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 专而精 招聘会为何“变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7:36 1

摘要:在当前的就业服务创新实践中,传统“大而全”的综合性招聘会正被拆解为“专而精”的专场:行业专场、校企定制化专场、区域特色专场……每一场招聘会都像一把精准钥匙,帮助企业快速锁定合适人才,也让求职者顺利开启心仪岗位的大门。

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本报记者 王东丽

在当前的就业服务创新实践中,传统“大而全”的综合性招聘会正被拆解为“专而精”的专场:行业专场、校企定制化专场、区域特色专场……每一场招聘会都像一把精准钥匙,帮助企业快速锁定合适人才,也让求职者顺利开启心仪岗位的大门。

一系列“小而美”“专而精”的招聘活动和配套的就业服务,折射出就业服务从规模型向精准型转变的趋势——每一次精准匹配,都是对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的有力支撑。

从“大而全”到“专而精”

招聘求职更高效

长三角一体化招聘专区、新兴与未来产业专区、人工智能专区……不久前,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的“国聘行动”2026届毕业生首场综合招聘会上,现场划分了10余个细分专区,还特别设置博士后设站单位、外贸企业、人工智能等特色招聘板块。借助数字化智能匹配系统,求职者只需在线填写专业、学历等基本信息,就能一键搜索匹配的岗位和用人单位位置,大幅提升了求职效率与成功率。

“专场招聘让信息更集中,我不用再盲目投简历,效率提升了很多。”宁波工程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毕业生鲍轶雯说,她在求职方向上已主要锁定市场营销类岗位。鲍轶雯的感受正是精准招聘带来良好求职体验的缩影。

四川积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陈良琼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参加综合性招聘会,筛选简历耗时很长,现在的专场模式让我们用最少的时间找到最合适的人才。”

南昌航空大学招生就业管理处副处长虞英表示,相比传统大型招聘会,“小而美”“专而精”的招聘活动模式按行业类型或岗位需求细分,更便于校企双方集中对接、信息互通。对学校而言,参与组织行业专场招聘能快速掌握用人趋势,节省分散走访企业的时间与成本;对学生而言,分类明确的招聘活动让他们能一次性接触到与专业、兴趣匹配的企业,减少盲目求职与信息碎片化困扰。

不久前结束的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同样体现“小而美”“专而精”。行动设置了特色专场、行业招聘专场、特定人群招聘专场、区域招聘专场等多个类别,为重点行业企业和重点人群提供针对性极强的招聘服务。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奉莹表示,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通过“精准画像+生态构建”实现了对传统招聘会的迭代升级,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提升对重点群体服务的精准度。传统招聘会常因“大杂烩”式信息堆砌,导致重点群体求职效率低下,而专项行动的分类专场模式形成了精准帮扶体系,使重点群体岗位匹配效率提升。其次,显著提升企业引才效能。传统招聘会中,企业常面临“简历量多但适配性低”的困境,而专项行动通过提前摸排重点企业需求、按行业聚合人才、政企协同过滤无效信息,大幅降低企业筛选成本。最后,使服务生态的延展性突破时空限制。传统招聘会受限于场地与时间,辐射范围有限,而专项行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跨区域联动”网络,为求职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从畅通渠道到直击痛点

强化政策导向激发就业活力

创新举措的背后,是政策导向的不断强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密“小而美”“专而精”的招聘活动举办频次,分类发布招聘岗位信息,支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精准推送,让就业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当前,就业服务正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今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四川省针对毕业去向落实率较低的高校和专业,密集举办“小而美、专而精”招聘会106场,提供岗位17.94万个,达成意向1.68万人次。

湖北省襄阳市常态化组织专精特新、先进制造业等企业岗位精准推介,并通过“襄e就业”等“1+1+7”数字化智能应用体系,打造“一屏通”数字人社集成平台,实现就业岗位全要素归集、智能化分析和精准调控,线上累计提供岗位9万余个(次)。

河南省鹤壁市则依托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组织招聘会,设置重点企业专区、新业态专区、银发经济专区,为不同求职群体提供针对性岗位。

江西省南昌市分群体、分行业组织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招聘会及女性、退役军人等专场招聘活动,精准对接企业与求职者需求,助力人才与岗位高效匹配。

