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有朋友催促我们尽快出一条埃及游学线路,我们也心驰神往。在和梁永安教授、韩伟华教授沟通了几轮之后,终于,洞穴推出了埃及人文游学线路,主题是“沙鸣:古埃及的辉煌与磨难”,寓意着埋藏在黄沙之下的古埃及文明的嘶嘶悲鸣,诉说着古埃及的过去与今天的故事。
一直有朋友催促我们尽快出一条埃及游学线路,我们也心驰神往。在和梁永安教授、韩伟华教授沟通了几轮之后,终于,洞穴推出了埃及人文游学线路,主题是“沙鸣:古埃及的辉煌与磨难”,寓意着埋藏在黄沙之下的古埃及文明的嘶嘶悲鸣,诉说着古埃及的过去与今天的故事。
我们将从开罗开始,沿着尼罗河,带大家探索古埃及的心脏——卢克索与阿斯旺,最后抵达亚历山大里亚,感受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罗马文化在这座地中海城市完美融合。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深入了解古埃及文化,两位教授会安排两次行前讲座和两次行中讲座,介绍古埃及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文学家笔下的埃及文明。做足功课,才能更深入地感受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人才、思辨型人才。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劳动力的工厂。
▌多数中国学生不善表达
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
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19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以后至今一直在美国的大学教书。
我有两个女儿,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着她们在美国上学。
同时,也因为我跟国内的一些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目标。
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确实感触比较多,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
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
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为什么中国公司只能卖苦力?
我们说,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点大家都讲。
但想想中国为什么建设不了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这么艰难?光靠在街上挂很多横幅、标语,在核心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就能把这个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建立品牌。
所以,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而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说制造一些衣服、鞋、或者一些机器和电脑,只能是卖苦力。
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原因当然包括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但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非常紧密。
▌思辨能力才是核心能力
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这当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就不同,是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
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
但是,我发现过去的四五十年,特别是三四十年,随着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
所以,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
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
我们不主张他们在某个工程领域、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在大学时期就成为专家。如果有学生在大学四年时真的成了专家,我们不以为那是一种成功,反而会是一种失败。
当然这也跟耶鲁这些年出了那么多总统有关系,以至于我们的历史系教授就想,既然以前出了这么多总统,说不定今天在校的哪个学生以后也会成为总统,怎么办?
于是我们就开一门大课,叫做“大策略”,由两个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轮流讲,这是持续一年长的课程,是一种非常综合型的训练,讲到孙子兵法、管子经济、古希腊策略等等。
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移,也难。
产业结构也受到教育内容约束。
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死记硬背为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几乎为我们每个中国家长、每个老师认同,这些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
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就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为考试。这就必须也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
离开市场营销、离开人性的研究,就难以建立品牌价值。
▌人文通识是必备的基础教育
为了支持以服务业为主的创新型社会,美国的学校是如何办的呢?
我有两个女儿,老大现在读高二,老二在读初二。她们的经历大概是这样:
首先,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前,没有家庭作业,下午放学就放学了,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担心学习。
老师如果布置作业给学生,很多家长会抱怨,说“你怎么给我的女儿、儿子这么多作业,那他们还过不过日子了?他们一生的幸福是我们更关心的,你不要让他们回家后每分钟都花到作业上,最后他们变成了人还是变成了机器?”
所以,学校与家长谈判的结果,往往是这样一个结局:美国的幼儿园、小学四年级以前都不会布置作业。有没有考试呢?初一之前没有考试。
而这一点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可能觉得奇怪,没有考试学什么东西?
