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贸一千年 互利共赢向未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08:55 1

摘要:2025年10月15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承办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展出,展期持续至2026年10月15日。

“广东外贸一千年”大展现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何文涛 通讯员 粤博宣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鼎园

2025年10月15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承办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展出,展期持续至2026年10月15日。

展览甄选来自广东省博物馆及全国收藏机构超200件(套)珍品,堪称一次外贸相关主题的“国宝集结”。展览以广东千年外贸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文物实证与制度演进的双重叙事,全方位展现广东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千百年来,广东因海而兴、向海而行,在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长卷中留下恒久印记。从市舶初兴到法令渐备,从朝贡体制推行到“一口通商”实施,从新中国创办广交会到新时代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广东始终挺立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展览与第138届广交会同期开幕,彰显中国在风云激荡中保持开放定力的坚强意志,以历史经验回应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现实命题。

北宋潮州窑周明造佛像

呈现外贸制度建设的“广东经验”

广东千年外贸的繁荣,离不开制度上的探索与实践。展览以“互利天下”为主题,分为“市舶利邦”“商舶云集”“中西交汇”和“潮涌新章”四大篇章,完整呈现广东外贸从制度萌芽到全球枢纽的演进历程。

“市舶利邦”聚焦唐宋时期广东在外贸管理制度上的开创性贡献。其实,早在秦汉时期,中央已在岭南沿海设置管理机构,到了唐代,专门针对海外贸易的市舶制度开始出现。这一制度起初主要在广州施行,到了宋元时期,便逐步推广至东南沿海的各个港口。宋代推行的《广州市舶条》更成为全国性的贸易法规。

“商舶云集”部分展现明代广东在朝贡贸易与商舶转型中的突破,如“广中事例”推行、广州-澳门贸易结构形成,呈现制度弹性与市场活力。

“中西交汇”再现清代广东作为中西贸易与文化交融的核心舞台,以“一口通商”、粤海关体制、十三行贸易为焦点,外销艺术品尽显文明互鉴,中外科技文化深度交融,彰显出“开放”与“互鉴”的共生。

“潮涌新章”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外贸的赓续与飞跃,从广交会的创办到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彰显广东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前沿担当。

清康熙款珐琅彩花碟纹碗

海路纵横因和合而通、互利而兴

展览汇聚众多重磅文物,如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唐牙雕人像、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梁庄王墓出土的明金锭、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等,还结合文献、图表、场景复原与多媒体互动,生动还原贸易场景。

在展陈设计上,展览注重沉浸式体验与学术深度的融合,对唐代市舶使设立、宋元市舶法规、明中期“广中事例”、清“一口通商”、新中国广交会创立及新时代自贸区建设等关键节点,通过大字体、突出色彩与时间轴进行强化呈现,助力观众直观、准确地把握外贸制度的演变脉络。展览还配备触摸互动屏,以动画形式解读广东外贸历史,增强观展的趣味性与参与感。

广东省博物馆科研部副主任、展览执行策展人丁蕾向记者介绍,此次展出的一件元代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是中外文化、贸易交流的重要见证。“我们在广东城市中心以及沿海的沉船上都曾发现过许多青花瓷器碎片。元青花所使用的钴料,当时大多都来自海外进口。此外玉壶春瓶的器形也是重要的外销器形,在元明时期的海外沉船中屡有发现,如韩国新安沉船出水的龙泉窑玉壶春瓶,以及有记录的最早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丰山瓶等。”

丁蕾表示,像这类外销品的出现,以及唐宋元以来对外贸易的爆发式增长,其背后都有国家制度作为支撑。“这些制度,正是以平等互利为指导思想,为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坚实保障。”

广东的海外贸易史,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生动缩影,也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深刻注解。海路纵横,因和合而通,凭互利而兴,每一次扬帆远航都是友谊的远征,每一次往来互市都是共赢的契机。

