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答案是:三年半。第一年播种育苗,第二年养壮藤蔓,第三年果实量产,再经半年加工陈酿——这是一场与时间的漫长对话,也是一群“跨界农人”用匠心写下的乡村振兴故事。
从一颗葡萄到一瓶葡萄酒,需要多久?
答案是:三年半。第一年播种育苗,第二年养壮藤蔓,第三年果实量产,再经半年加工陈酿——这是一场与时间的漫长对话,也是一群“跨界农人”用匠心写下的乡村振兴故事。
在闵行区浦江镇汇中村,上海荟生汇色农业科技总经理顾惠明与合伙人李靖、顾海军,在2022年选中一片闲置土地,种下8亩圆叶葡萄。他们不仅耐心等待果实成熟,更搭建起一座集科普与科研为一体的“科技小院”,打造出“葡萄采摘+自酿DIY+田园休闲”的文旅闭环。
5∶3∶2
李靖与顾海军是土生土长的浦江镇人,儿时的田野是他们放学后的乐园。长大后,两人都投身建筑工程行业,结识了来自无锡农村的同行顾惠明。
建筑与农业,看似两条平行线,却因“绿色”理念而交汇。打算制造环保设备的李靖,从朋友处得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宋士任正在研究“低碳循环”种植葡萄技术。三人一拍即合:“如果能大面积推广,将是双赢之举。”
他们随即成立上海荟生汇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合作,引入专利技术与种子,在浦江镇光继村开启种植实验。圆叶葡萄原产美国,抗病毒性强,白藜芦醇、鞣花酸等保健成分高出普通品种40倍。“西瓜甜度约13%,这款葡萄甜度是18%,香气浓郁,市场潜力大。”顾惠明介绍。
走近葡萄藤,土壤根部被一层特殊的“黑幕”覆盖——这是来自交大的“根域限制种植技术”:纱网状限根器与无纺布组成的系统,将原土、有机肥与稻壳按5∶3∶2比例配比的肥料“圈”在其中。平行设置的滴灌管道早晚定时浇水,“黑幕”自动调节肥力配比,既精准施肥、集中灌溉,实现低碳节能,又保持土壤疏松,防止葡萄根系过度下扎。
经过精心管护,今年8月,这片葡萄园喜获丰收。三兄弟将三分之一又大又圆的精品葡萄销售出去,其余运往江苏镇江酿酒。依托宋士任团队的酿酒工艺,圆叶葡萄历经称量、清洗、破壁、发酵、去渣、静置、过滤、陈酿等工序,现已装瓶静待熟成,预计明年4月上市。
带着村民种葡萄
在等待葡萄成熟的三年里,三人并未停步。
汇中村五组102号,原本是一座农民上楼保留房,三人将其收拾改造,搭建起一座名为“荟社”的乡村文旅集合地。
今年3月,由市科协、闵行区科协、上海交通大学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上海闵行葡萄与葡萄酒科技小院”在此试运行,并成功入选2025年上海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资助项目。
在上海交通大学专家团队支持下,“荟社”已成为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葡萄酒酿造于一体的科普平台。一楼陈列着专业酿酒设备,参观者可亲手体验从葡萄到酒的全过程;墙面张贴的科普图文增添知识趣味。“三八妇女节时,我们邀请村民来小院品酒。”李靖介绍,院子里也搭建了与光继村葡萄园同样的根域限制种植技术,每当有青少年团队来活动时,都能近距离“种葡萄”。
“荟社”还联合技术支持团队与汇中村推出“纯天然葡萄自流汁”。选用云南产水晶葡萄与茉莉香葡萄,经重力压榨仅取30%初汁,最大限度保留果香与营养,成为沪上及线上热销产品。
如今,“科技小院”已成为交大师生的“田野实验室”。门口五彩斑斓的木桶,既是酿酒容器,也是学生彩绘的创作空间,迸发着农艺与艺术融合的新意。
创业不忘带富乡邻。今年4月,“荟社”联合汇中村村委会开展圆叶葡萄赠苗活动,向16位村民赠送一年期幼苗,并组织专家现场教学。顾惠明表示,这批葡萄苗2026年即可挂果,通过持续技术指导,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同时,“荟社”招募周末“管家”“大厨”“主播”,让村民利用闲暇赚取额外收入。“未来,小院还将培养高校学子、推动论文发表、培育新型农人。”
尽管三人至今仍以“主业养副业”,但他们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当你从拥挤市区回到广阔乡村,顿觉豁然开朗。我们愿让这份活力,如葡萄酒般历久弥香。”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