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4日,针对美国此前对海事、物流及造船业发起的301调查,中国精准出台两项反制举措:一是对入境美国船舶按载重吨征收15%特别港务费,二是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旗下5家美国子公司实施交易限制,明确禁止其参与中国沿海港口建设与船舶维修业务。
2025年10月14日,针对美国此前对海事、物流及造船业发起的301调查,中国精准出台两项反制举措:一是对入境美国船舶按载重吨征收15%特别港务费,二是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旗下5家美国子公司实施交易限制,明确禁止其参与中国沿海港口建设与船舶维修业务。
消息一经公布,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迅速掀起波动,黄金、白银、铜三类金属价格当日盘中集体大幅下探。其中伦敦银现跌幅最为刺眼,单日最大跌幅超8%,从54.2美元/盎司跌至49.8美元/盎司;纽约铜价一度触及48.75美元/磅,创下2025年3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即便是相对稳健的沪金主力合约,也下探至934.50元/克的日内低点,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下跌3.2%。
不过,我花了一下午梳理美联储最新货币政策报告、世界黄金协会三季度数据,还特意和新能源供应链领域的朋友深入交流后发现:这次价格大跌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是短期政策冲击引发的市场情绪集中释放。支撑金银铜长期上涨的核心逻辑,货币宽松环境、供需结构失衡、战略属性强化,并未因这次波动而动摇。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样的回调反而像市场递来的“入场优惠券”,提供了低成本布局的良机。
一、短期跳水:3个情绪因素主导,与基本面无关
不少投资者看到价格下跌就慌了神,但只要拆解清楚波动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这只是市场短期“情绪化宣泄”,绝非趋势性反转。
1. 贸易预期逆转,短线资金“慌不择路”撤离
自2025年9月起,“中美将重启经贸磋商”的消息就在市场流传,不少短线投资者抱着“赚快钱”的心态提前入场。仅10月前两周,纽约商品交易所铜期货持仓量就增加18%,白银ETF净流入超30亿美元,大家都想借着“贸易缓和”的预期分一杯羹。
可10月14日中国反制措施落地,直接打破了这份预期。之前入场的短线资金怕被套牢,纷纷匆忙抛售离场,导致价格在短时间内集中下探。但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当天全球黄金ETF仍录得12亿美元净流入,机构不仅没跟风撤离,反而在悄悄吸筹,这说明懂行的资金都清楚,这次下跌只是“短期插曲”。
2. 铜的“经济晴雨表”属性被过度解读
铜因和制造业、基建深度绑定,被称作“商品界的经济晴雨表”,对贸易政策变化格外敏感。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占全球总需求的53%,市场便担忧反制措施会影响中美制造业合作,短期抑制铜需求,这也让铜价成了此次下跌中“受伤最重”的品种。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国家电网10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国内电网投资同比增长12.5%,28项特高压工程已开工建设,仅这些项目全年就需消耗超80万吨铜材;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5%,而每辆新能源车的用铜量是传统燃油车的3倍,这些刚性需求,完全能对冲短期贸易因素的影响。
我还特意问了一位做铜加工的朋友,他说工厂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3月,最近还在扩招工人准备扩产。要是真有需求风险,企业哪会这么“敢干”?
