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8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四川郫县一个村子里,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娘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58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四川郫县一个村子里,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娘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她没想到,敲门进来的,是毛主席。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毛主席在她家厨房里转了一圈之后,回头问她一句:“你家有没有偷油婆?”
当时谁也没反应过来这话什么意思。
后来工作人员解释:偷油婆,是四川人对蟑螂的叫法。
毛主席点点头,又看了看干净的灶台和窗台,一句话没说,只是笑了笑。
他的表情很轻松,但眼神里分明是在认真看。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可要真追溯起来,还得从那年初春说起。
1958年1月,毛主席下决心要再去一次四川。
理由很简单:他想亲自看看都江堰修得怎么样了。
都江堰是个老地方,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没断过。
可新中国成立前那几年年久失修,灌溉面积大大缩水。
后来四川解放,贺龙下命令带着部队和群众一起抢修。
打土匪的同时还修水渠,没几年就重新恢复了灌溉。
毛主席对这事一直记得。
这年3月21日下午,他到了灌县(现在叫都江堰市),一车人直接上了玉垒山,站在二王庙前,望着那条分出内外江的“鱼嘴”水口,一边看一边问。
“这鱼嘴有什么用?”
县委书记陈彬回答:“夏季分内江,冬季转外江。
防洪灌溉,两不误。”
毛主席听了连连点头,拄着望远镜自言自语:“李冰,不光是个好郡守,还是水利专家。”
他不是随便说说。
李冰是秦朝人,这都江堰工程就是他主持修的。
毛主席对历史人物有种天然的敬意,他常常能从古人所做的事情里,看出今天的意义。
下山之后,他没急着离开,而是去了附近一个叫井福街的食堂。
那天晚上的饭很特别。
两桌菜,六个菜一桌:红烧肉、豆瓣鱼、回锅肉、清汤圆子、石磨豆花,还有一盘炸花生米。
配的酒,是一壶泸州老窖。
这顿饭不是奢侈,但已经比毛主席平时吃得丰盛多了。
他平常不喝酒,可那天可能是心情好,连喝了好几杯。
饭后他把掌勺的厨师、端菜的服务员都叫了来,坐一块儿聊天。
“你是哪里人?”“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入团了吗?”
说话间,他看到桌上还有没开封的酒,又问:“这没开瓶的酒,算不算钱?”
服务员赶紧说:“不算。
喝多少算多少。”
毛主席点点头:“这样好,公平。”
转头又说:“饭钱我来付。”
服务员连摆手:“县里已经结了。”
毛主席笑着跟他们一一握手,没再坚持。
这顿饭,后来还拍了照片,成了一张珍贵的历史影像。
背景不复杂,但从中能看出毛主席一贯的习惯:不摆架子,事事较真,哪怕一瓶没开封的酒,也要问清楚。
第二天,车队回程。
刚出灌县不远,毛主席忽然叫停车。
“等等,我看看。”
他看到路边田里有农民在干活。
于是下车,直接走到田埂上。
“这一亩地,能打多少麦子?”
一个中年农民愣了下,认出来是毛主席,一时没敢说话。
毛主席笑着接话:“四百斤吧?”
农民点头:“差不多。”
“麦子收了之后,种水稻吗?”
“是的。”
“那稻子能打多少?”
“六百来斤。”
毛主席一边听一边算:“一年两季,一千斤粮食。
不错。”
说完他又走到一群摘苕菜的大姐中间,挽起袖子要帮忙。
妇女们一开始拘谨,后来就放开了,还和他摆起“龙门阵”。
这词毛主席第一次听。
他笑着学:“摆龙门阵?是聊天的意思?”
“对嘛,我们四川人都这么说。”
他听得高兴,连说:“这个词学起来。”
这趟走访,最特别的一站,是红光合作社。
那地方离成都市不远,算是郊区合作社办得比较早的典型单位。
毛主席到那儿没看展板,也没听汇报,而是提议:“找一家社员家里坐坐。”
于是就去了村子角落里的温大娘家。
院子不大,种着几棵橘子树和柚子树。
毛主席问:“这是合作社种的?”
身边人答:“不是,是大娘自己种的。”
毛主席看了看,笑着点头。
温大娘眼神不好,看东西不太清楚,没认出来是谁。
她热情地把人请进堂屋,还拿出自己的水烟袋递过去。
毛主席坐下,学着四川话说:“大娘,我跟你摆会龙门阵。”
大娘笑着点头。
“你们一年分多少粮食?”
“几百斤,够吃。”
“社长认得不?”
“认得。
人好得很,天天笑眯眯的。”
屋子里笑声一片。
毛主席接着问:“你们知道‘除四害’吗?”
“知道啊。
我们这儿除七害。”
毛主席愣了下:“七害?”
“是啊,麻雀、老鼠、蚊子、苍蝇、臭虫、跳蚤、偷油婆。”
毛主席没听懂:“偷油婆?”
工作人员赶紧解释:“就是蟑螂。”
他点点头,转头又问:“那你家有偷油婆吗?”
温大娘摇摇头:“我也不知道。”
毛主席站起来,亲自走进厨房看了一圈。
墙角干净,灶台整齐,锅盖擦得发亮。
“难怪没有。”
说完,他没多说别的,只是安静地看了会儿厨房,又回头望了一眼坐在堂屋的大娘,眼里有点动容。
临走前,毛主席还问了另一个社员:“你们怎么治蚊虫?”
那人说:“把打破碗碗花铡烂,丢进茅坑,蚊虫幼虫就死了。
还能当肥水用。”
毛主席听完,连连点头:“这个办法好,可以写出来登报。”
后来《人民日报》真的登了这则经验,全国都知道了“打破碗碗花”这回事。
再后来,那首《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的歌里,也唱进了这段事。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蟑螂了。
参考资料:
陈东林主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四川省档案馆编,《毛泽东在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人民日报社编,《人民日报历史资料选编1958》,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来源:夏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