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徽宗抱着祖传的玉玺躲在龙亭宫里,听着城外金兵的攻城锤一下下砸在土城墙上。
从孙权到洪秀全,六大都城用灭亡证明:这3条铁律比龙蟠虎踞更重要
开封
前言:靖康元年的开封雪夜
1127年正月,开封城飘着鹅毛大雪。
宋徽宗抱着祖传的玉玺躲在龙亭宫里,听着城外金兵的攻城锤一下下砸在土城墙上。
可此刻后悔已经晚了——金兵用了十五天就攻破了这座"万国咸通"的都城,把北宋王朝连锅端了。
这场景在历史上反复上演:长安的繁华、洛阳的风流、南京的金粉、杭州的风雅,最后都逃不过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命运。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中国古代这六大都城,为啥有的能撑几百年,有的却像纸糊的一样说垮就垮?
西安
一、长安:被山带河的帝王之宅,怎么就衰落了?
秦始皇在咸阳宫看地图时,肯定没想到,他选的这块"四塞之国",一千年后会被漕运拖垮
要说古代最霸气的都城,非长安莫属。
秦始皇修咸阳宫时,看中的是关中平原"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地形。
东边有函谷关,西边有大散关,南边是武关,北边是萧关,妥妥的四保险。
刘邦建立汉朝时,娄敬劝他定都长安,说这儿"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确实,西汉(前202-8年)时的长安,靠着八百里秦川的粮食,养活着百万人口,汉武帝能北伐匈奴,全靠关中的粮草撑着。
但到了隋唐,长安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隋炀帝修大运河,其实就是给长安找粮食。
唐太宗时期,关中一闹饥荒,皇帝就得带着大臣去洛阳"就食"。
最惨的是唐玄宗,有一年关中旱灾,他想迁都洛阳,结果宰相张九龄说:"长安是帝都,哪能说搬就搬?"
最后硬是靠漕运从江南运粮,可渭水多沙,漕船经常搁浅,运一石米到长安,路上得损耗三斗。
说白了,长安就像个肌肉发达的壮汉,看着挺猛,可饭量大得吓人,最后把自己吃穷了。
安史之乱后,长安彻底走了下坡路。
吐蕃人两次打进长安,烧杀抢掠不说,还把宫殿拆了修寺庙。
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一把火把长安烧了个精光,《旧唐书》里说"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王朝敢定都长安。
不是不想,是这地方真的撑不起了。
洛阳
二、洛阳:天下之中的繁华,为啥成了四战之地?
隋炀帝站在定鼎门楼上看漕船时,绝对想不到,他修的这座"东都",以后会被叛军轮番蹂躏
洛阳的优势在于一个"中"字。
周公旦当年营建成周,就是看中这里"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靠着伊洛平原的粮食,加上大运河的漕运,把洛阳建成了"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让这座城市成了民族融合的大熔炉。
但洛阳的短板也很明显: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
东汉末年,董卓焚烧洛阳,"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
西晋"八王之乱",洛阳被叛军反复攻占,城里的王公贵族死了十之八九。
隋炀帝倒是给洛阳修了厚厚的城墙,还挖了护城河,可瓦岗军一来,照样把洛阳围得水泄不通。
安史之乱时,洛阳四次易手,叛军和唐军在城里杀来杀去,把繁华的都市变成了废墟。
北宋时,洛阳虽然不是都城,但还是西京。
司马光在这里编《资治通鉴》,看着洛阳的残破,感叹道:"洛阳昔者号名都,今为丘墟无人居。"
为啥会这样?因为洛阳地处中原,谁都想抢,成了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
三、南京:龙蟠虎踞的温柔乡,为啥总出短命王朝?
孙权在石头城上看长江时,肯定没料到,他选的这块"风水宝地",会成为王朝的断头台
诸葛亮说南京"钟山龙盘,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孙权信了,把都城从武昌迁到建业(今南京)。
可孙权死后51年,西晋王濬的楼船就从长江上游杀了过来,东吴灭亡。
南朝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没一个撑过60年的,梁武帝萧衍还被侯景困在台城里活活饿死。
南京的问题出在长江。看着是天险,其实是个陷阱。
长江南京段只有一到两公里宽,上游的采石矶、下游的瓜洲都是绝佳的渡江点。
隋灭陈时,韩擒虎从采石矶渡江,半天就打到南京城下。
南宋名将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兵,靠的不是长江天险,而是将士用命。
到了南明弘光朝,清军从扬州打到南京,只用了八天——不是清军太猛,是南京城北根本无险可守。
更要命的是,南京挨着江南鱼米之乡,容易让人沉迷享乐。
东吴末帝孙皓建昭明宫,梁武帝萧衍天天拜佛,南唐李煜写词比治国上心,洪秀全修天王府耗银2000万两。
守着温柔乡,谁还想打天下?所以南京成了"短命王朝孵化器",平均国祚只有63年,连北京的零头都不到。
开封
四、开封:漕运明珠还是亡国陷阱?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时,肯定想到了开封的漕运优势,却没料到这地方无险可守
开封的崛起全靠漕运。
隋炀帝修通济渠,把黄河和淮河连了起来,开封成了水陆交通枢纽。
唐朝时,开封是汴州治所,安史之乱后,中原藩镇割据,开封因为控守运河,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朱温灭唐建梁,定都开封,从此开封开始了五代王朝的历史。
北宋定都开封,把漕运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当时有四条运河穿城而过: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其中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
《东京梦华录》里说开封"太平日久,人物繁阜。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
可开封的短板也很致命:地处平原,无山川之险。
宋太祖曾想迁都洛阳,说:"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但他弟弟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结果北宋就毁在了"不在险"上。
1127年靖康之变,金兵南下,开封城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三朝北盟会编》里说:"都城无险可守,唯有黄河为限,冬月冰合,遂为敌骑所渡。"
金兵从黄河渡口渡河,十五天就攻破了开封。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王朝敢定都开封——谁也不想重蹈北宋的覆辙。
杭州
五、杭州:山水之间的风雅,为啥成了偏安符号?
