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一起,夜长梦多。有人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悄悄又拿起了那颗熟悉的小药片。吃安眠药这件事,成了不少人夜晚的“安全感”来源。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人中约有38.2%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靠药物“催眠”。
秋风一起,夜长梦多。有人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悄悄又拿起了那颗熟悉的小药片。吃安眠药这件事,成了不少人夜晚的“安全感”来源。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人中约有38.2%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靠药物“催眠”。
但问题来了:当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拉大,继续机械性地服用安眠药,可能不仅无助于睡眠,反而会带来新的健康隐患。
人们往往在白天高喊“健康第一”,晚上却悄悄吞下一颗又一颗药丸;嘴上说着“自然入睡最好”,手里却紧握药瓶不放。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掩盖了问题本质,还可能加剧身体负担。
医生提醒,入秋之后,服用安眠药的人群尤其要注意以下4个细节,否则睡眠没改善,反倒可能“越睡越累”“越吃越烦”。
第一个细节:气温降低,药物代谢速度也在变慢
人体的新陈代谢会随着气温变化而调整。入秋后,外界温度下降,人体基础代谢率也有所减缓。这意味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也会变慢,作用时间相对延长。
一项发表于《中华药理学杂志》的研究指出,低温环境下,安眠类药物的半衰期可能延长20%~30%,尤其是中老年人,肝肾功能逐年下降,更容易发生药物蓄积。
这就解释了为何一些人到了秋冬季节,服药后第二天仍感到“昏沉沉”的原因。不是药不对,而是身体处理“药”的能力变了。
第二个细节:冷空气刺激,可能加重药物副作用
冷空气不仅让人打哆嗦,还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一些安眠药具备肌肉松弛、抑制中枢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容易与人体本能的“应激反应”形成冲突。
2021年《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指出,冷空气来临时服用中枢抑制类药物,可能在高龄患者中诱发一过性意识障碍,甚至影响早晨起床后的“清醒状态”。
特别是那些晨起需要开车、照顾家庭或工作压力大的人群,若忽视这种“次日残留效应”,隐患巨大。
第三个细节:换季常伴随情绪波动,心理因素不能忽略
入秋后,日照减少,褪黑素分泌时间提前,有些人会出现“季节性情绪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动力不足、易怒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在2020年分析了季节变化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发现秋冬之交情绪障碍发病率上升12%。
这意味着,有些人睡不好,并不完全是“生物钟错位”或“神经紊乱”,而是心理状态的波动在作祟。此时若一味靠药物“镇住”,无异于掩耳盗铃——短期内或可入睡,长期则可能形成依赖。
与其增加药量,不如先看看自己的心情是不是也“感冒”了。
第四个细节:忽视饮食变化,降低安眠药效果
秋冬季节,很多人食欲大增,晚餐丰盛,加上温热汤品频繁登场,胃肠道负担加重,也间接影响药物吸收和作用。
尤其是含高脂饮食,可能延迟药物的起效时间。研究显示,高脂晚餐后服用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其起效时间延后30~60分钟,作用强度也会波动。
这是很多人秋冬季节“吃了药却迟迟没困意”的真正原因。并非药不灵,而是“被吃下去的晚餐”抢了它的风头。
服药,从来不是一件可以“机械复制”的事。季节在变,身体在变,药物的作用也不会一成不变。
我们习惯对安眠药抱有“万能”的幻想,却忽视了它背后复杂的代谢机制、心理交互和生理差异。如果继续按照夏天的节奏使用安眠药,可能会陷入“用药—依赖—加量”的恶性循环。
现实中已有不少教训值得警惕。2023年北京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数据显示,秋冬季节前来咨询“药效减弱”“白天犯困”的安眠药使用者比例比夏季高出47.6%。其中不乏年轻职场人、退休老人、甚至大学生。
这些人多数并未意识到,问题根源并不在药物本身,而在于忽略了“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变化。
回头看,那些深夜里依赖安眠药入睡的人,其实并不真的想靠药物解决问题。他们只是渴望一个能让自己安稳入睡的理由。只不过,这个“理由”被误放在了药片上。
睡眠是身体的自我修复,而不是靠外力压制的生理妥协。持续服用安眠药,对某些人确实有短期帮助,但长期来看,每一次忽略细节,都可能成为健康的破口。
正如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睡眠问题也是如此。不在科学中改善,就在误区中沉沦。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调整的时机。对于依赖安眠药的人来说,这更是一个重新审视自身状态的节点。从环境变化、心理起伏,到饮食作息,每一个环节都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
我们无法掌控季节的变化,但可以主动适应身体的节奏。睡眠从来不是一颗药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
少一些“吃了就睡”的幻想,多一些“听身体说话”的耐心。愿你这个秋天,不靠药,也能睡得安稳、醒得清明。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张慧. 气温变化对药物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药理学杂志, 2022, 38(3): 215-219.
[2] 李晨, 王磊. 季节性情绪障碍的流行病学及其与睡眠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0, 34(5): 389-395.
[3] 陈晓红, 刘建. 不同饮食状态对苯二氮卓类药物药效影响的临床观察[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21, 30(4): 275-278.
来源:戴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