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万州一位名叫陈世举的秀才对仕途丧失信心,开了一间小醋坊,专酿陈醋。由于生意清淡,后经人点拨,得知歇凤山麓有一股天然泉水适合酿酒,陈世举立即前去察看。他发现那山泉终年不涸,且清纯甘甜,于是将醋坊改为酒坊,引山泉酿酒,从此开启了酿酒事业。
诗仙太白的酿制技艺早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就已出现,至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
当年,万州一位名叫陈世举的秀才对仕途丧失信心,开了一间小醋坊,专酿陈醋。由于生意清淡,后经人点拨,得知歇凤山麓有一股天然泉水适合酿酒,陈世举立即前去察看。他发现那山泉终年不涸,且清纯甘甜,于是将醋坊改为酒坊,引山泉酿酒,从此开启了酿酒事业。
唐肃宗即位后,大诗人李白因受永王谋反案牵连,被流放至夜郎。途经万州时,他被州官秦禄邀至西岩(今万州太白岩)对弈饮酒,约定每走一子,便饮一勺酒。结果李白大醉,在万州留下“大醉西岩一局棋”的千古佳话。据说,当时他们所饮之酒,正是陈世举酒坊所酿的高粱酒。从此,陈家高粱酒声名大振,得名“诗仙白酒”,逐渐兴盛起来。陈世举去世后,酒坊由其长子陈云吉接手经营,但始终以民间小作坊的形式存在。
从唐代至民国初年,诗仙白酒一直以民间作坊的方式传承。清末商人文小鲁在城区钟鼓楼旁开设酒坊,制作橘精配制酒……1907年,巴县商人包海云从泸州著名老字号“温永盛”(泸州国窖1573前身)购得两个三百余年历史的老窖窖泥与母糟,在文小鲁橘精酒坊的基础上,建造浓香型大曲酒窖,取名“花林春酒坊”。据《万县志》记载,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万州有小槽坊735家,其中“福厚昌”“四合春”“太白春”规模较大,而技术占优的花林春酒坊兼并了上述三家。另据1989年版《万县商业志》记载:花林春酒坊在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天天在《万州日报》刊登广告,并在重庆、宜昌设立分号。至1949年,花林春已成为万县(今万州)唯一拥有15个窖池的曲酒厂家。
1949年以前,花林春酒坊所产的花林春曲酒、万县大曲等产品远销重庆、万县(今万州)、宜昌、长沙等地,成为长江中下游及嘉陵江流域家喻户晓的白酒品牌。因酿酒业兴盛,万县(今万州)一马路的钟鼓楼一带酒香弥漫,被誉为“酒香一条街”。
1958年,外交部与商业部在青岛组织国庆十周年宴会用酒评选,万县太白酒厂的“六合春”酒入选。因唐代诗人李白曾三次到访万州,并饮过当地的高粱酒,专家建议将其更名为“太白酒”。1985年,陕西太白酒厂与当时的四川万县太白酒厂发生商标纠纷,经国家工商总局裁定,万县太白酒厂注册使用“诗仙太白”商标。
诗仙太白酒传统酿制技艺承袭古遗六法,遵循浓香型大曲酒的传统工艺规律,以精选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为原料,采用自然接种的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沿用黄泥老窖、固态发酵、续糟配料、混蒸混烧、固态蒸馏等传统工艺。整个酿造流程秉持“稳、准、匀、适、净”的五字方针,坚持开窖鉴定、合理配料、滴窖降酸、熟糠拌料、大火蒸粮、缓火流酒、截头去尾、分段摘酒、量质并坛、低温入窖、中温发酵等操作原则,并结合人工培养老窖泥、回酒发酵、黄水淋壁、双轮底糟、翻砂养糟等传统技艺,持续提升酒质。
2014年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诗仙太白酒传统酿制技艺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蒋育萌。
资料来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技艺卷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重庆地域文化之用,转载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重庆故事为主。
【特别说明】
本次征稿活动旨在公益性的文化传播,目前不提供稿酬。然而,一旦您的作品被选中,将会:
✦ 对于优秀作品,我们还将推荐至重庆地方志相关出版物或官方平台进行转载。
投稿即表示您授权本公众号对稿件进行非商业性的编辑和传播,原版权仍归作者所有。
我们期待您以文字为笔,共同勾勒重庆的千年文脉。每一份来稿,都是传承巴渝文化的重要拼图!
来源:重庆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