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地图上只有“始版桥社区”,不见桥的踪影。它不像西湖边的断桥、长桥,拥有脍炙人口的传说。它沉默地隐匿于望江新城的摩天楼宇之下,如同一枚深埋的时空胶囊,等待着被开启。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魏盼
在杭州上城,钱塘江畔,有一个名字刻着千年密码:始版桥。
今天,地图上只有“始版桥社区”,不见桥的踪影。它不像西湖边的断桥、长桥,拥有脍炙人口的传说。它沉默地隐匿于望江新城的摩天楼宇之下,如同一枚深埋的时空胶囊,等待着被开启。
它早已消失在时光里,只留下一个地名,却诉说着一段从南宋延续至今的悠长故事。这座桥究竟从何而来?它又承载了怎样的秘密?
这是一次对“始版桥”的深度挖掘。潮新闻联合始版桥文化挖掘团队推出《始版桥纪:一片土地与一座城的千年对话》系列,试图拨开时光的泥沙,打捞起从南宋皇城、漕运关口、工业基地到未来新城的层层记忆,还原一片土地与一座城的史诗。
今天发布第二章第二篇:望江门外:南宋御园富景园
吴越钱王修筑的海塘,奠定了今日望江新城及其往东一带的陆地基础。而它的传奇,才刚刚开始。至南宋,这片土地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从一片受海塘庇护的新生之地,一跃成为皇家禁苑。
位于当时四板桥旁的“东花园”,便是声名显赫的皇家御园。它在《宋史》中被称为“东园”,在《咸淳临安志》中则有更为雅致的名称——富景园。
富景园位于今杭州建国南路与江城路交会处附近,东出羊市街(今江城路),西出板儿巷(今建国南路)。此园建于绍兴年间(1131-1162),宋高宗和宪圣皇后常驾临游赏。据《四朝闻见录》记载,宋孝宗登位后,进一步扩建与整葺,使之精巧异常。为了太上皇和宪圣太后游园方便,在东城墙新开一扇门,可使他们“径通东园”。
根据《东城杂记》的记载,这个御园仿照西湖湖山建成,园中有一大池,名“百花池”可见园中花团锦簇,尤以满池芙蓉花为佳。到南宋后期,园子已经荒芜,但依然种满花果,上贡皇室。而后改朝换代,虽然御园已不复存在,但到了明代,当地民居中仍有一个大水池,相传就是旧日的百花池。而南宋时富景园旁的升仙桥到了清代也依然存在,名曰登仙桥。
从宋代开始,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在富景园及其旧址吟诗作赋,让我们得以一窥昔日御园美景。如南宋词人周密的《大圣乐·东园饯春即席分题》,收录于《全宋词》《苹洲渔笛谱》等词集。
大圣乐·东园饯春即席分题
宋·周密
娇绿迷云,倦红颦晓,嫩晴芳树。渐午阴、帘影移香,燕语梦回,千点碧桃吹雨。冷落锦宫人归后,记前度兰桡停翠浦。凭阑久,凝想凤翘,慵听金缕。
留春问谁最苦。奈花自无言莺自语。对画楼残照,东风吹远,天涯何许。怕折露条愁轻别,更烟暝长亭啼杜宇。垂杨晚,但罗袖、暗沾飞絮。
该词是周密在东园饯春时分题唱和所作。在这首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此处的风景优美、花红柳绿,暮春时节万千落花如粉雨落下,但其作为宫廷御园的功能已经荒废,显得清冷凄凉。
南宋诗人周端臣也写过《富景园诗》,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沧桑感的园林之中。他提到富景园占地面积小,但却有着深厚的历史,通过描绘园林的荒凉景象,抒发对于往昔繁华的怀念。
《富景园诗》
宋·周端臣
地比诸园小,池从前代开。
犹馀乔木在,曾见上皇来。
幽径埋黄叶,空庭老绿苔。
荒寒吟思怯,落日独徘徊。
清代诗人厉鹗在《东城杂记》中引用陈仲醇《泥古录》中的记录:“武林地有号园前街者宋画院故址也。”与此同时,他也在书中提到,望江门外的富景园旧址,在当时正被称作园前街。因此,后世许多美术史家便认为此处就是南宋画院的所在地。
从五代到两宋,可以称之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画院时代”。宋代之后,画院传统便逐渐衰落了。元代废弃宫廷画院,宫廷之内没有画院设置,只是将画家分散在集贤院、奎章阁学士院以及秘书监等机构。
编者后记:因史料繁复,该系列文或有疏漏讹误,敬请读者海涵。亦盼方家不吝指正、惠赐新证,共寻始版桥千年文脉余韵。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