3. 前期涨幅过大,技术面需要“喘口气”
从近期走势看,金银铜此前都积累了不小的涨幅,本身就有技术面调整的需求。就拿沪金来说,从2025年7月的820元/克涨到10月13日的958元/克,3个月涨了16.8%;铜价更猛,从年初的38美元/磅涨到10月中旬的51美元/磅,涨幅超34%。
短期内赚了钱的投资者,心里本就绷着“落袋为安”的弦,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引发集中抛售。这次中国反制措施的出台,恰好成了触发调整的“催化剂”,让短期获利盘得以快速了结。
回顾历史也能发现,这类政策冲击型下跌持续时间通常很短。2025年9月美联储降息前,黄金也曾因美元短期走强回调5%,但仅用10天就收复失地,还创下980元/克的新高,这次波动大概率也会遵循这个逻辑。
二、黄金:货币体系变革下的“压舱石”,下跌是布局良机
黄金这次跟着下跌,很容易让投资者误判,因为它的核心支撑从来不是短期贸易政策,而是全球货币体系的深层次变革。
1. 全球央行持续增持,撑起“硬支撑”
全球央行对黄金的持续增持,是黄金价格长期稳定的“定海神针”。世界黄金协会10月报告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央行净购金量达244吨,这一增持趋势从2022年起就没断过。截至10月底,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已突破4.64万亿美元,较2024年底增长52.9%。
中国央行的动作尤其值得关注。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黄金储备突破7400万盎司,占外汇储备比重升至7.64%,这是黄金首次超越美债,成为中国外汇储备的第二大资产。
我翻了央行季度报告,里面写得很清楚:增持黄金是为了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提升外汇储备抗风险能力。在当前“去美元化”的大趋势下,全球央行对黄金的需求只会增不会减,仅这部分需求就能消化全球40%的矿产金产量,为金价提供长期托底。
2. 降息周期开启,持有成本“降下来了”
黄金是无息资产,它的价格和实际利率呈高度负相关,实际利率越低,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就越低,吸引力自然越强。
2025年9月,美联储正式启动降息周期,首次降息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降至4.00%-4.25%,还明确“年内再降两次”。这直接让美国10年期国债实际收益率从年初的2.5%跌到1.8%,而黄金与实际利率的负相关系数已达-0.87的历史极值(越接近-1,负相关越强)。
现在,瑞银已将短期金价目标上调至4200美元/盎司,高盛更乐观,把2026年目标价从4300美元提到4900美元,核心逻辑就是“降息周期里,黄金的金融属性会持续强化”。
3. 避险需求常态化,长期价值“更凸显”
过去,黄金的避险需求多是“一阵风”:地缘事件发生时涨一波,事件过了就跌回去。但2025年不一样,全球地缘局势越来越复杂,避险需求开始变成“长期常态”。
世界黄金协会测算,2025年黄金的地缘风险溢价稳定在每周2%-3%的回报区间,是2019年的3倍多。这种常态化需求,正吸引越来越多长期资金入场。2025年9月,全球黄金ETF单月净流入创历史新高,整个季度净流入260亿美元,这些资金可不是来“炒短线”的,而是看重黄金的长期避险价值。
三、白银:工业与金融属性双驱动,回调后性价比拉满
白银这次随黄金下跌,但它的上涨逻辑和黄金不一样,白银既有工业属性,又有金融属性,相当于“一份资产享双重收益”,长期上涨动力更足。
1. 新能源需求爆发,工业属性“撑住底价”
白银的工业需求占比达56%,其中新能源领域是最大增长点。就说光伏产业,1GW光伏装机需消耗约20吨白银,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突破600GW,仅这一领域的白银需求就达1.2万吨,占全球总需求的17%。
而且,随着光伏技术升级,高效组件用银量还在增加,未来3年光伏对白银的需求年均增速会超15%。我查了国内几家白银生产企业的财报,2025年上半年工业用银订单同比增长28%,其中80%来自新能源行业,这种刚性需求,就是白银价格的“硬靠山”。
新能源车也在添力。每辆新能源车用银量达50克,是传统燃油车的2倍,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0%,仅这部分新增需求就达3000吨。
2. 金银比偏离合理区间,估值“有修复空间”
金银比是判断白银估值的重要指标,历史上通常在60:1至80:1之间波动(1盎司黄金可换60-80盎司白银)。但2024年底,金银比一度涨到100:1,创近20年新高,表明白银当时被明显低估。
2025年以来,金银比虽修复到85:1,但仍高于合理区间,还有进一步修复的空间。10月15日,白银反弹力度就明显超过黄金:伦敦银现从49.31美元/盎司涨到52.03美元/盎司,反弹4.7%,而黄金仅反弹2.1%,这说明市场已开始纠正白银的低估状态。
3. 金融属性借力降息,收益弹性“更可观”
