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讲座|历史的警钟,在甲午海风中长鸣 ——重温百年屈辱与觉醒,聆听民族复兴的回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7:24 1

摘要:回望近代史,尤其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半个世纪,中国从“天朝上国”的幻梦中惊醒,陷入一次次国运的沉沦与重塑。从1860年圆明园的烈焰,到1895年《马关条约》的屈辱签署——那一页页史书上的记载,不只是战争的胜败,更是民族命运的拐点。

每一次民族的跌倒,都是为了更深地记住站起来的姿态。

回望近代史,尤其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半个世纪,中国从“天朝上国”的幻梦中惊醒,陷入一次次国运的沉沦与重塑。从1860年圆明园的烈焰,到1895年《马关条约》的屈辱签署——那一页页史书上的记载,不只是战争的胜败,更是民族命运的拐点。

历史从不止于尘封的档案。

在今天的课堂、讲坛与书页中,我们依然能从那些风云激荡的年代,听见智者的叩问:为何落后?为何失败?又该如何重生?

据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数据统计,自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签订了1000多项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超过150万平方公里,赔款金额折合白银达数亿两。数字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屈辱、觉醒与抗争。而如今,当我们在现代化的图书馆中坐下,回望那段苦难的历程,正是为了让“记忆”转化为“力量”。

本期,图书馆将推出两门重量级历史课程——

《甲午风云下的历史启示》 与 《中国近代的屈辱》。

两位讲者——播音员马力与经济学家林毅夫,将从不同的维度重构近代中国的记忆,以声音与思想,带领我们走近那段血与泪的历史真相。

1

以战争为镜:洞悉甲午风云

课程名称:甲午风云下的历史启示

主讲人:马力(资深播音员,《大揭秘》栏目主持人)

课程时长:18课时

1894年夏,朝鲜半岛的战火成为亚洲格局的转折点。

甲午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晚清体制崩塌的催化剂。从“东学党起义”的混乱,到“丰岛海战”的惊变,从“黄海海战”的惨烈到《马关条约》的屈辱签订——清政府的昏庸、北洋水师的覆灭、近代民族工业的夭折,都让这场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无法回避的痛点。

在《甲午风云下的历史启示》课程中,马力老师以其深厚的历史叙述功底与细腻的语言表达,将战争全景娓娓道来——

他不仅还原了战争的战术与地缘背景,更深入探讨了背后的制度性弱点:从战略部署的混乱,到官僚体系的腐败,从指挥层的怯懦,到科技工业的落后。

他指出,甲午的失败,并非一时之战,而是一个时代的溃败——它反映了教育、经济、制度乃至文化心理的全面滞后。正如梁启超所言:“吾中国之不昌,实由精神不振。”

课程的每一课都像一次历史现场的重现:

“高升号事件”的真相,揭示列强如何借机制造战争;

“黄海海战”的悲壮,让人看到北洋舰队的英勇与悲凉;

“割地赔款”的结局,更提醒我们,弱国无外交。

“高升号事件”的真相,揭示列强如何借机制造战争;

“黄海海战”的悲壮,让人看到北洋舰队的英勇与悲凉;

“割地赔款”的结局,更提醒我们,弱国无外交。

这不仅是一门战争史课程,更是一堂民族反思课。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不是为了责怪过去,而是为了照亮未来。

2

以思想为魂:重访近代中国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的屈辱

主讲人: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课程时长:6课时

如果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的“现实创伤”,那么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则是民族灵魂的“自我救赎”。

《中国近代的屈辱》课程中,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以历史与制度的双重视角,追溯中国在近代工业革命浪潮中失去的机会与方向。他提出关键问题:“为何中国没有像英国一样在18世纪实现工业革命?”

他从经济制度、技术创新、土地政策与教育体制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指出明清以来中央集权体制对经济动力的抑制、传统士大夫文化与商业精神的冲突、封闭体制下的制度僵化,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落于人后。

林毅夫教授还深入剖析了“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震撼效应。面对民族危机,他们产生了两种复杂的心态:

一是“让中国重新强盛起来”的责任感,二是“国力衰败、理想难酬”的挫折感。

这种精神上的矛盾,推动了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的思想演进,也孕育了近代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课程中,他用大量史实与制度比较,揭示了中国从屈辱到复兴的思想逻辑——这是一次跨越百年的思想长征,让我们重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

从马力的“战争叙事”,到林毅夫的“思想透析”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血与火的历史

更是制度、文化与心态的较量

完整专题课程查看方式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