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14年的11家试点媒体,到2024年的630余家媒体参与其中;从图文发布,到搭建多媒体、多平台、交互式的传播矩阵;从聚焦内容生产传播,到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社会责任报告不再只是媒体交上的年度“成绩单”,更是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的缩影。
从2014年的11家试点媒体,到2024年的630余家媒体参与其中;从图文发布,到搭建多媒体、多平台、交互式的传播矩阵;从聚焦内容生产传播,到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社会责任报告不再只是媒体交上的年度“成绩单”,更是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的缩影。
近日,由中国记协国内工作部、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媒体社会责任暨第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与媒体人围绕“秉正履责、向新而行”主题,探讨主流媒体如何担责、履责、尽责,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全媒体时代焕发新活力。
报告发布范围不断扩大
媒体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始于2014年的11家试点媒体,历经稳步增长,2021年,中宣部、中国记协印发《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实施办法》,超过300家媒体参与。到2022年,参与媒体突破500家,并实现省市县三级媒体的初步覆盖。2024年,已有超过630家媒体参与其中,有18个省份实现三级媒体全覆盖。
今年是媒体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第12年。为提升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科学性、针对性,中国记协国内部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携手开展媒体社会责任研究。
论坛上,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主任马凌表示,与规模同步扩展的是媒体社会责任内涵体系的优化与评价体系的细化。通过对2022年以来提交的1710份媒体责任报告的梳理,发现主流媒体在四个方面表现突出,分别是重大主题宣传报道、阵地建设与媒体融合、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报告的发布形式本身也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2024年,425家媒体制作了短视频、动漫等多媒体报告,占比67%;490余家媒体制作了直观展现履责成绩的海报,占比78%;近400家媒体推出H5页面、长图文等新媒体报告,占比63%,形成多媒体、多平台联动的矩阵效应。
规模的扩大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制度影响力的深化。在全国性行业类媒体方面,自2015年《国家电网报》率先公开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以来,目前参与发布报告的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已增加到53家。近几年行业媒体的社会责任报告优秀率持续在90%以上。
为推进媒体变革提供“路线图”
媒体社会责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项策划、每一个产品、每一次互动的具体行动中。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围绕前言、政治责任、阵地建设责任、服务责任、人文关怀责任、文化责任、安全责任、道德责任、保障权益责任、合法经营责任、后记等11个一级指标,助力媒体完成全面“体检”,为推动系统性变革提供行动“路线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辉锋分析认为,主流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目标是要增强活力、影响力与战斗力。要辩证处理“内容为王”与“技术决定”的关系,在保障内容质量的同时,努力围绕技术进行“涅槃式重构”,蝶变成新质媒体。同时,媒体需重新定位,认识到自身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辅助者”“社区服务者”乃至“社会运行数智化底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推动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变革,应该成为媒体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向。未来国际传播的核心是“人脉和人气”,要倡导“借嘴说话”,即让外籍创作者从“我的视角”参与内容生态,在科技、美食、旅行等日常议题中展示真实可信的中国,以此提升传播的亲和力。
“建设性舆论监督已从理论全面进入行动化和机制化阶段,成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媒体社会责任的新范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秦瑜明的观察是,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媒体监督与其他监督体系的贯通协调,从传统的“单向媒体曝光—社会关注”信息链,升级为“舆论、机构、制度”三项联动的制度化结构。监督议题呈现出功能前置化趋势,使媒体成为社会风险的事前预警者。
数据应被视为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新基建。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陈昌凤谈道,智能化是驱动媒体创新的新引擎。新闻传播领域要在数据存储、采集、处理、分析、应用上花功夫、下力气,把长项优势发挥出来。
从“有”到“优”提升传播效率
通过对中央主要新闻单位2024年度舆论监督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抽检测评,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研究员胡冯彬提出媒体矩阵协同作用凸显,专业媒体小切口、大叙事的能力增强等亮点。同时,他也指出部分媒体存在“潮汐式关注”,宏大叙事与公众的微观共情有温差等问题。建议强化原创深度调查、建立舆论监督案例回访机制等,以期弥合差距。
随着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成为媒体年度工作“标配”,在同期召开的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2024年度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社会责任报告专题评议会上,如何实现报告从“有”到“优”的高质量跃升,成为与会委员关注的焦点。
深入学习研究和阐释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建议,要进一步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闻工作的核心理念有机结合,拓展对主流媒体文化责任内涵的界定,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方面加强报道和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季为民认为,部分媒体在内容广度和深度报道上还需加强,在新媒体的推广和互动形式上还有待提升,在提升社会影响力的方式、方法上仍有优化空间。可进一步拓展实际案例的分析报道,通过创新表达方式、丰富内容形式来吸引受众关注,更好履行社会责任。
“媒体可针对短视频、海报、长图等轻量化传播形式,依据不同平台与用户使用习惯进行二次创作,提升报告的传播效率与用户接受度。”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运营一室主编徐丹建议,可通过更突出的纵向对比,让读者感知到媒体责任的持续深化与年度创新。建议举办线下读者座谈会等,使报告内容从内部总结变为与公众的情感连接。
陕西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孙巍评议提出,媒体可在创优出精品上下功夫,在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增强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深入探索AI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有新突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