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阳,这座镶嵌在黄河与洛河交汇处的历史名城,地处北纬 34°32′至 34°45′、东经 112°16′至 112°37′之间,总面积 1.52 万平方公里,2022 年常住人口 707.9 万,地区生产总值 5675.2 亿元。它西依秦岭余脉崤山,东临嵩岳,
洛阳,这座镶嵌在黄河与洛河交汇处的历史名城,地处北纬 34°32′至 34°45′、东经 112°16′至 112°37′之间,总面积 1.52 万平方公里,2022 年常住人口 707.9 万,地区生产总值 5675.2 亿元。它西依秦岭余脉崤山,东临嵩岳,北靠太行支脉邙山,南望伏牛山,伊、洛、瀍、涧四水穿城而过,形成 “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的独特地理格局。
洛阳地形呈现 “三山夹两川” 的立体画卷。西部崤山群峰竞秀,最高峰青要山海拔 1385 米,是黄河与洛河的天然分水岭;中部伊洛盆地沃野千里,孕育了偃师小麦、孟津梨等特色农业;北部邙山横亘东西,现存历代帝王陵墓 247 座,被誉为 “东方金字塔群”。全市湿地面积达 150 万亩,拥有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浪底水库等 12 处国家级生态园区,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洛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4.6℃,降水量 600 毫米,无霜期 218 天。这里春有 “洛阳三月花如锦” 的绚烂,夏享 “竹深树密虫鸣处” 的清凉,秋赏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斑斓,冬观 “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素洁。四季分明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全市粮食总产量连续 10 年稳定在 150 万吨以上,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之一。距今 10500 年的宜阳韩城遗址,出土了中原地区最早的细石器和陶器,标志着洛阳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 5000 年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宫城遗址和绿松石龙形器,被确认为夏都斟鄩,印证了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关键节点。
西周时期,周公旦在洛阳营建东都成周,“制礼作乐” 构建中华文明秩序。现存洛邑古城的 “天子驾六” 车马坑,生动再现了周代礼制的森严。东周时期,洛阳作为都城长达 515 年,孔子入周问礼老子,苏秦佩六国相印,演绎了 “百家争鸣” 的文化盛况。
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世界首个百万人口大都市,太学培养弟子 3 万余人,蔡伦在此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班固著《汉书》奠定正史体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龙门石窟的古阳洞见证了鲜卑民族的文化融合。隋唐时期,洛阳作为东都,人口超百万,含嘉仓遗址现存粮窖 400 余座,印证了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的漕运盛况。武则天改洛阳为神都,修建明堂、天堂,铸造 “天枢” 彰显帝国威仪。
宋代洛阳成为理学发源地,程颢、程颐创立 “洛学”,邵雍著《皇极经世》构建宇宙观。司马光在此编纂《资治通鉴》,历时 19 年完成编年体通史巨著。金元时期,洛阳虽不再为都,但关汉卿的《单刀会》、白朴的《墙头马上》仍延续着文化血脉。明清时期,洛阳设河南府,现存老城十字街、山陕会馆等明清建筑,见证了晋商的兴衰。
1923 年 “二七惨案” 中,洛阳铁路工人为争取权益英勇抗争,林祥谦等烈士血洒江岸。1932 年,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吴佩孚在此通电抗日。1944 年洛阳保卫战,守军以血肉之躯抵御日军进攻,写下抗战悲壮篇章。1948 年 4 月 5 日洛阳解放,毛泽东亲自起草《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指导城市接管。新中国成立后,洛阳成为重工业基地,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等 “共和国长子” 在此崛起。
