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澳角:渔获满舱梦想 照进渔村日常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9:04 1

摘要:东南网10月14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清晨,漳州东山县澳角村的海风里,渔船马达声划破宁静,满载渔获的船只归港,村民们在码头忙着卸货,渔村活力满满的一天开启。

澳角村全景。东南网记者 杨鹏 航拍

澳角村渔港。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东南网10月14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清晨,漳州东山县澳角村的海风里,渔船马达声划破宁静,满载渔获的船只归港,村民们在码头忙着卸货,渔村活力满满的一天开启。

澳角村三面临海,南北两道月牙湾呈“X”形环绕,因地处大陆尽头得名“天涯澳角”。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角村考察时,殷殷叮嘱:要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时隔一年,记者探访这个“行走在大海上的村庄”,只见街巷里商户们笑容舒展,电商直播间带货声此起彼伏,潮起潮落间,无数与海共生的奋斗故事正在上演。

耕耘者:干货店“守味” 把“海的馈赠”传向远方

邹松明展示店里的海鲜干货。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澳角村潮声市场旁的渔人家野海鲜干货店里,货架和冰柜摆满头水紫菜、虾仁、巴浪鱼干、海苔等东山特色海产,一进门就能闻到大海的气息。

“今年门店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店主邹松明一边整理着货架上的干货,一边聊起村里的变化。他坦言,这一年来东山县旅游业的发展最明显,民宿、海鲜销售、餐饮等行业直接受益,尤其是五一、国庆等假期,游客多了,干货也成了大家首选的伴手礼,“客人一来,买的人自然就多了。”

澳角村码头停满了渔船。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澳角人,邹松明对家乡的海产充满自信,“东山渔场自然生态良好,潮汐水流湍急,鱼类肉质紧实如‘走地鸡’,口感远胜其他地区的鱼类。”但也因生长环境特殊、产量低,东山干货成了全国同类产品中的“高价代表”。

让他安心经营的,还有政策的支持:“现在对个体户的政策特别好,需要资金周转时,不用抵押就能申请到十几万、二十万的贷款,放款还快。”曾出海打鱼的邹松明笑着说,“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朴实店主还是位“平民英雄”——几年前他曾和其他村民一起救下落海儿童,疫情期间还向武汉捐赠海产品。谈及这些,他只是摆摆手:“都是应该做的。”如今,他守着小店,看着游客把东山海味带往各地,日子踏实而有盼头。

坚守者:七载虾饼店 护住渔村烟火气

林金清在做虾饼。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沿着澳角村兴海大道往前走,旺盛食杂店里的声响格外热闹,揉面、拌馅、下锅的声响不停,油花“滋滋”作响时,海虾的鲜气便漫了开来——店主林金清夫妻守着这家店,一晃就是七年。

“以前出海捕鱼,全看天气吃饭,出去一趟就要10来天,心里总悬着。”69岁的林金清曾是渔民,如今和老伴守着这份踏实营生。虾饼用料实在,海虾、海蛎都是本地海鲜,5元一个的价格始终未变。

这一年,澳角村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旅游设施也越来越完善,节假日整条街停满外地车辆,小店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国庆中秋那几天,一天能卖三四百个虾饼,忙得连喝水时间都没有。”为了不让游客站着排队,夫妻俩特意做了号码牌,让大家按序取饼。

林金清制作的虾饼凭借地道的风味,在网上“出圈”,不少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品尝体验,成为“宝藏美食”。“有人临走前会多买几个,说要带回去给家人尝鲜。”虽说做虾饼要长时间久坐,胳膊和腰都累,但夫妻二人满心都是知足。这5元一个的虾饼,不仅撑起了夫妻俩的安稳生活,更成了澳角村烟火气的“活招牌”。

更让林金清欣慰的是,儿子继承了自己的捕鱼事业,仍在村里从事渔业。他还计划把亲戚的住宅改造成民宿,让更多人感受渔村生活。

破圈者:十年海鲜粽 从家常味到“网红款”

盛丽花直播包粽子。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早上5点多,天刚蒙蒙亮,盛丽花的店铺里就飘出粽叶与海鲜的混合香气。她坐在小板凳上,熟练地将事先炒制好的糯米填入粽叶,倒入备好的内料,再仔细封口、捆扎,一个个饱满的海鲜鲍鱼粽很快成型。

“睡前要泡米,凌晨起床炒米,还要拌入调料和虾皮。今天得做130多个,大部分要寄往全国各地,都是网上预订的回头客。”盛丽花对着直播镜头细数粽子的“豪华配料”——鲍鱼、虾仁、干贝等鲜货,搭配咸蛋黄、五花肉、红豆,与糯米充分融合,满是海洋的鲜味。

今年53岁的盛丽花,曾卖过虾饼,开过早餐店,有一手好厨艺。2017年端午节前,因做电商的侄女抱怨“批发来的粽子被投诉”,她萌生了自制海鲜粽的念头。“我们东山海鲜质量好,何不包进粽子里,让全国朋友都尝尝?”没想到这一试,竟试出了一番长期事业。