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城看西湖时,肯定想过北伐,但西湖的美景让他忘了中原的父老
杭州最早出名是在吴越国。
钱镠建立吴越,定都杭州,修海塘、筑城池,把杭州变成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但吴越国只是个小政权,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苟延残喘了七十二年。
南宋定都杭州,称"行在",也就是临时都城。
宋高宗赵构为啥选杭州?
因为这儿靠海,方便逃跑。金兵南下时,赵构就曾逃到海上。
杭州的优势是钱塘江和西湖,形成了天然屏障。
吴越国时修的海塘,挡住了钱塘江潮水,也挡住了金兵的战船。
但杭州的局限也很明显:地处东南一隅,对北方边防鞭长莫及。
南宋一百多年里,虽然有过几次北伐,但都虎头蛇尾,最后还是偏安一隅。
《武林旧事》里说杭州"湖山之景,四时无穷,虽有画工,莫能摹写"。
可就在这美景之中,南宋君臣忘了"靖康之耻",整天在西湖上泛舟作乐。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表面风雅,实则暗含对偏安一隅的无奈。
柳永写"东南形胜,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金人完颜亮看了,直接说:"我且立马吴山第一峰!"
后来完颜亮真的带兵南下,要不是在采石矶被虞允文打败,南宋可能更早灭亡。
杭州的风雅,终究成了偏安的遮羞布。
北京
六、北京:从燕蓟小城到千年帝都,凭啥?
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城墙上看草原时,肯定想明白了:这地方既能管草原,又能控中原,绝了!
北京最早叫蓟,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儿成了边疆小城。
直到辽金时期,北京才开始崭露头角。
辽朝设南京析津府,金朝设中都大兴府,可这俩朝代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中原王朝根本瞧不上。
转折点出现在元朝。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看中的是这里"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的地理优势。
北边是草原,南边是中原,东边是辽东,西边是山西,简直是个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忽必烈修了通惠河,把大运河从杭州直接连到北京,每年漕粮从四百万石涨到五百万石。
《元史·食货志》里说:"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明朝朱棣迁都北京,更是把"天子守国门"的战略发挥到极致。
虽然迁都初期漕运压力巨大,但北京靠着长城和九边重镇,成了抵御蒙古的前线。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都城,还通过满蒙联姻、修建承德避暑山庄,把北京变成了多民族帝国的中心。
例如,孝庄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部,通过联姻巩固了满蒙联盟。
从元到清,北京稳坐都城641年,平均每个王朝活了213年,这在古代都城史上绝无仅有。
结尾:都城选址的千年密码
从长安到北京,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藏着三条铁律:地理、经济、政治。
长安胜在地理,败在经济;
洛阳赢在中心,输在防御;
南京美在山水,衰在偏安;
开封富在漕运,亡在无险;
杭州雅在风景,弱在格局;
而北京牛在平衡,成在融合。
说白了,选都城就像选房子:
长安是个大别墅,风景好但物业费太贵;
洛阳是市中心公寓,交通便利但治安差;
南京是海景房,看着漂亮但台风一来就遭殃;
开封是商铺,生意好但容易遭贼;
杭州是度假村,适合养老但不适合打拼;
而北京是学区房,虽然贵点,但能兼顾孩子教育和老人养老。
它北边守着草原,南边连着中原,东边盯着辽东,西边靠着山西,就像个八面玲珑的管家,啥都能管得住。
千百年后再看这些都城,有的成了遗迹,有的成了名城,但只有北京笑到了最后。
它的故事告诉我们:选都城跟过日子一样,不能只看眼前风光,得懂得权衡利弊。
毕竟能同时掌控草原的彪悍和江南的富庶,才是真正的王者。
金句传播
"长安的山河是铁打的江山,北京的运河是流动的帝国,而南京的秦淮河,终究只是偏安者的梳妆镜。"#开封##西安##洛阳##杭州##南京##北京#
参考文献
《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明太宗实录》《读史方舆纪要》《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来源:三湘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