周公旦(生卒年不详):西周政治家,在洛阳制礼作乐,营建东都成周,确立 “敬天保民” 的政治理念,被尊为 “元圣”。现存洛阳周公庙的 “定鼎堂”,供奉其塑像,每年举行祭祀大典。张衡(78—139 年):东汉科学家,在洛阳发明地动仪、浑天仪,著《二京赋》描绘都城盛况。其墓冢位于偃师,现存 “科圣” 碑刻,年接待游客超 20 万人次。玄奘(602—664 年):唐代高僧,洛阳缑氏人,从洛阳出发西行取经,译经 1335 卷,《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史的重要文献。偃师玄奘故里现存故居遗址和纪念馆。杜甫(712—770 年):唐代诗圣,生于巩义瑶湾村,现存杜甫诞生窑、笔架山等遗迹。其《春望》《秋兴八首》等诗篇,深刻反映安史之乱中洛阳的沧桑巨变。白居易(772—846 年):唐代诗人,晚年居洛阳履道坊,自号 “醉吟先生”,筑香山寺,与八位耆老结 “九老会”。其墓冢位于龙门东山,现存白园,年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司马光(1019—1086 年):宋代史学家,在洛阳编纂《资治通鉴》,历时 19 年完成 294 卷巨著。安乐窝遗址现存其故居,陈列手稿和生平事迹。郭文珺(1984—):射击奥运冠军,洛阳人,获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女子 10 米气手枪金牌。洛阳体育中心设 “冠军大道”,镌刻其手印。叶鹏(1935—):文学评论家,洛阳师范学院教授,著《文学的当代性》等论著,培养大批文学人才。郭爱和(1963—):国家级非遗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独创 “三彩艺”,作品《丝绸之路》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年创作作品超千件。老君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 5A 级景区,海拔 2217 米,是八百里伏牛山主峰。金顶道观群建于明代,现存太清观、老君庙等建筑,云海日出景观被誉为 “中原第一奇景”,年接待游客超 300 万人次。白云山:国家 5A 级景区,总面积 168 平方公里,有玉皇顶、九龙瀑布等景点。“中原第一峰” 玉皇顶海拔 2216 米,森林覆盖率 98.5%,年接待游客超 200 万人次。龙潭大峡谷:国家 5A 级景区,全长 12 公里,红岩绝壁形成 “U” 型峡谷,被誉为 “中国嶂谷第一峡”。谷内 “水往高处流” 等地质奇观,年接待游客超 150 万人次。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 5A 级景区,开凿于北魏至唐,现存洞窟像龛 2345 个,佛像 10 万余尊。卢舍那大佛高 17.14 米,面容丰腴,衣纹流畅,是唐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香山寺、白园与之毗邻,年接待游客超 600 万人次。白马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 4A 级景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 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座官办寺院。现存齐云塔、狄仁杰墓等遗迹,印度、泰国、缅甸风格佛殿群彰显国际影响力,年接待游客超 200 万人次。洛阳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 40 万件,唐三彩黑釉马、曹魏白玉杯、武则天金简等为国之重宝。“河洛文明展” 通过 5000 余件文物系统展示洛阳历史,年接待观众超 300 万人次。洛邑古城:国家 4A 级景区,占地 90 亩,以明清建筑为载体,复原文峰塔、河南府文庙等遗迹。夜间 “洛水灯光秀” 和汉服巡游,年接待游客超 500 万人次。洛龙区从政坊游园:城市生态公园,保留隋唐里坊格局,种植牡丹、芍药等花卉。“乐道” 系统串联历史遗迹与现代景观,年接待市民超 100 万人次。平乐牡丹画村: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现存明清民居 50 余座,农民画家 200 余人。作品《花开富贵》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年创作画作超 5 万幅。洛阳水席:国家级非遗美食,与龙门石窟、牡丹并称 “洛阳三绝”。全席 24 道菜,分为 “前八品”“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头菜 “牡丹燕菜” 以白萝卜丝雕成牡丹状,搭配燕窝汤,考验厨师刀工和吊汤技艺。真不同饭店的水席宴曾接待多国元首,年销量超 10 万桌。鲤鱼跃龙门:豫菜经典,以黄河鲤鱼为主料,经糖醋熘制,鱼身昂首翘尾如跃龙门。杏花村饭店的此菜曾获国际美食大赛金奖,年销量超 5 万份。蜜汁红薯:传统甜品,以洛宁红薯为主料,经油炸、蜜汁熬制,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南关小碗牛肉汤馆的蜜汁红薯是食客必点,年销量超 20 万斤。不翻汤:省级非遗美食,以绿豆面糊摊制薄饼(不翻面),搭配粉丝、海带、虾皮等,酸辣开胃。老雒阳面馆的不翻汤年销量超 50 万碗,被列为 “中华老字号”。