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云南东北角的长江起点之城——水富,一场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保障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悄然展开。近年来,水富市紧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聚焦提升“五种能力”,探索构建“七层治理体系”,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服务下倾,走出了一条具有水富
在云南东北角的长江起点之城——水富,一场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保障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悄然展开。近年来,水富市紧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聚焦提升“五种能力”,探索构建“七层治理体系”,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服务下倾,走出了一条具有水富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聚焦发展大局,提升服务经济能力
水富市委政法系统始终坚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重大项目、维护市场秩序等重点领域,强化法治护航职能。
2024年,全省首批、昭通首家经开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水富建成并投入运行。该中心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运行以来,已为智云、中晟、锂宸、猎风、志邦等重点企业成功化解合同履行、劳动用工等纠纷风险,涉及金额达7388万元;为43名园区工人提供讨薪法律援助,帮助追回欠薪及补缴社保60余万元,切实保障了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
在重大项目建设一线,水富市建立“重大项目风险预判机制”,组建由法官、律师、调解员组成的法治专班,全程参与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矛盾调处工作。2024年以来,依法公正化解重点工程领域矛盾纠纷20余件,化解成功率达98%,涉重点工程领域治安案件同比下降80%。
同时,全面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编制不予处罚事项230项、从轻处罚事项113项、减轻处罚事项108项,推行涉企检查报备制度,减少重复检查频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速裁快审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仅21天,司法效率显著提升。
强化预警监测,提升发现风险能力
“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是水富市矛盾风险防控的关键。水富市整合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数据资源,建立跨部门风险研判机制,累计推送重点风险预警10余次,实现精准预警、靶向治理。
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尤其聚焦外出返乡务工人员群体。今年以来,共排查返乡人员矛盾纠纷101件,其中涉婚恋情感纠纷24起、家庭矛盾13起、经济债务9起、邻里纠纷26起、土地山林纠纷18起、其他纠纷11起,已成功化解95起,化解率达94.05%。
通过建立“如家”信访室、设立群众诉求接待窗口等举措,全面收集风险隐患,实行分级分类调处,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织密防控网络,提升管控风险能力
水富市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持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市安装“小小探头连万家、乡村振兴平安行”视频监控探头四万余个,实现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全覆盖,治安触角向基层深度延伸。
针对治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024年,全市治安警情同比下降66.5%,刑事警情同比下降62.9%,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应急处突能力同步强化。全市组建专业化应急队伍,全年开展反恐防暴、群体性事件处置等实战演练50余次,确保突发事件“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筑牢公共安全防线。
深化多元共治,提升化解矛盾能力
水富市健全矛盾纠纷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完善受理、调解、反馈制度,推动“法院+社区”协同治理,引导群众优先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
2025年以来,全市民商事案件先行调解122件,占纠纷总量的23.2%,诉讼案件同比下降29.46%。依托社区调解室、乡贤调解室等平台,60%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15个村(社区)实现“零诉讼”,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实行“前台受理、后台分流、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实现群众诉求“一窗受理、限时办结”。7月以来,市综治中心共登记受理群众反映问题143件,已办结117件,其中调解化解96件、劳动人事仲裁21件,正在办理26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治理格局。
坚持标本兼治,提升源头治理能力
治本之策,在于前端预防。水富市创新“双清单”普法机制:每月自下而上收集群众“需求清单”,自上而下发布“任务清单”,推动普法资源与群众需求精准匹配。今年以来,开展行业领域专题普法100余次。
依托797个网格设立法治宣传点,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50余场次,培养基层普法骨干100余名。以“五议”活动、红白喜事为载体,推广“网格+普法”模式,让法治宣传融入日常生活。
建立普法效果评估机制,群众法治素养测评合格率达85%,较上年提升5个百分点,“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构建“七层治理体系”,探索治理新路径
在实践基础上,水富市系统总结提炼,创新提出“七层治理体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共治”转变。
深耕家庭治理,厚植亲情根基。坚持“从家开始”治理理念,以亲情为纽带推动德治、法治进家庭。今年以来,化解涉婚恋家庭矛盾纠纷130件,化解率达97%。建立“家庭矛盾多元调解”机制,组建“和事佬”团队,通过“拉家常”议事会化解婆媳、赡养等纠纷。云富街道“五老调解室”选聘7名老干部、老党员、老法官等参与调解,发挥经验优势,提升调解公信力。
深耕网格治理,激活神经末梢。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推动“大家的事大家管”。两碗镇两碗村通过“庭院议事” “三代人讲家史”等活动,评选“最美孝心家庭”20余户,实现赡养抚养纠纷“零发生”。在797个“全科网格”基础上,搭建3381个“微网格”,推行“五户联防、十户联治”,实现“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占比超60%。太平镇柏香村党支部书记郑伯兵作为网格长,常年走村入户,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深耕网络治理,筑牢清朗空间。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依法打击网络谣言。2024年以来,共查处网络谣言5起。整合政法系统、融媒体中心等平台资源,发布法治信息2500余条,传播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深耕镇街行政治理,夯实治理之本。推行“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明确四级权责清单,形成“问题发现—分级响应—协同处置”闭环。向家坝镇水河村“金点子”服务队通过该机制,联动镇级站所和经开区部门,成功解决红旗北大门园林地租拖欠等“老大难”问题,助推中心污水处理项目顺利开工。
深耕司法治理,厚植法治沃土。构建多元化解体系,建立重大案事件专题研判、涉法涉诉案件交叉评查机制,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截至目前,成功化解重大矛盾纠纷16件,保障22个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房屋征拆2388户28.4万平方米,涉及土地4834.37亩,拆迁群众全部妥善安置。组建5支专业普法队、15支志愿队,开展“法治夜校”“院坝会”等宣讲972场次,覆盖群众超万人次。
深耕数字治理,提升治理效能。加强综治中心信息化建设,依托“云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实现矛盾纠纷全流程线上流转。创新打造“智治通”平台,整合居民、网格员、部门工作人员信息,打通政民双向互动“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通过平台调处矛盾纠纷1495件,调解成功1476件,成功率98.7%。
深耕群众治理,构建共治格局。打造“三员联动”机制,整合“义警+专业队伍+群众力量”,投入民辅警260余名,开展执法检查10余次。创新组建“平安北大门千人守护队”,由送水员、服务员、保洁员等组成,发挥“移动探头”作用。按照“一城三区六中队”架构组建专业骑警队,明确7项职责、3种勤务模式,实现“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常态化,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
党建引领,治理有“数”更有“质”。从“五能力”提升到“七层治理”体系构建,水富市以党建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以群众为主体,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这一创新实践,提升了治理效能,更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昭通政法
责任编辑:字亚雪
来源:云南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