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数人一直被教育:晚上十点之前必须上床,最好十点准时闭眼入睡。这个说法,几十年如一日,被当成“金科玉律”广泛流传。可真到老年,尤其是67岁以后,这个“规矩”反而可能不太合适了。
大多数人一直被教育:晚上十点之前必须上床,最好十点准时闭眼入睡。这个说法,几十年如一日,被当成“金科玉律”广泛流传。可真到老年,尤其是67岁以后,这个“规矩”反而可能不太合适了。
不少老人跟我说,自己晚上十点上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越焦虑越睡不着,最后反而拖到凌晨才勉强眯一会儿。第二天精神恍惚,头发木、眼皮重,心里还纳闷:我不是按时睡了吗?为啥还这么累?
这个问题,其实我在门诊听得太多了。年龄一大,身体本身的节律就会发生变化,睡觉这事,真不是“早睡早起”这六个字能完全概括的。
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过了67岁,身体内部的生理时钟会发生一些明显变化——这不是心理作用,是有医学依据的。大脑中控制睡眠的“生物钟结构”——视交叉上核,在老年阶段会逐渐退化,导致昼夜节律不再像年轻人那样精准。
所以不少老人会出现“晚上睡不着,凌晨醒得早”的现象。你越想按点睡,它越不听使唤。特别是强行在十点上床,反倒可能打乱原本残存的睡眠节律,身体还没准备好,强行闭眼只会徒增焦虑。
很多人不知道,老年人本身对褪黑素的分泌能力也在下降,这种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一旦减少,入睡自然就变得困难。更别说平时活动量少、白天小睡频繁,晚上自然清醒得快。
有人说,“十点不睡觉,身体会出问题”。这话其实不全对。睡眠的质量和时长,比固定的时间点更重要。尤其是老年人,与其纠结几点睡,不如关注睡得是否安稳、醒得是否轻松。
有研究发现,老年人每天保证6~8小时的睡眠,就足够维持身体各项机能。超过这个时长,反而可能导致睡眠结构紊乱,比如深睡减少、浅睡增多,醒来反而更疲惫。
很多老人晚上十点躺下,但直到十二点才入睡,中间还醒三四次,早上五点多又醒来。这种“被睡眠折磨”的夜晚,比不睡还累。与其按闹钟睡觉,不如顺着身体走,该睡时自然会困,不困时别勉强上床。
白天总打盹,晚上就容易清醒。这个规律,很多老人都知道,却控制不住自己。特别是饭后一坐,电视一开,困意袭来,闭眼就睡。醒来时天都黑了,晚上的觉自然被“偷”走了。
午休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不要超过一小时。睡太久会让身体进入深睡周期,醒来后反而更迷糊,晚上也更难入睡。哪怕不睡,也可以闭目养神十几分钟,缓解疲劳。
还有一点很关键,有些老人白天不睡,却在傍晚五六点又靠在沙发上眯一会儿,结果晚上的生物钟被打乱,躺在床上清醒得像白天,怎么都睡不着。
不少老人有个习惯,晚上喜欢看时事新闻、打麻将、刷手机短视频,越看头脑越兴奋。结果一到睡觉时间,大脑还在“兴奋状态”,怎么可能马上睡得着?
老年人的神经调节能力本来就下降,神经系统“刹车”慢,睡前如果太兴奋,大脑就像踩了油门的车,刹不住,要等很久才会慢慢冷静下来。
建议睡前一小时开始“降速”:关掉电视、放下手机,听点舒缓的音乐、做点简单伸展,或者泡泡脚,告诉身体“该休息了”。别小看这个过程,它是老年人入睡的“前奏”。
很多老人一到晚上十点就上床,即使不困也躺着刷手机、看书、想心事。结果床成了“清醒场所”,脑子潜意识里就把床和“想事”挂钩了。
时间一长,“躺床=睡不着”的心态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想睡,越睡不着;越怕失眠,越焦虑。
建议睡觉这件事从“被动执行”变成“主动顺应”。不困就别勉强上床,躺下超过20分钟还睡不着,就起床做点轻松事情,比如看看杂志、听点轻音乐,等困意来了再回床上。慢慢地,大脑会重新建立“床=睡觉”的链接。
有些老人一点失眠就紧张,跑去医院查一圈,吃褪黑素、安眠药、各种草本助眠产品,结果越治越乱。正常老年人也会偶尔睡不好,这是身体节律变化的一部分。
真正的问题不是睡不好,而是对“没睡好”这件事的过度在意。一旦开始焦虑,身体就进入应激状态,神经系统更难放松,睡眠质量就更差。
慢慢接受“老年人的睡眠不完美”这件事,反而更容易放松。睡不着就起来走走、看看月亮、呼吸新鲜空气,别老是盯着钟表数时间。睡眠不是任务,不是必须完成的“指标”,而是自然发生的事。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刘建平.老年人睡眠障碍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3):250-254.
2. 张晓彤,王玉玲.睡眠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10):2345-2349.
3. 王光辉.睡眠节律与老年人慢性病的关联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4):567-570.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