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柱县三河小学女子足球队连续两届夺得“追风联赛”全国总决赛冠军,荣膺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荣誉,被誉为大山里的“铿锵玫瑰”。在“十四五”期间,重庆青少年体育在深化体教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14)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
市体育局副局长张周勇回答记者提问。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陈美西)石柱县三河小学女子足球队连续两届夺得“追风联赛”全国总决赛冠军,荣膺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荣誉,被誉为大山里的“铿锵玫瑰”。在“十四五”期间,重庆青少年体育在深化体教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14)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二场)上,市体育局副局长张周勇介绍了相关情况。
“体育不仅是练身体,更是练精神、练人格。”张周勇表示,孩子们在赛场上的拼搏和成长,正是推进体教融合最生动的答卷。“十四五”期间,市体育局始终盯着孩子的全面发展,重点从三个方面就体教融合作出努力。
第一,打破“体育”与“教育”的围墙,让资源流动起来。过去常听到家长问:“练体育会不会耽误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庆以青少年“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发挥体育、教育部门各自优势,将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深度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帮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近年来,市体育局出台文件,实施办好体校、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体育师资能力等九大行动,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质量“双提升”。
第二,播撒冠军种子,让体教融合成为成才“新赛道”。“苗子好,庄稼才好。”张周勇说,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重庆不再只靠体校“一条腿走路”,而是构建了体校、学校、俱乐部“三驾马车”并行的多元化培养体系。目前,重庆打造了32个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7所市级“重点业余体校”、339个市级“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单项训练基地”、117个“星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多元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此外,还推动区县体校与中小学校合作共育,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专业化指导和科学化训练,目前,全市50%以上的学校设有体育运动队,每年约500名学生获得运动员技术等级认证。
第三,转变观念,让体育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礼物。重庆连续3年举办“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全国性示范活动主会场活动,以此推动我市青少年赛事活动的开展。每年举办市级及以上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100余场次,为广大儿童青少年及家长提供多样化、便捷式的体育赛事服务,服务青少年人数超200万人次,通过赛事的影响带动,帮助儿童青少年“走出教室、走出网络、走向操场”,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2小时,每人掌握1—2项运动技能,更好地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度、支持度极大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参与体育,不是为了升学加分,而是希望他们“跑得更远、笑得更甜”。
来源:华龙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