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五子棋🧐就是把五个子🫥连成一条线🥸好无趣😩好无聊😫而技能五子棋🤓☝🏻就是在传统的五子棋🤗加入技能好好玩🤪💥💥🤯要爆了!!!🤩💥💥”
「它没有现实的条条框框,也无功利的衡量标准,有的只是让观众在随性发挥的抽象艺术中开开又心心、欢欢又乐乐。」
“🎶传统的五子棋🧐就是把五个子🫥连成一条线🥸好无趣😩好无聊😫而技能五子棋🤓☝🏻就是在传统的五子棋🤗加入技能好好玩🤪💥💥🤯要爆了!!!🤩💥💥”在《喜人奇妙夜2》第一期节目中,小品《技能五子棋》引发热议。官方、明星与网友们正共同构筑着一场关于《技能五子棋》盛大造梗运动。社交媒体上《技能五子棋》的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已经超过5亿次。
这一小品走红的同时,被网友戏称为“喜剧香菜”和“区分N人和S人的分水岭”,这种戏称源于目前网上对其评价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网友觉得它“常看常笑”捧腹大笑,认为它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也有人觉得它不好笑,纯粹的不成逻辑的“无厘头”喜剧,没有内核,甚至不能称之为小品。
而这种罕见的两极分化对立审美的出现,并非是偶然出现的“文化浪花”。
我们不妨放下对 “谁对谁错” 的执念,不必急着去争论“好笑不好笑”“有没有意义”,而是先停下脚步,问问自己,我们真正在纠结的,是作品本身,还是自己心中对 “喜剧” 的固有想象?
1
“内核执念”:“审美牢笼” 困住了谁?
“技能五子棋好笑在哪里?”在笑声和二创视频不断涌现的缝隙中,有人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事实上,观众对《技能五子棋》的排斥,或许是多重因素叠加下的审美选择结果。
一方面,对于不那么能接受《技能五子棋》式幽默的部分观众而言,其似乎与短视频平台上的搞笑内容差异不大,“无厘头” 的表现形式缺乏新意,小众文化玩梗也引发出认知壁垒。
喜剧作品中,梗是连接作品与观众的桥梁。 “什刹海” 的地域梗、演员张呈的 “某短视频平台变装视频” 内部梗、KPOP流行歌曲《APT》等圈层梗,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在相应圈层内的观众“拒之门外”。部分观众难以融入剧情,这种“不知所云” 进一步加剧了评价的两极分化,使《技能五子棋》在 一些“圈外人” 眼中沦为 “看不懂的闹剧”。
另一方面,国内喜剧产业蔚然成风,不同形式喜剧作品多元发展、各出奇招,观众对喜剧作品的审美阈值正在持续攀升。
回望网络欠发达的曾经,当时观众娱乐选择单一,也难实时获取其他观众评价反馈,包容度较高。而如今,就像春晚频频被诟病“没有年味”一样,或许不是因为作品质量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口味在一次次“审美训练”般的品鉴中被“养刁”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将《技能五子棋》视为无意义之作的声音,或许并非出于作品本身的贫乏,而是因为对“笑为表,思为里”的喜剧审美尺度早已根深蒂固。
正如作家刘震云在纪录片《文学馆之夜》中反复提及“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一理念,在悲剧崇尚“哀而不伤”的背面,喜剧所秉持“乐而不淫”四个字,同样深度贯穿于从古至今的经典喜剧作品之中。
元代剧作《救风尘》中女性角色突破困境展现底层民众抗争精神;明代《绿牡丹》揭露科举舞弊;清代经典喜剧漫画本《风筝误》亦被誉为“老祖宗的‘错位婚姻’”。
无独有偶,再到如今我们所怀念的春晚舞台上的经典小品——批判夸大宣传虚假营销的《卖拐》、探讨社会信任危机的《扶不扶》、映射底层人民对圆梦渴望的《不差钱》,这些喜剧作品内容多以 “大团圆” 叙事或深刻内核打动观众,浅表中又见深邃,轻松中内含沉重。
长期浸润在喜剧影视综习惯性地寻找反转、共情、价值升华的语境中,许多观众潜移默化地形成某种思维定式:笑必须指向某种启发,优秀的喜剧必须有悲剧底色,没有内核的喜剧只是“快餐式快乐”。
而《技能五子棋》这样的作品打破了这种期待,让习惯 “找内核” 的观众无所适从。
他们无法单纯接受 “快乐本身就是全部”。于是,他们开启自我保护防御机制—— 用 “没内核”“不像喜剧” 的评价以回应认知惯性反馈给自己的不适感。
但这也并非是一种错误,只是长期被 “笑必传思” 的喜剧语境塑造出的审美本能。
2
“精神反叛”:当“无意义” 成为“意义”?
