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金钟”,8年100场!这部作品何以铸成精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20:33 1

摘要:近日,由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委约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管弦乐组)作品奖。9月25日,该作品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第100场纪念演出。当晚演出由首演原班人马呈现:指挥家阎惠昌执棒,胡琴演奏家沈诚、

文 | 孟绮 谷宇飞

近日,由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委约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管弦乐组)作品奖。9月25日,该作品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第100场纪念演出。当晚演出由首演原班人马呈现:指挥家阎惠昌执棒,胡琴演奏家沈诚、唢呐演奏家王展展领衔,陕北说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永原、陕北民歌手苏文联袂,与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陕西民族乐团、米脂吹打乐团共140余位艺术家同台献艺,以磅礴激昂的乐声,重温这部扎根黄土大地、承载民族精神的民乐经典。10月21日,《永远的山丹丹》还将迎来特别呈现——指挥彭家鹏携手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米脂吹打乐团演绎节选段落,让观众直观感受经典作品“百演不衰”的独特魅力。

自2017年10月首演至今,这部作品用8年时光走完百场征程,其背后是“聚人”的同心合力、“聚气”的文化底蕴、“聚魂”的精神坚守,成为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

聚人:

跨域协作,以匠心铸就经典

《永远的山丹丹》的百场征程,始于“人”的同心汇聚。这部作品从酝酿之初便凝聚着多方创作者的赤诚之心——主创团队曾多次深入延安、榆林、米脂、安塞等广袤黄土大地开展田野采风,近200位创演人员以“延安精神”为精神指引,历经105天高强度排练,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首演。正如乐团团长宋小雷所言:“这不是一部作品的孤军奋战,而是万千民乐人的同心协力。”

8年来,作品的舞台持续汇聚跨领域、跨地域的艺术力量。指挥界泰斗阎惠昌、叶聪、汤沐海等轮番执棒,以精湛技艺勾勒乐曲魂脉;胡琴演奏家沈诚、唢呐演奏家王展展、非遗传承人高永原等艺术家以独特诠释,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米脂吹打乐团作为演出核心组成部分,始终积极联动,曾与新加坡华乐团、香港中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20余支职业乐团开展深度合作,让浓郁的陕北音韵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从艺术传播维度看,自2017年创作以来,《永远的山丹丹》已在全国40多个城市开展巡演,足迹遍布北京、上海、香港、广州等地。作品乐谱的出版,更是着眼长远传承的重要举措。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在纪念活动中感慨:“这是一部‘接地气’之作。”该作通过百场演出实现了从“舞台演绎”到“文献经典”的跨越,“不仅为全国专业乐团复排与再创作提供了权威依据,也为高校教学、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期待未来有更多乐团参与其中,让这份经典持续生长。”

聚气:

扎根传统,以品质书写时代

若说“聚人”是作品立足的基础,那么“聚气”便是《永远的山丹丹》扎根文化土壤、绽放时代光彩的核心所在。这部由“信天游”“壶口斗鼓”“祈雨”“五彩的窑洞”等8个乐章构成的组曲,巧妙将陕北民歌的质朴深情、安塞腰鼓的雄浑激昂、陕北说书的鲜活意趣与民族管弦乐的恢弘大气熔于一炉。

9月25日演出当晚,音乐厅内的每一缕乐声都镌刻着黄土文化的鲜活印记:“信天游”的悠扬旋律勾勒出高原的辽阔苍茫,米脂吹打乐团的大唢呐浑厚震天,瞬间便将黄土高原积淀千年的厚重历史与滚烫热忱卷入厅中;“祈雨”由陕北民歌手苏文领衔,其融入了祈雨仪式的民俗元素,人声与陶埙的和鸣也传递出原始的精神回响;“赶脚的人”中,胡琴演奏家沈诚执高音板胡,以婉转腔调演绎《脚夫调》里的深沉悲情,令人动容;“朝天歌”的唢呐音色与前一慢板乐章形成强烈反差,满含戏剧张力;终曲“永远的山丹丹”在前面几个乐章的层层铺陈后,呈现出一幅鲜活的黄土高原民俗风情画卷。

这份对传统的创新表达,让作品收获了业界与观众的双重认可。截至百场演出,《永远的山丹丹》已先后斩获“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百年百部传统精品扶持计划”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聚魂:

锻铸名片,以文化彰显自信

“我认为《山丹丹》的成功,并非仅凭我个人的力量,而是背后强大的陕北传统音乐文化,以及更加强大的人民精神所给予的滋养。”作曲家王丹红的这番话,道出了《永远的山丹丹》“聚魂”的核心要义——作品承载的不仅是陕北的地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主创团队在深入采风过程中,深刻体悟到延安精神的厚重底蕴与陕北人民乐观坚毅的生命气质,这些精神内核被精心融入每一段旋律:信天游象征的粗犷民风、唢呐奏响的生命激情、窑洞剪影里的生活百态,共同勾勒出一部“献给黄土地的音乐史诗”。

这份深刻的精神共鸣,让作品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作曲家赵季平评价其“融汇黄土地的厚度与新时代的气象”;学者乔建中以“天地大美而不言”盛赞其艺术高度;二胡演奏家朱昌耀更直言:“它植入了陕西的红色基因,是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在指挥家刘沙看来:“这部作品采取交响思维架构,又运用了很多独奏以及民族管弦乐的形式呈现,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王丹红认为,百场演出的数字背后,是“乐团、业界与观众的共同投票”,是民族音乐生命力的最佳证明。

从国家大剧院的首演惊艳,到百场纪念的再度绽放,《永远的山丹丹》以“聚人”的合力、“聚气”的底蕴、“聚魂”的坚守,书写了一部民族音乐的当代传奇。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