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需背债,便可轻松获得200万元”——如此荒诞的“财富密码”,如今正在一些信贷链条的灰色地带悄然滋生、蔓延。“职业背债人”“摆烂”、非法机构“包装”,相关问题如同毒瘤,亟须切除。遏制“职业背债人”问题滋长,维护金融秩序和基层社会稳定,刻不容缓。
“只需背债,便可轻松获得200万元”——如此荒诞的“财富密码”,如今正在一些信贷链条的灰色地带悄然滋生、蔓延。“职业背债人”“摆烂”、非法机构“包装”,相关问题如同毒瘤,亟须切除。遏制“职业背债人”问题滋长,维护金融秩序和基层社会稳定,刻不容缓。
所谓“职业背债人”,是以出卖个人信用为筹码,配合“黑中介”伪造材料,从银行套取贷款并抽取“好处费”的信用投机者。该群体大多是无征信、无稳定收入的“白户”,却在灰色产业链条运作下被“包装”成优质客户,实现骗贷目的。值得警惕的是,此类问题已然呈现组织化、线上化、跨域化特征。
组织化:从“引流-包装-骗贷-分赃-跑路”,各环节分工明确,有的负责锁定“背债人”,有的负责“包装”身份,有的瞄准特定金融机构,甚至还有个别银行工作人员在内部“接应”,产业协作网络可谓严密。一些“专业团队”甚至出现公司化、规模化的运作模式,套取银行资金上亿元。
线上化:在网上空间,“三个月躺赚两百万”“不用本人偿还债务”“只需贡献自己征信”等“暴富话术”极具诱骗性,“背债经验分享”“跑路攻略”类帖文不时出现。此类内容通过相关网络技术精准触达资质不足的小微企业或征信“白户”等特定人群,不仅降低了“拉人头”成本,更使得骗局快速扩散。
跨域化:该灰色产业链正从信贷活跃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县域蔓延,并与“首付贷”“经营贷转按揭”等“黑灰产”相互交织,呈现多点散发、快速扩散的态势。各地存在监管政策不一、信息共享不充分等短板,不法分子借此跨域操作,使得风险识别与处置面临更大挑战。
“职业背债人”问题出现的背后,是贷款审核机制漏洞、基层监管机制薄弱、一些人群财富观走偏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从需求端看,一些小微企业或收入不稳定的征信“白户”缺乏风险意识,缺乏信贷常识,对违法背债危害性认识不足,财富观念逐渐走偏,渴望轻松赚快钱、赚大钱;从供给端看,部分农商行、村镇银行信贷管理薄弱,过度依赖抵押物估值,忽视第一还款来源审核,内部控制和合规意识不足,为骗贷留下操作空间;从监管端看,县域基层司法资源有限,处置周期长、追赃率低,给灰色空间扩张留下监管盲区。
“职业背债人”不仅致使虚假贷款形成坏账、侵蚀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长远来看还容易形成多重抵押、资金嵌套,给基层形成巨额债务压力。要打出标本兼治、多方协同的组合拳,避免其诱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斩断“传播途径”,瞄准关键环节、提高犯罪成本。有关部门、互联网平台应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持续清理违规内容,实施常态化巡查,避免“一抓就好转,一松就反弹”。优化技术手段破解“职业背债”信息的扩散难题,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实现“一处违规,全网受限”。
打击“犯罪根源”,布下“天罗地网”式的制度防线与风控体系。司法机关要在加大惩处力度、提高执法威慑力度基础上,推动信息互通、风险联防机制建设。
有专家建议,依托人民银行金融基础数据库、银保监会EAST系统、住建部网签及不动产登记信息等,建立“职业背债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人员、房产、贷款、资金交叉验证。金融机构要结合智能风控与人工审核,精准快速识别异常信贷行为,杜绝“唯抵押论”;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员工的合规培训与警示教育,严防内外勾结、审核放水。
守护“易感人群”,破除“背债暴富”等观念误区,铲除不法行为扩张的基层土壤。可组织退休法官、律师、银行合规人员等担任金融领域的基层调解员,并将金融教育纳入基层治理范畴,增强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在政法部门综治中心接入监测预警平台,与基层网格化治理系统互联互通,对接触“背债”相关信息的人群提前介入劝导,打通正规融资渠道,构建“基层预警+帮扶支持”的双重防线。
9月15日,金融监管总局、公安部联合发布第一批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包装“职业背债人”实施贷款诈骗的案例。要坚持对“职业背债人”等信贷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全链条打击,遏制“职业背债人”野蛮滋长。
来源:北方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