然而,在跷跷板的另一端,《技能五子棋》正被另一部分群体当作生活的解药。
在当今社会,不止喜剧,我们对“意义”“目的”的过度追逐已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在生活里处处与其周旋——在重复的daily routine里追问 “这样做有意义吗”,习惯用 “有用”“没用” 衡量一切......
我与我,周旋久,是否还有勇气宁作我?
当代年轻人,正在与“功利性深渊”互相凝视。
旅游逛街时,反反复复找寻着最佳“出片”位置;大学时光里,对青春的探索被一桌子考证的“功绩主义”淹没;抽盲盒时,单纯的惊喜期待转变成了必抽中“隐藏款”的决心;吃饭之前,慌慌忙忙打开APP记录热量,严格遵循“211”“16 + 8”“5 + 2”饮食法,数字定义了我们的健康焦虑。
抬头就为月亮,这世间“低头族”们还是会选择忙忙碌碌寻找六便士。人们总是将自己困囿于规则与逻辑之间,无止境地追求目的与意义,最终却在 “卷不动、躺不平”的自证陷阱中选择烧香拜佛。
快生活节奏下,MZ时代群体渴望在闲暇之余摆脱现实的束缚,纯粹地释放压力,找寻属于自己的“精神乌托邦”。
他们向往着“知识搅拌机” 博主 “延边刺客”“风马牛不相及”的精神状态,他们模仿着憨豆先生“及时行乐”勇敢做自己的生活态度,他们铭记着周星驰喜剧作品中那些“无厘头”的经典台词。
在这种背景下,《技能五子棋》因势利导、应运而生,被奉为“打破套路、撕碎规则”的“电子安慰剂”,唤醒了每个人心中沉睡的inner child。
正如米开朗琪罗所言:“大卫本来就在石头中,我只是负责把多余的部分敲掉了。”在部分观众眼中,《技能五子棋》的 “无意义” 背后并非真的毫无价值,其暗含着对现实世界的 “荒诞映射”,与加缪的 “荒诞哲学” 不谋而合。
“这个世界是不合理的,这是人们可以明确说出的表述。但是,荒诞是这一不合理性与人的心灵深处所呼唤的对理性的强烈要求的对立。”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刨根问底般追问意义与答案,“打怪升级”追求完成人生kpi,却又常常脸上写满了问号—— “努力是否有回报?”“付出与收获能成正比吗?”
《技能五子棋》中,“技能五”与“子棋”师徒俩使出“飞沙走石”“力拔山兮”等各种毫无逻辑的 “技能”,不求结果,只为快乐;反观张呈拘泥于传统五子棋的一板一眼,着力即差,在紧绷的胜利执念中迷失自我。对比之中,恰好映射出现实中的荒诞,让观众直面现实的不合理。笑声过后,观众能够逐步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也慢慢寻找到与当下共处的 inner peace,“Present is present” 的共鸣也愈发清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珍惜当下的快乐足矣。
他们用不加修饰的快乐,对 “意义至上” 回以最温柔的反叛。
3
“审美自由”:谁才是笑的“掌舵人” ?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迷雾之下,到底谁才拥有“笑”的解释权?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笑本就不该有统一答案”。幽默的产生仅仅与大脑的“预期违反理论”密切相关。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对幽默的感知只是大脑对“意外-解释”之间平衡的个性化判断,当大脑遇到既出人意料又安全无害的情境时,就会触发幽默反应,并无统一标准。
《技能五子棋》引发的争议,本质上亦为审美自由的体现。喜剧作品乃至所有艺术作品,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也无固定绝对的评判标准。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曾提出“作者之死”观点,他认为作品在完成后,作者(即创作者)已经“死亡”,剩下的解读空间全权留给读者(即观众)。唯有创作者“死亡”,才会有观众的“诞生”。
每个观众都是基于自身经历、认知,去参与解读这个作品,好笑与否、是否有价值,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全凭个人解读。有人可能从《技能五子棋》中看到当代人所谓的疯感抽象而捧腹大笑;有人可能觉得它“内核不稳”,质疑其是否具备深层次的价值;也会有人从中体会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哲学思想;还有人以新的传播形式进行“二创”,制作艺人小卡、流麻、表情包,将其中场景台词制作成短视频、鬼畜音乐等,让《技能五子棋》超越了作品本身,成为一种IP文化现象。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网络声音繁杂的当下,在我们的认知空间中是否正悄然滋生着一种隐形规训?
有的被“意义”规训,一部分单纯觉得好笑的观众不敢纯粹为好笑而笑;有的被“共识”规训,在“附近”都觉得好笑时,“不笑”也变得小心翼翼。
正如康德所言,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
无论是追求喜剧的深度与意义,还是享受纯粹的快乐与放松;无论是贯彻独立清醒的主角心态,还是勇于和软弱的自己和解,这些选择都是专属于每个人的自由。纵然网络语境下杂音嘈杂,我们也无需强迫自己理解他人的喜好,也不必因他人的评价否定自己的感受。
生活,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题。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来源:知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