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涞水:科技赋“姜” 媒体助农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6:55 1

摘要:在河北涞水胡家庄乡的京涞草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姜示范基地里,一片片生姜长势喜人,翠绿的茎叶下藏着饱满的根茎,这是科技兴农战略在涞水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近日,一场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姜’来已来”为主题的生姜技术现场测产观摩培训活动在此举行,不仅交出了亮眼的

在河北涞水胡家庄乡的京涞草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姜示范基地里,一片片生姜长势喜人,翠绿的茎叶下藏着饱满的根茎,这是科技兴农战略在涞水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近日,一场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姜’来已来”为主题的生姜技术现场测产观摩培训活动在此举行,不仅交出了亮眼的产量成绩单,更展现了涞水以科技为笔、媒体为桥,推动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专家会议培训现场 尹默/摄

“以前种生姜,病害多、产量不稳定,今年有了专家团队的指导,不仅病害少了,长势还比往年好太多,产量肯定差不了!”京涞草莓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月超的话语里满是喜悦。这份底气,源自涞水对“科技兴农”的坚持——胡家庄乡主动借力保定科技特派员颜冬冬博士,联合市县农业农村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为生姜种植注入“科技动能”。

村民正在收割生姜 徐梓钰/摄

村民正在把生姜装箱 徐梓钰/摄

活动现场,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组成专业测产团队,对示范基地生姜进行严格测产验收。最终数据显示,生姜鲜重亩产达16171.23斤,预计成熟期亩产有望突破18000斤,较传统种植方式产量显著提升。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首席专家刘万才对此给予高度肯定:“胡家庄乡规模化种植生姜产量喜人,说明技术路线成熟可行,这项技术的推广,将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

从病虫害防治到高产栽培技术优化,从露天种植到冷棚种植技术。科技的介入让涞水生姜种植摆脱了“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实现了从“低产低效”到“高产稳收”的转变,为产业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如果说科技是生姜产业的“生长引擎”,那么媒体赋能就是打通产销链路的“加速器”。本次活动创新采用“媒体+市场联动”模式,市县融媒体中心在现场搭建26个展销摊位,通过多个平台同步开展直播推广,让涞水生姜及各类农产品走出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餐桌。直播数据尤为亮眼:一小时内,各类农产品订单量突破1.1万单,销售额达17万元,直播总观看量超过45万人次。这并非偶然,在县融媒体中心“媒体+”赋能乡村振兴行动的持续推动下,胡家庄乡生姜产业已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跟踪服务——通过电视新闻、短视频等多元形式持续宣传,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甚至在生姜尚未完全成熟时,就已吸引多地客商前来考察订购。

活动直播现场 尹默/摄

涞水生姜产业的崛起,并非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系统性的模式创新。近年来,涞水县始终坚持科技兴农战略,以胡家庄乡为示范,积极探索“企业+党支部+农户+大学生职业经理人+龙头合作社”的五方联动发展模式——企业提供资金与市场资源,党支部发挥引领协调作用,农户参与种植实现增收,大学生职业经理人注入专业管理理念,龙头合作社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各方协同发力,让生姜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同时,涞水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生产向全链条升级。在生姜产业领域,不仅实现了高产“姜品”的稳定产出,更向高效“姜种”的研发培育迈进,推动产业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型。

如今,涞水县正系统总结胡家庄乡的成功经验,围绕“科研促技术、技术提效益、效益引资源、资源强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党建+产业+人才+科研”的融合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发挥了党建的引领作用,又强化了产业的核心地位,还激活了人才与科研的创新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杨猛)

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