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2025年8月,广西林业、公安、海关三部门联合开展的“护松2025”专项整治工作顺利收官,这场为期三年的打击涉松材线虫病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交上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至2025年8月,广西林业、公安、海关三部门联合开展的“护松2025”专项整治工作顺利收官,这场为期三年的打击涉松材线虫病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交上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自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安部、海关总署启动“护松”打击涉松材线虫病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广西各地各有关部门以“防扩散、保生态、促发展”为工作主线,统筹推进疫木监管、执法协同与技术创新,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96万人次,查办违法违规案件284起,处理疫木7227立方米,移送公安机关刑事案件40起,案件数量连续三年呈下降态势,有力促进全区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面积、疫区数量和疫点数量实现“三下降”,疫情快速扩散蔓延态势得到根本扭转。
“三长联动”,构建协同共治格局
广西充分发挥“林长+警长+关长”协作机制优势,建立健全疫情监测、执法检查和执法互助三大工作机制,深化多部门执法协作,构建起跨区域、跨层级的联防联控格局。
三年来,自治区林业局与公安厅、南宁海关累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0余次,带动指导全区各地各部门加强对木材加工集散地、进口口岸、疫木除治现场等重点区域严格监管,持续净化松材交易市场,强化行刑衔接,督促快速立案、快速办理,逐步构建形成“源头盯采伐、口岸严检疫、流通强巡查”的全链条打击网络,震慑和教育作用明显。
创新引领,实现全程闭环管控
广西积极探索第三方监管、专人管理等多元化监管模式,严格落实疫木流通监管制度。如贺州市八步区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一车一证”监管服务,桂林市全州县实行通行证专人管理机制,贵港市桂平市推行审批事项集中办理,有效提高了监管效能。在智慧监管方面,着手探索松疫木安全监管智能化系统建设,计划集成大数据、物联网、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构建涵盖采伐、运输、加工和成品去向的全链条智慧监管体系,为实现疫木定向运输、零流失管控和案件摸排打击提供技术支撑。
强化监管,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广西坚持“严监管”与“稳生产”并重的原则,通过规范疫木加工产业链、优化定点加工企业布局,将松疫木无害化处理与产业升级有机结合。坚持“疏堵结合”原则,严格限制低附加值且易导致人为传播风险的方条、板材等加工模式,同时积极引导木材资源向胶合板、纤维板、欧松板等高附加值、低传播风险的精加工模式转型,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年来,全区松疫木定点加工企业数量从68家增加至172家,正常运营率达到88.3%,直接提供就业岗位7295个。同时,在政策引导下,企业合规经营意识显著提升,违规问题减少近35个百分点。如,贵港市港北区科学布局12家加工厂,覆盖3个重点乡镇,激发了群众参与疫木清理的积极性,累计完成3万亩松林改培,为精准防控疫情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引导,凝聚全民守护合力
广西创新宣传方式,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宣传体系。三年来,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1.6万份,通过电视广播和抖音等多平台推送及悬挂横幅、设置宣传牌,广泛深入开展检疫法规普及和典型案例宣传,举办各种专题培训62期。连续三年组织举办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仪式网络直播活动,累计吸引近1200万人次观看,积极营造全区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三载“护松”路,八桂焕新颜。广西通过监管机制创新、科技深度赋能、执法效能提升和全民意识教育,探索出了一条“防控不误生产,执法服务发展”的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治理新路径。站在新的起点上,广西将持续巩固“护松”专项整治工作成果,科学构建智慧林业监管体系,强化松疫木管理,严防疫木流失和疫情扩散蔓延,全力守护2600万亩松林资源安全,为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作出应有贡献。(王勇 刘杰恩 唐桓伟)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