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可能不理解,如今桐乡市区的美食街很多啊,兴安路,中山东路,毛家浜路,市场路,广福路······你要写哪一条啊。作为本土专业写“桐乡往事”的公号,我自然知道粉丝的意思。
文/桐城一派
有粉丝发来私信,要我写一写桐乡市区“美食一条街”。
有人可能不理解,如今桐乡市区的美食街很多啊,兴安路,中山东路,毛家浜路,市场路,广福路······你要写哪一条啊。作为本土专业写“桐乡往事”的公号,我自然知道粉丝的意思。
粉丝说的“美食一条街”,位于振兴中路南侧,东起庆丰路,入口正对君匋艺术院,往西约百来米后折向北,与振兴路相连,沿途约有二三十家饭店、烧烤店、小吃铺和小卖部,是桐乡有史以来第一条正儿八经美食街。
这条堪称桐城祖师爷级别美食街的前身,则要追溯到八十年代末的城河路露天夜宵摊。
1986年,桐乡县城最后一段老底子的东护城河被填埋筑路,即今城河路。东兴街以南的城河路,建成了桐乡第一个集小商品、农副产品交易的露天集贸市场,摊位水泥砌筑,上面搭玻璃钢棚遮风挡雨。
东兴街往北至鱼行街的几十米长路段,则辟建为露天夜宵摊。数十家夜宵摊位背靠背一字排开。
后来,因为夜市位于闹市区,彻夜喧嚣,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附近居民怨声载道,城河路夜市面临去留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大约在九十年代初,城河路夜宵摊集体搬迁,桐乡真正意义上的“美食一条街”便应运而生。
每到夏日傍晚,伴着习习晚风,白天的暑气渐消,温热的空气中弥漫着各色食物香气,桐乡夏夜的“烟火气”,仿佛都藏在了这人声鼎沸的夜市里。
每家饭店都人满为患,迎来送往,刚走了一拨客人,又一批食客纷至沓来,单日最高翻台记录,达到12次之多。上菜慢了半拍,喊“老板快点”和啤酒瓶敲桌子的声音此起彼伏。
食客最喜欢去的地方,首选“三棵树”。美食街北侧的空地上,有三棵不知名的大树,就像三个卫士,呈三角状巍然耸立,树下摆几张方台,对食客们来说,坐在三棵树下,是最惬意的事了。
“三棵树”,俨然成了最抢手的黄金地段。为了抢地盘,难免擦枪走火,食客们吵架的事时有发生,喝到酣处,酒精上头,甚至大打出手,啤酒瓶满天飞,帽子蜀黍出警家常便饭。
我常去的那家饭店,叫工人饭店,老板树富,同福公社人。树富掌勺,他老婆洗菜端菜打下手,儿子当时还在读高中。
有次桐乡生活论坛的10几个坛友在工人饭店聚餐,要了两箱啤酒(25瓶的木箱子)席间有人订了一个规定,男同胞5瓶打底,才能去“唱歌”。“三万英尺”号称一箱打底,啤酒不醉。没想到这厮喝到第三瓶,便管不住龙头了,第一个站起来说要去“唱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坛友们死也不让“三万英尺”起身,这厮憋得满脸通红,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实在憋不住了,这家伙不管三七二十一,转身掏出随身带的家伙,对着两个空啤酒瓶一阵酣畅淋漓,几个女孩子羞得转过头去。
一身轻松后,“三万英尺”满血复活,就像活过来了一样,继续敞开了喝。酒到酣处,这厮胆子大了,口气狂了,拎起脚边的啤酒,往桌上“呯”地一放:喝就喝,谁怕谁。眼尖的女网友“晕晕”惊呼,这不是他刚才方便的那啤酒瓶吗。
全桌的人愕然。就这,还一箱打底,啤酒不醉?像这样的趣事,每天都在“美食一条街”上演。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没有去过“美食一条街”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资深食客。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美食一条街也被列入了搬迁的名单。
2016年7月31日,是限期搬迁的最后日子。这一天,美食一条街的18位承租人,主动地交出了钥匙,用一个星期时间快速腾空。
如今,这条繁华了10多年的“美食一条街”踪影全无,已变成了公共智慧停车“庆丰南路停车场”。
站在停车场入口处,一眼望去,依稀还能回忆起当年“美食一条街”的模样。
搬离“美食一条街”后,树富在校场路继续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月满西楼,我去过几次,门面漂亮了,店堂宽敞了,但怎么也找不到当初在工人饭店吃饭的感觉。树富年纪跟我相仿,不知道临近退休的他如今在干嘛。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去过“美食一条街”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下面留言中,大胆说出来,期待你的故事。
-完-
来源:桐城一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