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提升“关键少数”法治素养到打通乡村普法“最后一公里”,从赓续红色法治血脉到创新普法载体形式,江西省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深耕细作,涌现出一批具有首创性、实效性的创新实践,为构建更高水平的法治江西注入了澎湃动能。
从提升“关键少数”法治素养到打通乡村普法“最后一公里”,从赓续红色法治血脉到创新普法载体形式,江西省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深耕细作,涌现出一批具有首创性、实效性的创新实践,为构建更高水平的法治江西注入了澎湃动能。
聚焦“关键少数” 筑牢依法行政根基
法治建设,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至关重要。南昌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创新推出的“行政审判示范庭审+依法行政互动论坛”双轮驱动模式,精准聚焦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提升。该院立足跨区划管辖行政案件的实际,与省、市两级党校签订合作协议,通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案件,在庭前提供案情简介和争议焦点,引导领导干部带着问题旁听庭审。
庭审结束后,立即转入“依法行政互动论坛”环节。学员们模拟案件当事人发表意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认识、谈体会,与法官面对面探讨案件审理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这种“沉浸式体验+互动式研讨”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领导干部深入思考如何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据统计,南铁中院年均开展25场次示范庭审及互动论坛,覆盖2000余名各层级领导干部,为提升“关键少数”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有效路径。
深耕乡村普法 打通法治“最后一公里”
如何让法治精神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江西探索出多条特色发展路径。抚州市临川区司法局针对乡村法治基础薄弱的实际,创新成立法治乡村促进会,充分整合市区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等百余位专业法律人才资源。
促进会创新推出“律师+法律明白人”帮带模式,采取“一对十”结对方式,通过点对点赋能、面对面帮带,全面提升“法律明白人”的法律素养和履职能力。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深入群众开展法治宣传、收集社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成为乡村法治建设的生力军。这一模式有效整合了优质法律资源,壮大了乡村法治人才队伍,为基层治理注入了强劲法治动能,走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法治乡村建设新路。
创新普法载体 提升法治传播效能
面对数字化时代和多元社会需求,江西普法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形式愈发新颖活泼。鹰潭市月湖区法院“青青法苑”青少年法治研学馆突破传统普法模式,打造集沉浸体验、实践教育与红色传承于一体的青少年法治学习平台。场馆依托VR法治空间、全息投影案例展厅等科技手段,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文转化为可交互的三维场景,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增强普法趣味性与实效性。开馆以来,已开展活动60余场,覆盖2000余人次,为新时代青少年普法工作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与此同时,于都县司法局推出的“雩法同行”普法云直播,将法治文化与长征文化、客家文化有机融合,创新“现场+直播+互动”模式,联合各普法责任单位,邀请法律专家走进红色名村、法治文化阵地、校园等场所,现场讲述红色法治故事、剖析身边典型案例,线上实时解答法律咨询,及时满足群众法律需求。该栏目已播出75期,受众达110万余人次,实现了从“灌输式”普法到“互动式”普法的转变,让普法宣传在云端真正“火”起来。
从精准滴灌到全域覆盖,从传统宣讲到数字赋能,江西的普法创新案例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创新性和有效性,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法治建设新图景。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全民法治素养,夯实了基层治理的法治根基,更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法治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江西经验”。
文章来源丨新华社
记者丨刘佳敏
来源:司法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