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政府层面,洋县将有机产业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其主导产业地位,出台《洋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从基地建设到科技研发,洋县提供系统性政策扶持,为个体工商户参与有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给予保障。同时,洋县设立县级有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积极运用扶持政策
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在政府层面,洋县将有机产业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其主导产业地位,出台《洋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从基地建设到科技研发,洋县提供系统性政策扶持,为个体工商户参与有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给予保障。同时,洋县设立县级有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财政拨付1000万元,用于支持基地建设、产品认证等,全额补助有机认证和基地环境监测费用,降低个体工商户经营成本,按每亩150元标准补贴种植有机农产品的个体工商户,激发其生产积极性。此外,洋县争取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推进有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服务,对从事有机农业的个体工商户实施“一业一证”改革,整合许可事项,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缩短办证时间、降低成本,促进个体农户融入并参与有机农业发展。
专心品牌建设
提高市场竞争力
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打造“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区域公用品牌。同时,制定全国首部《有机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将朱鹮知识产权与有机农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积极培育“洋县黑米”“洋县香米”等地理标志产品,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地标品牌+企业品牌”的有机品牌体系,全方位提升洋县有机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市场认可度。通过品牌赋能,重点扶持一批产品品质优良、市场口碑良好的“优质”个体工商户,提升其品牌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借助各类展销平台、博览会及苏陕协作机制,积极宣传洋县有机产品及地域特色。先后组织参与亚洲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杨凌农高会、丝博会等大型展会,举办朱鹮国际文化交流会议、中国有机大会和洋县有机产品推介会等专场活动,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动“有机洋县”走向亚洲,并被授予全域“有机先锋县”称号。扶持一批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渠道的“新兴”个体工商户,使其成为线上销售的主力军。
实施“数商兴农”行动,构建“互联网+有机产品”营销体系,通过“朱鹮集市”整合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渠道,累计发展电商企业78家、个体电商200余户,实现电商零售额9.2亿元,助力洋县有机产品畅销全国。
建立严格的有机产品质量标准与追溯体系,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流程的监管。坚决打击违规使用农药化肥、以次充好等行为,维护有机品牌的公信力。通过扎实有效的质量管理,洋县有机产品赢得了市场信任,品牌附加值和个体工商户收益显著提升,为培育“名优”个体户奠定坚实基础。
延伸产业链条
拓展发展空间
积极引导个体工商户根据自身规模与能力,嵌入有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施“名特优新”梯度培育工作。对于具备传统技艺、拥有特色产品的“特色”个体工商户,重点支持其参与标准化种植养殖,传承产品独特品质;对于管理规范、产品优质的“优质”个体工商户,引导其探索初加工、电商销售等增值环节;对于富有创新意识、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个体工商户,鼓励其向“有机+旅游”“有机+康养”等融合业态延伸,打造发展新动力;对于已形成品牌效应、带动能力较强的“知名”个体工商户,支持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有机基地115个,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5种,认证面积达18.23万亩,形成了涵盖水稻、油菜、果蔬、中药材和畜禽养殖等领域的有机产业集群。推广绿色防控与生态循环技术,减少面源污染,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例如,纸坊街道草坝村依托朱鹮保护区的生态优势,发展有机黄金梨3800亩,带动大量个体工商户实现增收。
支持个体工商户延伸产业链,开展有机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已引进企业50余家,开发出有机大米、黑米醋、果酒、果蔬脆片等加工产品,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如陕西双亚有机农业集团建设有机基地1.5万亩,开发黑米茶、黑米糊、黑米酒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达1.5亿元,带动周边个体工商户协同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培育“优质”产品主体。
积极推进“有机+旅游”“有机+康养”“有机+研学”等业态融合,依托朱鹮梨园、华阳景区、蔡伦墓祠等资源,推出农产品采摘、农耕体验、乡村民宿和康养度假等项目。草坝村每年举办梨花节、采摘节,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不少个体工商户依托文旅配套成功创办民宿和农家乐,实现多元增收,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新”业态个体户。
优化科技服务体系
增强发展效能
组织开展有机产业生产技术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讲授有机规范、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知识。自今年起,已举办培训七场,培训个体工商户及农民达一千余人次,切实提升了其生产与管理能力。组建技术指导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支持,及时协助解决技术难题,为培育“优、新”个体户提供技术保障。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基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有机农业的科技含量。例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黑米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工作,收集保存特种稻米品系一百三十八个,播种113个品种(系),带动全县种植黑米、五彩稻等特异稻米六点零一万亩,增强了产业竞争力,为“特、优”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将从事有机农业的个体工商户纳入培育范围,重点针对有潜力成为“名特优新”个体经营者,通过“课堂+实践+线上”的多元模式,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已培育高素质农民1170人,这些人成为推动有机农业和个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共生共赢发展
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企业、合作社与个体工商户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和合作社提供农资、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个体工商户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并定向交售产品。例如,陕西秦洋长生酒业以高于市场价格约30%的价格收购有机糯稻,用于酿造有机谢村黄酒,带动了1000余户个体工商户增加收入。
鼓励个体工商户与企业签订订单,明确品种、数量、价格以及质量标准,稳定产品的产销关系。目前,全县订单农业的面积超过5万亩,有效保障了个体工商户的收益预期。
支持个体工商户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合作社或企业,参与利润分配。草坝村的个体户通过土地流转和以劳动力入股的方式,获得租金、工资以及分红等多重收入,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增强了“新兴”主体的发展韧性。
通过上述举措,洋县的有机农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个体工商户在产业链中广泛受益,收入水平得以持续提升。“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培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机农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优化了生态环境,推动了农村产业的振兴,也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掌说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