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钻声。红绸布。青瓦飞檐的招牌又覆盖了一家街角店铺。这已是本月第八家。装修师傅蹲在梯子上贴最后一片祥云剪纸,嘴里嘟囔:“一天八家,这速度谁吃得消。”
从福建手作到全国8000店,塔斯汀如何定义中国汉堡
电钻声。红绸布。青瓦飞檐的招牌又覆盖了一家街角店铺。这已是本月第八家。装修师傅蹲在梯子上贴最后一片祥云剪纸,嘴里嘟囔:“一天八家,这速度谁吃得消。”
不是幻觉。塔斯汀,这个诞生于2012年的中国汉堡品牌,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街头快餐图景。从江西南昌一家试验店,到2024年全国门店突破8000家。它用一块现烤堡胚,撬动了被国际巨头垄断三十年的汉堡市场。
秘诀?不是魔法,是“中国胃”的觉醒。
当别家还在纠结牛肉饼煎七分还是全熟,塔斯汀直接把北京烤鸭、麻婆豆腐、梅菜扣肉塞进汉堡。面点师傅手擀堡胚,送入明火烤炉。48小时冷发酵的面团,在高温下鼓起焦斑,嚼劲十足,带着芝麻香。网友戏称:这哪是汉堡?分明是穿着洋外衣的肉夹馍。
但消费者买单。真实的数据令人震撼:抖音话题播放超25亿次,会员数突破1.3亿。2023年总交易额破百亿,2024年单季度即达58亿。消费者用钱包投票,证明“中国味”的号召力。
逆袭之路,始于一次关键转身。
2012年,创始人魏友纯在南昌开出第一家披萨店。生意不温不火。直到2017年,品牌引入汉堡品类,实行“披萨+汉堡”双轮驱动。真正的转折点在2019年。总部迁至福建福州,那里是华莱士等连锁品牌的摇篮。塔斯汀在此学到精髓:合伙人制度、下沉市场策略、极致性价比。
同年,它启动“东方味觉觉醒计划”。明确提出:“做中国人自己的汉堡品牌”。手擀现烤堡胚成为灵魂。国潮风视觉席卷门店,醒狮LOGO取代卡通形象。口号铿锵:“就是中国胃,就爱中国堡”。
定价精准,切入市场空白。
一份双人餐仅售34.9元。比肯德基、麦当劳便宜近半,品质又高于传统平价品牌。塔斯汀巧妙卡位,抓住注重性价比的年轻群体。数据显示,其人均消费约19.22元,恰介于华莱士(18.98元)与麦当劳(27.81元)之间。
更关键的是战场选择。70%门店布局二线及以下城市。避开一线红海,深耕广阔腹地。其中校园市场占比高达25.55%,远高于行业平均。学生们用脚投票,课间一个香辣鸡腿堡加冰柠可乐,成为新日常。
扩张引擎,靠加盟与供应链双轮驱动。
塔斯汀借鉴华莱士的合营与区域合伙模式。激发内部创业,吸引外部投资。门店如细胞分裂,从2020年的500家,飙升至2024年的超8000家。背后是强大的供应链支撑。与圣农集团等合作,在乌鲁木齐等地建中央厨房。保障全国门店48小时冷链直达。规模效应带来议价权,成本一降再降。
营销造势,全平台穿透。
塔斯汀是抖音本地生活的早期玩家。组建20人专业团队,多账号矩阵运营。@塔斯汀美食局负责剧情引流,@塔斯汀福利社专注产品直拍,@塔斯汀国朝社强化直播切片。接力直播覆盖全天时段,流量无缝衔接。
造梗能力更是一绝。七夕推出“就是黑凤梨”汉堡,谐音“就是喜欢你”。话题播放1.1亿,成为表白神器。联名《狐妖小红娘》《巴啦啦小魔仙》等国漫IP,打破次元壁,精准触达Z世代。
光鲜背后,暗流涌动。
高速扩张带来挑战。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超3700条。“汉堡吃出生肉”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报端。加盟商抱怨回本周期从6-12个月拉长至18-24个月。门店过密导致内卷,部分区域单店月营业额从20万滑至16万。利润空间被挤压。
塔斯汀如何应对?强化食安管控。AI品控系统监控烘焙过程,自动报警瑕疵品。开设加盟商直通车反馈机制,快速响应问题。推动公益行动,如“塔斯汀堡贝成长计划”,塑造负责任品牌形象。
未来已来,征程未尽。
塔斯汀计划冲刺万店,并布局海外。红筹架构已搭建完成,赴港上市箭在弦上。若能成功,将成为“中式汉堡第一股”。
它的崛起,远非商业故事。更是一场文化叙事。当消费者咬下那口现烤堡胚,尝到麻婆豆腐的麻辣鲜香。他们消费的不只是食物。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文化自信。塔斯汀用十年证明:中国胃,终究爱中国堡。下一个十年,它能否让世界也爱上这味道?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