通过展览,人们从一件件文物中回望历史,于千年商路中感悟智慧,在文明交汇处重启对话,共同见证一个更加开放、自信、共融的广东,驶向时代更深处的蔚蓝之海。

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思政实践】

通过让文物和史料"说话"创新思政教育

10月15日重磅亮相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专题展,串联起广东从唐宋到新时代的外贸发展脉络。

据悉,广东省博物馆还将配套推出“校园巡展”“文物讲师进校园”等活动。未来,这场跨越千年的展览,将持续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注入“开放”“创新”“共赢”的力量,让青年一代从广东外贸的千年故事中,读懂中国的过去、把握当下的机遇、坚定未来的方向。

“这场跨越千年的展览,既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样板,更为思政课教学提供角度精准、细节丰富、内容扎实的素材。”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曹群强调,此次展览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搭建起感知家国情怀、涵养开放视野、树立文化自信的独特平台。

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副校长石晓芸表示:“这不仅是一次文物展示,更是一次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展览突破了传统说教模式,将千年外贸史转化为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能产生共鸣的生动故事,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沉浸式、主动性与深度学习。

石晓芸说,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道理远不如一个生动的故事有吸引力。“博物馆场景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叙事引擎——精美的广钟、融合中西纹样的外销瓷、描绘着远航图景的壁纸是故事的‘主角’和‘线索’。孩子们从被动听课的‘听众’,转变为主动走进历史、寻找情节的‘探索者’。”

曹群表示,思政课应该用好这个难得的“大展”,并针对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好思政课。比如,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初步建立“贸易=友好交换”的认知,让孩子们萌发对广东外贸的亲近感;中学阶段可以结合历史课本知识,用展览展品佐证“开放则兴”的规律。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宁

【系列讲座】

聆听广东外贸制度演变的千年史话

10月15日,在“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正式开幕之际,同主题系列讲座在广东省博物馆同期举行。该系列讲座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联合承办。

系列讲座共设10期,持续时间为2025年10月至12月、2026年3月至9月,每个月开展一场,以文物为证、以制度为线,深入挖掘广东外贸从唐宋市舶制度到近现代广交会的千年历史内涵,阐释其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枢纽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同时,探讨广东外贸坚持的和平友好、互利共赢、开放合作传统的形成与传承,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广东外贸的新机遇与新使命。

当天,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带来首场讲座——“清代广东对外贸易的体制脉络”。因缘于清朝对外贸易体制的调整与规定,广州成为中国在1757年至1842年唯一对欧美通商的口岸,即一口通商体制。关于该体制的形成及其认识历来存在争议,只有回到历史现场,才能在纷杂的认识与巨大的争议中寻求自洽的历史观。

活动以线下讲座为主,邀请省内外历史学、经济学、国际贸易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讲座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同时考虑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进行同步直播。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广东社科宣

【专项征集】

一起构建广东外贸历史的集体记忆

展览海报中的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十分亮眼

为系统呈现广东在千年外贸历程中的卓越贡献,15日,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发布征集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与广东外贸历史相关的各类文物与资料。

征集重点有二:一是广东外贸历史脉络核心物证。聚焦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及外贸门户的历史演进轨迹,重点征集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贸易史物证、外贸制度与政策演变物证、展会物证、博览会历史物证、商帮群体与实业家见证物、清代外销艺术珍品;二是外贸驱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突出广东在外贸变革浪潮中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强省转型的演进历程,重点征集产业转型历程物证、改革开放关键节点物证、当代外贸发展见证物。

博物馆对征集物提出了若干要求:须为历史原物(暂不接受复制品),来源清晰可靠,无伪造、篡改或仿造嫌疑;须来源合法(如合法交易、继承、受赠等),权属清晰,无任何纠纷或法律争议;能典型反映广东外贸某一历史阶段、关键领域或重大事件的突出特征;属本馆馆藏体系中的稀缺品类或重要缺项;实物应保存状态良好,结构完整,无明显残缺、破损或病害等,具备展陈和研究条件;文献资料应内容连贯、信息完整、字迹清晰,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与文化承载价值。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粤博宣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