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灰指甲?医生直言:如果是这5类人,得了也不奇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05:53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0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45岁的王阿姨最近总觉得脚趾甲越来越厚,还变得发黄,穿鞋时一不小心就疼。她原以为是鞋子不合脚,直到去医院一查才发现,是灰指甲惹的祸。

医生告诉她:“你这不是个例,灰指甲在成年人群中发病率很高,特别是某些人群,得灰指甲简直像踩中了‘高危地带’。”

那么,灰指甲到底是怎么来的?哪些人更容易中招?今天我们就来聊清楚这个事儿。

一、灰指甲是什么?不是脏,而是“病”

灰指甲,医学上叫做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指(趾)甲所引起的慢性感染。

它的典型表现是:指(趾)甲变色、增厚、变脆,甚至脱落,严重时还会影响走路、穿鞋,甚至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我国灰指甲患病率超过10%,在中老年人群中更是高达20%。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中招”,而且一旦感染,不治疗几乎不会自愈。

二、灰指甲会传染,别再以为只是“难看”

很多人以为灰指甲只是“指甲不好看”,其实不然。

灰指甲是皮肤癣菌感染的一部分,这种真菌传染性很强,可以通过共用毛巾、鞋袜、指甲刀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而且,它不仅传染别人,还会“自家扩散”,比如先感染一个脚趾,慢慢蔓延到其他脚趾、手指,甚至引发脚气或体癣。

一句话:灰指甲不是“美容问题”,而是真真正正的感染性疾病。

三、医生提醒:这5类人最容易得灰指甲

灰指甲虽然常见,但并不是“谁都中招”。以下这5类人,感染几率远高于常人,属于重点防范对象。

1.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末梢循环障碍和免疫力下降,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被真菌“盯上”。

研究显示,糖尿病人患灰指甲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而且,一旦感染,恢复也更慢,甚至可能引发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

2. 长期脚气患者

脚气和灰指甲,其实是同一类真菌惹的祸。

脚气不治好,真菌就会顺着皮肤往指甲里“钻”。数据显示,超过60%的灰指甲患者同时存在足癣(即脚气)。

所以,如果你有脚气又没当回事,灰指甲很可能也在“排队上门”。

3. 爱穿不透气鞋袜的人

闷热潮湿的环境,是真菌最喜欢的“温床”。

长期穿不透气的运动鞋、皮鞋、尼龙袜,会让脚部汗液无法散发,湿气积聚,为真菌繁殖创造了完美条件。

尤其是南方潮湿地区或需要长时间站立、行走的职业人群,更要警惕。

4. 家中有患者的人

灰指甲具有较强的家庭聚集性,共用生活用品是传播主因。

比如一家人共用浴巾、拖鞋、指甲刀,或者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共用泡脚盆,都是高风险行为。

如果家里有人患灰指甲,其他家庭成员感染风险将增加约50%。

5. 经常做美甲的人

很多爱美人士喜欢做美甲、光疗、贴甲片,但频繁操作其实会破坏甲面,导致甲板变薄、角质层损伤,给真菌可乘之机。

特别是在消毒不规范的美甲店,工具反复使用、接触感染者指甲,很容易成为传播源。

医生提醒:美甲不是问题,问题是做“脏”了。

四、灰指甲能治好吗?别信“抹点药就好”的说法

很多人得了灰指甲后,自己去药店买点药膏涂一涂,结果一拖就是几年。

事实是:灰指甲治疗周期长,不规范治疗效果差,还容易反复。

目前主流治疗方法包括:

· 外用抗真菌药物:适用于病情较轻、甲板未完全破坏的患者; · 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适用于病变广泛或反复发作者; · 激光/冷冻治疗:作为辅助方式加快疗效。

其中,口服药物疗程至少需要6~12周,指甲完全康复可能需要半年以上。所以医生常说:灰指甲不是治不好,是你没坚持。

五、如何预防灰指甲?医生给出3条建议

灰指甲虽难缠,但并不是无法避免。只要做好日常防护,大多数人都可以远离它。

1. 保持足部干爽通风

每天洗脚后擦干脚趾缝,穿透气的棉袜,鞋子勤晾晒;避免长时间穿湿鞋、臭鞋。

2. 不共用私人物品

毛巾、拖鞋、指甲刀、泡脚盆等物品一人一套,定期消毒。去公共浴室、游泳馆时戴好拖鞋,减少真菌接触。

3. 有脚气及时治疗

脚气和灰指甲往往是“孪生兄弟”,发现脚趾脱皮瘙痒、起水泡时,及时使用抗真菌药物,防止真菌扩散到指甲。

六、写在最后:别再忍了,灰指甲越拖越麻烦

灰指甲不是小问题,不仅会传染,还会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诱发其他并发症。

如果你发现指甲变形、变色、变厚,别再拖了,去正规医院皮肤科看看。

对于高风险人群,更要早预防、早干预,不给真菌任何“可乘之机”。

别等到传了一家人,才追悔莫及。

参考资料: 1. 《真菌性疾病诊疗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2. 《灰指甲诊疗与管理共识》,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23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皮肤真菌感染防控手册》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题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