虽然白银的金融属性弱于黄金,但在降息周期下,它也能“搭便车”。随着美联储持续降息,白银作为无息资产的吸引力会上升,而且它的价格波动幅度通常比黄金大,过去10年数据显示,黄金涨10%时,白银平均涨18%,在上涨行情中能带来更高收益。
机构对白银的预期也很乐观。如果2026年黄金能涨到高盛预测的4900美元/盎司,按历史合理金银比70:1测算,白银价格有望突破70美元/盎司,和当前约52美元/盎司的价格比,还有34%的上涨空间,这种收益弹性,对普通投资者很有吸引力。
四、铜:新能源时代的“战略金属”,供需错配长期存在
铜价这次跌得最狠,但它的长期逻辑最清晰,铜是新能源转型的“刚需金属”,供需错配的矛盾会长期存在,这次回调反而让长期布局机会更明显。
1. 供给端约束明显,短缺“成定局”
当前全球铜供给面临“三重约束”,且短期内无解。第一,铜矿品位持续下降:智利、秘鲁等主要产铜国的核心铜矿品位,从10年前的1%降到0.64%,开采成本同比涨18%,相同投入下铜产量越来越少;第二,资本开支不足:2020-2024年全球铜矿资本开支累计降32%,很多矿企前期因铜价低迷,减少了新建产能投入,现在“想增产却无矿可采”;第三,运营问题频发:2025年印尼格拉斯伯格矿因设备故障减产15万吨,全球前三大铜矿之一的埃斯康迪达矿还在和工会谈判,存在罢工风险。
2. 需求端增长强劲,新能源“成主力”
新能源转型正带动铜需求爆发,铜已从传统“工业金属”升级为“战略金属”。每辆新能源车用铜量是传统燃油车的3-4倍,1GW风电装机需铜700吨,1兆瓦光伏电站需铜4吨,这些新兴领域的需求,正快速替代传统需求,成为铜价上涨的主要推手。
美银测算显示,2030年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铜需求将达2100万吨,较2025年增长85%;仅中国“十四五”期间的新能源项目,就将新增超300万吨铜需求。
我认识一位新能源项目工程师,他说现在采购铜材得提前3个月下单,还得预付30%定金,就怕供应链断了,这种“抢铜”的现象,说明铜需求的强劲增长会长期持续。
3. 机构一致看涨,目标价“不断上调”
随着供需错配矛盾加剧,机构对铜价的预期持续上调。美银已将2026年铜价预期调到11313美元/吨,2027年进一步提到13500美元/吨;国内中信期货更乐观,认为若供给缺口持续扩大,2028年铜价有望突破15000美元/吨。
产业资本的动作也很说明问题。紫金矿业、洛阳钼业等铜企龙头,2025年上半年纷纷加大海外铜矿收购力度,全球前十大铜企资本开支同比增长27%,矿企最懂铜的供需,他们愿意花钱买矿,就是对长期铜价有信心。
五、普通投资者布局建议:3个实用方向
面对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普通投资者不用慌,关键是找对布局方式,别被市场情绪带偏。
1. 分品种配置:按风险偏好“对号入座”
不同金属的投资逻辑和风险收益特征不同,得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配置。黄金适合当“资产压舱石”,稳健型投资者可将家庭资产的10%-15%配置黄金,优先选实物黄金或黄金ETF(如国内的517400),兼顾安全与流动性;白银适合追求高弹性的投资者,可通过白银ETF或优质白银矿业股布局,但仓位别超5%,应对其高波动;铜的长期确定性最强,适合长期投资者,可买有色ETF(如159881),避开单只股票风险,分享板块上涨收益。
2. 分批建仓:别想着“精准抄底”
短期市场可能受贸易政策后续变化影响,别一次性满仓。可先投计划资金的30%,若沪金跌到920元/克以下、伦敦铜跌到4800美元/吨以下,再逐步加仓到目标仓位,这样既能避免踏空,又能降低短期波动损失。
我自己用的是“每月定投+逢跌加仓”策略:不管短期价格怎么变,每月固定买一部分黄金ETF,大跌时再额外多买,通过长期定投摊薄成本。从历史数据看,长期持有效果很好:过去10年黄金年均复合收益率8.3%,铜7.6%,就算2018年贸易摩擦最烈时买入,持有3年也能赚25%以上。
3. 风险控制:给投资“设道安全线”
无论趋势多好,风险控制都不能少。买实物黄金要选银行、上海黄金交易所等正规渠道,别买“工艺金”“收藏金”,这类产品溢价高,投资性价比低;持有铜、白银相关股票或基金的投资者,可设15%的止损线,若跌幅超止损线,及时止损控风险。
同时,要关注关键时间节点,比如11月美联储议息会议、12月全球贸易谈判进展,这些事件可能引发短期波动,但只要货币宽松、供需错配的核心逻辑没变,就不用过度担忧。
结语:短期波动不改长期趋势,理性布局把握机会
2025年10月的这次金属价格跳水,本质上是对投资者心态的一次考验。短期政策冲击带来的波动,就像大海里的浪花,掀不翻趋势的“洋流”,黄金的货币属性、白银的双属性驱动、铜的供需错配,这些支撑长期上涨的核心逻辑,从未动摇。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盯着短期K线焦虑,不如沉下心看长期趋势。当前全球降息周期已启,新能源转型加速,战略资源重要性日益凸显,金银铜的长期价值只会不断提升,这次回调反而给了“低成本上车”的机会。
最后想问问你:你觉得这次回调会持续多久?黄金、白银、铜里,你更看好哪个的长期表现?目前已经通过哪些方式布局相关资产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策略~
来源:优雅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