今年9月,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推出“马上薪动”戴永红公司专场招聘会、湖南工业大学食堂小型招聘会等多场活动,通过“小专场、精匹配、深联动”的就业服务模式,帮助114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奉莹表示,类似这样的招聘就业服务精准针对就业市场核心矛盾,解决了供需双方的多重难题。

她表示,对用人单位而言,一是信息传递更精准,借助“企业需求库+人才供给库”双库匹配,避免岗位描述模糊、需求错位导致的低适配率;二是降低招聘成本,政府组织的专场活动集中吸引和匹配相关人才,减少用人单位单独招聘投入;三是缓解特殊需求“响应滞后”痛点。例如,针对新兴行业用人需求,通过开设行业专场精准对接,提前锁定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开发适配岗位,缓解新兴行业“招人难”问题。

奉莹表示,对求职者而言,该模式带来了三重利好:一是畅通信息渠道。针对重点群体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就业驿站工作人员上门问询、政策宣讲进园区等方式,实现岗位与政策精准推送。二是提升岗位匹配度。通过毕业生职业规划与实训、农民工定向培训,缓解专业与产业脱节、技能与岗位错位的矛盾。三是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以“政策一键匹配+补贴一网申报”、人社局长直播解读等创新形式,让政策从“纸上文字”变为“实在福祉”。

从技术赋能到机制创新

推动供需“双向奔赴”

要建立长效、精准的就业服务,除了强化岗位推介与招聘活动的“专”和“精”,还需要从技术、场景和机制等多方面优化服务。

奉莹建议,首先,以技术赋能强化信息精准匹配。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求职者“技能—意愿—匹配度”画像与企业“岗位—文化—发展需求”画像,提前预判产业用工需求;建立信息审核机制,用AI实时监测岗位真实性,严打虚假信息;优化智能推送算法,按专业、地域、薪资预期等多维度标签实现“千人千面”推送,对特殊群体(如残疾人、特殊专业毕业生)设置专属标签,开展“一对一”岗位推荐,提升匹配效率。其次,以场景创新提升服务体验。例如,在传统专场基础上拓展多元化线下场景,如商圈招聘、企业开放日等,同时升级线上平台,整合直播带岗、AI面试、政策计算器和就业创业沙龙,实现岗位咨询、政策解读与模拟面试同步开展,提升求职体验。

奉莹认为,还要以机制协同筑牢保障体系。要强化人社、教育、工信等多部门协同,健全多方联动机制;在高校专业设置、企业需求预测、技能培训开展等环节提前对接;吸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参与,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唱戏”格局。建立闭环跟踪服务,对达成意向的供需双方开展回访、跟进、评估,及时解决入职衔接问题;对未匹配人员建立“技能提升—岗位再推荐”循环。完善区域均衡机制,建立“先进地区经验输出+薄弱地区资源倾斜”机制,通过跨区域专场、远程招聘等方式促进岗位与人才跨省流动,同时强化对县域、传统产业的服务支持,避免资源集中于大城市。

当前,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小而美”“专而精”专项招聘仍是一大亮点。近日推出的第二批特色服务活动就包括了120场面向先进制造、医疗卫生、新能源、金融等重点行业以及东北地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线上线下专场和校园招聘会,7场跨区域巡回招聘会,28场直播带岗活动和17场政策宣讲、就业指导直播(录播)课等。

虞英认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强化“专”和“精”,要从校企精准对接入手,按学科专业或学校特色组织行业分类明确的专场招聘,如电子信息类、航空类等,让学生集中获取相关岗位信息。还要建立进企参观与现场面试机制,从而更准确判断自身匹配度,提升就业意愿。此外,高校可定期收集企业反馈和岗位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与产业需求更紧密结合。

精准招聘不仅提升人才匹配效率,也有助于降低流失率。为此,虞英建议,企业可以主动参与校企对接和专场招聘活动,提前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并结合实习、实训项目与培养计划,实现长期人才储备。同时,可提供企业开放日、岗位体验等机会,让求职者深入了解企业,增强意向匹配度。通过高校、企业和政府多方协作,实现就业质量和企业用人效益的双向提升。

从一个个特色专场到不断完善的智能匹配体系,从政策推动到市场响应,一场以“精准”为核心的就业服务变革正在加速展开。它不仅让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双向奔赴”更加顺畅,也让“人岗相宜”的理想逐步照进现实。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