放心好了,美国学生学的东西很有意思,比如,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他们的课程安排往往比较广泛。甚至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女儿她们每年都会有科学、一般人文社会、语言方面的内容,一共有三四门课程。
每门课程完全由老师决定用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比如,在人文社会课程方面,可能是今年重点了解一下亚洲不同的国家,以前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等等;明年了解非洲、拉美等等。
从幼儿园到小学,讲的深度会慢慢地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两年会绕着五大洲兜一圈,这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了解。
我们想一想,如果这些小孩以后出去做服务业、做市场营销、做外贸,如果他们对其他的国家一点都不了解,怎么能行?而有了这些从小学到的知识,今后到哪里去“全球化”,都不会有问题。
当然,沿着这种方式去培养,很容易让我们说:“他们怎么能够做工程师、做专家呢?”但这也没关系,美国本身不需要这么多工程师,因为制造业已经由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胜任了。
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其教育知识的结构,反过来,教育知识结构又会决定其经济的产业结构。
▌思辨和表述训练始于幼儿园
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
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
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
我们别小看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因为即使到现在,我经常碰到国内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是所谓的科学家,从他们做研究、思考问题、写论文的方法上,很难看出他们真的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和基本做法。
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女儿她们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
她们就学到,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
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
这个过程讲起来抽象,但是,老师会花一年的时间给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
这种动手不是为考试,而是最好的学习,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自己被别人愚弄。这种动手所达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问题,这非常出色。
实际上,如果按照我女儿她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学到的科学方法标准去判断,国内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类学报上发表的许多论文,都没法及格,因为许多论文只停留在假设的层面上,然后就把没有经过数据实证的假设当成真理性结论。
这些都跟我们没有从幼儿园、从小学开始强化科学方法的教育训练有关,跟没有把科学方法应用到关于生活现象的假设中去的习惯有关。
在小学没有考试,学生还做什么呢?
我女儿她们每个学期为每门课要做几个所谓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针对自己的兴趣选好一个想研究了解的题目或说课题。第二是要找资料、收集数据,进行研究。第三是整理资料,写一份作业报告。第四是给全班同学做5到15分钟的讲解。
这种项目训练差不多从托儿所就开始。我觉得这一点很有意思,刚才讲到品牌跟市场营销很有关系,因为品牌、市场营销都跟表述技能有关。
关于研究性项目,我的大女儿在五年级时,对北京的气候感兴趣,她在社会课上对其做了一项研究,把北京一年12个月中每月降雨量、温度的历史数据收集起来,然后计算历史上每个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计算每个月温度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然后再分析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写好报告以及讲解文稿,她在全班同学前讲她的这些分析结果。
我觉得这样的课程项目研究与讲解是非常好的一种训练。
实际上,她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我当教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我做研究上网要找资料,而她也是为每个题目上网找资料、做研究,她写文章的训练也已经很多。
这就是美国教育厉害的地方,你看一个小孩,在研究思考上已经这么成熟,以至于到现在,我跟我女儿说,她很快可以做我的研究助理了。
但在国内,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即使到读博士研究生时期,还不一定具备这些研究素养、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连做个研究助理可能还不合格。
▌有思辨能力,方有经济转型
正因为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我跟女儿讨论问题时,她们一听到任何话,很自然地就会去怀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得住脚。
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只是简单地听领导的话的机器,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的开端。
当然,思辨对于美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是很自然的,有时候我也想,美国这个社会真的蛮有意思,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笨的人,不管是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什么事都会有一番高论。
正因为这样,美国100个人里,随便挑80个,那80个人都可以把他的思想、想法和他要卖的东西表达得很清楚,能够给你足够多的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市场营销这门学问是在美国出现、发生和发展的。
美国教育体系给每个人都提供了那么多自我表述的机会,等他们长大后,特别是念完MBA以后,在他们介绍产品和自己的研究与想法时,至少不会站在一群人面前就发抖,没办法说出话来。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人才、思辨型人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劳动力的工厂。
——END——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好玩的皇帝,我首推雍正。
作为清代最勤奋的皇帝,
他是九子夺嫡的赢家,是设立军机处,一年只给自己放三天假的传奇劳模;
在清宫剧里,他更是御用男主。
无论是《步步惊心》里深情傲娇的四爷,还是《甄嬛传》里冷酷狠厉的大胖橘,都令人印象深刻。
他还是中国cosplay的鼻祖。
在故宫博物院,馆藏了一幅《胤禛行乐图册》。
雍正帝,让画师将他的模仿秀一幅一幅画下来,
在这套行乐图中,他把自己变装成各种身份。
西洋假发刺虎的行者,乘着木槎的脱俗仙人,弹琴觅知音的高士,或者是江边独钓的蓑衣渔翁......
《胤禛行乐图册》 现馆藏于故宫博物院
他要是能穿越到21世纪,绝对是顶流段子手
而历史的有趣远不止此——
你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竟然是烤鸭行业的“祖师爷”;
画出《清明上河》的张择端,《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竟然都是宋徽宗的学生;
还有历史的精彩诡谲——
300年过去了,雍正暴毙至今无解;
数万年前的三星堆,明明是考古,却考出了比现代文明更文明的文明。
蝉时雨、梅熟日、樱笋时.....这是只有中国文字才能写出的浪漫时间雅称......
