而伊朗正是这种工具逻辑的最佳测试场:

作为“孤立目标”伊朗多年遭受制裁,难以有效反击,美国就不需要面对国际舆论压力。

作为“中转平台”,对涉伊企业的打击,可以打击双方经济,扰乱中国。

作为“能源纽带”,伊朗的局势可以影响全球油价,能源焦虑就是美国重建霸权的重要倚仗。

在这种逻辑惯性下,伊核谈判就成了一个永远“谈不成”的话题,美国既可以维持危机感,又能制造制裁正当性,综合之下,也难怪“口水战”成为了美伊现在互动的常态……

2025年5月13日,特朗普开启了第二届任期的首次外务访问,而这次的目标,正是关乎美国能源霸权地位的中东海湾。

为期四天的行程在浩大的声势中开启,却在稀碎的争论中收尾,2000亿、6000亿、1.2万亿的投资,俨然被特朗普玩成了数字游戏

我们并不知道特朗普对这些国家的承诺有没有落地的那一天,但在美国智库“特朗普此行意在转移民众对美国经济问题的注意,并借此缓解国内执政压力”的总结中,我们还是看到了美国当下的窘境。

在这种自身都难保全的情况下,就算美国提出了再“伟大”的中东战略,恐怕也就像特朗普对海湾国家的承诺一样,很难有真正落地的那一天吧……

参考文献

[1]《现代中国与伊朗关系》[M]杨兴礼

[2]《伊朗与美国:从朋友到仇敌》[M]范鸿达

[3]《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M]杨兴礼、冀开运、陈俊华

[4]《冷战后美国的伊朗政策研究》[M]王明芳

[5]《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M]范鸿达

来源:趣史微视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