浆面条:地方名吃,以绿豆浆发酵煮制,搭配芹菜、黄豆,酸香扑鼻。管记水席老店的浆面条年销量超 30 万斤,是洛阳人早餐标配。牡丹鲜花饼:创新美食,以洛阳牡丹花瓣入馅,酥皮层层叠叠,花香沁心。牡丹燕菜旗舰店的此饼年销量超 100 万个,成为伴手礼首选。十字街夜市:洛阳最古老的夜市,已有千年历史。这里汇聚不翻汤、炒酸奶、烤羊腰等特色美食,“洛邑古城” 牌楼成为网红打卡点,年接待食客超 1000 万人次。洛龙区政和路美食街:以高端餐饮为主,聚集 “水席楼”“管记水席” 等老字号。“全驴宴” 包含驴肉火烧、驴白血汤等 10 余道菜,年接待食客超 50 万人次。洛宁竹香园:生态餐厅,以竹制餐具和竹荪、竹笋入菜。“竹林鸡煲”“竹荪蛋汤” 等菜品年销量超 10 万份,被评为 “河南十佳生态餐厅”。唐三彩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需经选土、制坯、素烧、施釉、釉烧等 72 道工序。郭爱和工作室独创 “三彩艺”,将平面绘画与立体雕塑结合,作品《丝路花雨》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年销售额超亿元。洛阳宫灯:国家级非遗,始于东汉,以红纱灯、走马灯为主。李学武牡丹瓷博物馆的 “牡丹宫灯” 将牡丹元素融入灯体,年制作宫灯超 5000 盏,被列为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项目”。杜康酒酿造技艺:省级非遗,以 “三蒸三酿” 古法酿造。杜康酒文化园复原明清酒窖,年产杜康酒超万吨,“杜康一号” 被指定为外交部礼品酒。洛阳海神乐:国家级非遗,以笙、管、笛、锣等乐器演奏,曲牌《将军令》《得胜令》传承千年。洛龙区海神乐艺术团年均演出 100 余场,被列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洛阳剪纸:省级非遗,以 “窗花、门笺” 为主题,造型夸张、寓意吉祥。王飞剪纸工作室的《洛神赋图》剪纸长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年创作作品超 2000 幅。洛阳正骨:国家级非遗,以 “手摸心会”“拔伸牵引” 等手法治疗骨伤。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年接诊患者超 50 万人次,“平乐郭氏正骨”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七、现代发展:转型跨越的时代新篇(一)经济转型:从 “重工业基地” 到 “创新高地”洛阳近年来大力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2022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 80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 2000 家。中航光电的连接器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 40%,中信重工的重型装备出口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洛阳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焦柳铁路在此交汇,郑西高铁、呼南高铁穿境而过。洛阳北郊机场开通航线 30 条,2022 年旅客吞吐量超 100 万人次。地铁 1 号线、2 号线贯通城市东西南北,日均客流量超 10 万人次。
洛阳以 “黄河文化” 为核心,打造 “山水洛阳、文化洛阳、时尚洛阳” 三大旅游品牌。2022 年,全市接待游客超 1.2 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1200 亿元。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通过 “应天门灯光秀”“九洲池夜游” 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 500 万人次;“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洛阳分馆以沉浸式戏剧体验,年接待游客超 200 万人次。
洛阳,这座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十三朝古都,既有龙门石窟的雄浑壮丽,也有洛浦秋风的婉约灵动;既有洛阳水席的醇厚浓香,也有牡丹燕菜的清雅别致;既有周公制礼的文明奠基,也有张衡问天的科学求索。它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是革命精神的传承高地,更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当晨光洒在应天门,当暮色笼罩白马寺,这座城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来源:小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