太阳底下无新事,通读历史,你会见到各种历史大势、各种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历史的纵线上看人生百态,看懂人性、读懂人心,你也会变得更加通透、坚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格局大了,事就小了。
但我们都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泛滥、轰炸常让人难辨真假,
更别说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还想要迅速获知热点、博古通今,读到有深度又有洞见的内容……
别急,先带大家看看这份“口碑炸裂”的历史人文科普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2025全年预定
全年24期,每月2期包邮到家~
限时特惠420元!
现在下单,独家赠送价值235元的3大赠礼
买一年,多送2个月
超值福利,别犹豫赶紧抢▼
光看名字,能冠有“国家”二字,就知道它不一般。
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纸媒式微的年代,它反而逆流而上,被无数学者、教授、知识青年奉为“良心纸媒”。
所谓《国家人文历史》,就是带着你用全球视野看中国历史,以中国眼光看全球发展。
《黑神话:悟空》出海爆火,它给你普及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之路;
大英博物馆文物丢失,它及时唤醒国人不可忘怀的百年伤痛。
选题之广博、视野之宽阔,足以让15岁到90岁的读者,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跨年24期,每期策划一个专题,囊括古今中外。
覆盖考古、文物、艺术、建筑、文学、电影、自然、地理……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全年24期,每月2期包邮到家~
限时特惠420元!
杂志每半个月一本,每本都多达13万+字,一翻开铺面而来都是知识。
立足严肃历史,用多维角度为你剖析时事热点:
巴黎奥运会如火如荼,带你云游卢浮宫、凡尔赛宫,领略从古至今的建筑经典、学术瑰宝;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它第一时间邀请业内学者、教授,挖掘背后历史。
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它总能冲在前线,告诉我们一些背后的“真相”。
也许你会想,一流学者撰写的内容,普通人会不会看不懂?
别担心,它每一期选题都是出了名的有趣、好玩。
比如——
《荆轲刺秦》中“王负剑”的具体操作方式是?
《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众生是怎么“玩转”穿搭的?
《知否》王大娘子父亲“配享”的“太庙”到底是什么?
用这样独特的视角,带你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绵长,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无上的心灵享受。
它的专业度和严谨性在业内也是有口皆碑。
背靠人民日报这一权威平台,集聚了大批权威专家作者。
每一篇文章都兼具深度和广度,被盛赞——“知识精英的枕边读物”,连续畅销15年。
海量珍贵的图片史料,再现帝王真容、名人风采、文人墨宝、出土文物,还原经典历史瞬间。
打开它,就像开启了中华上下5000多年的长镜头。
随便一翻,都是一场纸上视觉盛宴。
不仅实用、好读,连过往期刊都被读者评价“拥有超高的收藏价值”。
我们已经连续4年推荐《国家人文历史》,不少朋友跟着哲思君重拾历史的魅力。
有读者已经订阅5年,一期都舍不得扔。
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读,收获了不少知识。
有去年已经订过,今年还在订,并推荐给朋友。
为什么一本讲历史、人文的杂志,会这么备受推崇?
我想,正如一位读者说的,在信息繁多的现在,我们更需要真正优质的内容来洗涤自己。
这样一套求真相、有趣味、有良知的杂志,是值得摆放每个中国家庭的高品质读物。
看多了这样的内容,想问题会更有深度,对事物的见解也会更加锐利。
孩子读,不知不觉提高历史成绩,还能积累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成人读,利用碎片化时间汲取人生智慧,丰富见识、阅历。
《国家人文历史》年末订阅福利现已开启,
2025全年预订,限时特惠只要420元!全年24期,每月2期包邮到家~
现在下单的用户,可独家送出价值235元的3大赠礼,买一年,多送2个月:
赠礼1《国家人文历史》2024.11-12月刊共4本(2024年享受提前到货)
赠礼2《国家人文历史》定制保温随行杯
赠礼3诗人文艺帆布袋(随机图案)
为了在年末回馈大家,和杂志社软磨硬泡了好久,才争取到一批现货和超值赠品。
每天不到一块多,就能收获一整年紧跟时事,专业、丰富、有质量的阅读乐趣,太划算了,喜欢的朋友抓紧下手吧~
全年24期,每月2期包邮到家~
限时特惠420元!
来源:哲思学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