曾开了十年网吧的她,凭着一股韧劲自学电商运营和直播技巧。如今,从维护抖音后台、接单发货,到设计包装、对接冷链,再到在多平台发布短视频,夫妻俩扛起了整条“线上链路”,粽子销量也水涨船高。

“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之后,澳角村名气更大了,游客多了,我这粽子的订单也跟着涨。”盛丽花透露,今年已卖出超3.5万个粽子,比去年多了三四千个;淡季时日均能卖百余个,端午节期间最多一天包4000多个粽子,国庆中秋假期一天也能卖三四百个。

令盛丽花自豪的是,海鲜粽的“粉丝”遍布海内外,福州一位客人回购了36次;陕西一位女孩旅游时品尝后发朋友圈,不少朋友让她代购,回程时后备箱足足装了360个。还有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的游客慕名而来。

对未来,盛丽花有更大的梦想:“下一步想把这海鲜粽子打造成品牌,注册商标,让全世界都能品尝到澳角村味道。”她的眼神坚定,藏着对家乡的热爱。

追梦者:95后返乡主播 让海货“飞”向全国

95后黄艺铭正对着镜头直播。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刚进直播间的哥哥姐姐们看过来!我手上这款蟹肉,是用新鲜野生拥剑梭子蟹做的,一罐蟹肉大概需要10斤螃蟹!”在福建大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95后黄艺铭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海产品。这个土生土长的渔家女孩,两年前还是在外打拼的上班族,看到家乡电商兴起,便毅然辞职返乡,成了一名“海货主播”。

刚入行时,黄艺铭怕镜头、不会说话,就录下同行的话术,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为了提升专业度,又主动参加电商培训,慢慢从“新手”成长为公司的“带货能手”。现在,她还开设了“海岛黄小铭”的个人IP,拍摄当地渔民的生活日常,让更多人了解澳角村。

福建大厝食品从2019年开始做电商,如今已形成不小的规模:有3名主播,在售产品约70种,几乎全是本地海产品。团队还布局了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多个平台,一年电商销量能达到五六千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到访给村里带来了一波流量,我们也趁机扩大产品线。”公司市场运营负责人陈秋桐介绍,今年他们还研发了10多款新产品,做了标准化处理,明确标注营养成分和重量,而眼下快到“双十一”,公司已开始为热销产品备货,迎接销售高峰。

澳角村“电商民宿一条街”。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澳角村也为电商发展搭好了“舞台”:打造“电商民宿一条街”,成立电商党支部和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培育电商人才队伍,还提供冷链物流和产业培训支持,帮助村民拓展营销渠道,2024年全村电商销售额达到3.5亿元。“看着海货通过我的直播,快速送到消费者餐桌上,我觉得自己做的事特别有意义。”黄艺铭的梦想,就是让更多人通过澳角的海货,认识这个海边小村。

同心拼出“振兴梦”:海更蓝、村更美、民更富!

今年当地政府对大肉山旅游设施进行升级。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站在大肉山景区远眺,湛蓝的海水与奇峻的海蚀地貌相映成趣,引得游客刘先生一家不停拍照:“太漂亮了!海蓝、山奇,还有这么有特色的灯塔。”

今年当地政府对大肉山旅游设施进行了升级,增设安全步道、护栏和公厕,还打造了多个拍照打卡点。“设施升级后,景区吸引力大幅提升,节假日游客比以前多了不少。”当地干部笑着说。

今年8月开放的“渔获满舱”馆。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山脚下的码头边,今年8月开放的“渔获满舱”馆也成了新亮点。馆内不仅汇集了海产干品、海鲜冻品、文创产品,还设有钓虾体验馆和铁板烧区,国庆中秋假期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一年来,澳角村的建设项目从未停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华忠手里的29个项目,已有21个落地见效。“我们整合沿海资源优势,建设大厝酒店、‘渔获满舱’馆、网红灯塔等旅游配套设施,发展渔家乐、海上体验项目,打响‘天涯澳角’旅游品牌。”

如今的澳角村,产业发展已形成规模:全村共拥有大马力钢质渔船86艘、水产品加工企业38家、民宿41家、海鲜电商118家,带动全村就业1000多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万多元,去年村集体收入248万元,预计2025年能突破300万元。

“我们的核心,就是做好‘海’的文章,让村民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谈及未来,林华忠满怀壮志。他说,澳角村将牢记嘱托,围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鲜电商、乡村旅游五大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中心渔港建设提升海洋经济,引进南方海洋生物种业科研基地,以提高养殖效益,推进大肉山环山路建设,打造澳角全域旅游。

夕阳下的澳角村沙滩,格外美丽。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夕阳西下,澳角湾的沙滩染成金黄色。黄艺铭的直播间里人气高涨,盛丽花的海鲜粽还在散发着香气,网红虾饼店的灯光亮起,海货商店里不时传来客人的问询声……这些不是孤立的奋斗故事,而是相互交织的“梦想拼图”,澳角村人用双手,拼成了“海更蓝、村更美、民更富”的生动实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里提到的“东山澳角村渔获满舱”,澳角人的“以海兴村、以海强村”的梦想,在潮涨潮落间,不断照进了现实。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