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星舰”完成“毕业大考”,然而美国登月前景依旧不乐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3:23 1

摘要: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于北京时间今天上午7时23分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11次试飞。约1个小时后,“星舰”飞船顺利在印度洋完成受控溅落。现场解说员在直播中称“任务完美收官”。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屠晨昕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于北京时间今天上午7时23分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11次试飞。约1个小时后,“星舰”飞船顺利在印度洋完成受控溅落。现场解说员在直播中称“任务完美收官”。

SpaceX表示,一级火箭——超重助推器在完成任务后按计划坠入得州发射基地以东的墨西哥湾海域,不返回发射场回收,达成预定测试目标。而本次任务并未计划回收“星舰”飞船,但飞船仍平稳完成全部着陆机动步骤,表现超出预期。

据悉,此次任务对助推器新型着陆燃烧方案、飞船返航轨迹、飞船隔热系统耐受性等关键技术进行验证,飞船外部多种实验性隔热瓦经受了考验。此外,飞船还在轨部署了第二批模拟“星链”卫星。

由S38飞船和第二次使用的B15.2超重助推组成的“星舰11号”点火升空瞬间。图源:视觉中国

据介绍,这次试飞被视作星舰二代的“毕业大考”或者说是“收官之战”,被外界认为是SpaceX向真正商业化运作迈出的关键一步。

不过即便这第11飞获得了成功,由于今年此前“星舰”第7、8、9次试飞遭遇令人沮丧的“三连炸”,直到8月“星舰”飞船才首次成功落地。“星舰”的发展进度已大为延误,今年才飞了5次,距离马斯克去年立下的“‘星舰’2025年25次发射”的Flag相去甚远。更严重的是,这还会拖累美国宇航局(NASA)雄心勃勃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

第11飞标志着“星舰”从实验平台向实用运载工具过渡

据悉,“星舰”第11次飞行的成功,为新版本积累有关隔热、防护、回收和发动机重启的宝贵数据,并标志着从实验平台到实用级重型运载工具的过渡。

SpaceX内部把“星舰”迭代分为多个阶段——第一代以验证起飞、分离和再入为主,第二代则进入更成熟的技术验证阶段,目标是稳定、可控、可重复使用。“星舰”第二代采用推力更强、效率更高的猛禽2发动机,全面改进了燃料分配系统、结构强度和隔热瓦材料,希望能彻底摆脱早期那种“以爆炸换数据”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11飞所使用的一级火箭——B15.2超重助推,就是第二次发射了,而且其33台发动机中有24台都是重复使用。

此前的10次试飞中,“星舰”要么在升空阶段爆炸,要么在重返大气层时因高温解体。哪怕是今年6月的第10次试飞中,飞船虽成功重返地球并在海面软着陆,但仍然部分受损。正因为此前从未有过一次真正完成“往返全程”,此次成功,“星舰”首次实现从升空到重返地球的完整旅程——不爆炸、不解体,真正“活着回来”。

根据SpaceX官方发布的任务简报,第11次试飞验证了多个核心环节——

一是“星舰”在重返大气层时将接受极限高温考验,部分隔热瓦被刻意削弱,以获取材料耐热性的数据。二是助推器将不再尝试由塔臂抓取,而是采用更保守的“海上落水”方案,在墨西哥湾实施受控降落以测试发动机关机和再点火系统。此外,飞船会多次重启发动机,并释放若干“星链模拟器”卫星,用以检验载荷释放系统的可靠性。总之,这次的试飞目标就是:让整枚飞船在进入、重返、着陆的全过程中,保持完整结构并实现回收。

马斯克现身“星舰”第11次试飞直播。图源:SpaceX官方直播截图

美国知名专业科技媒体Ars Technica形容说,“星舰”试飞就是一场“把飞船逼到极限的系统级考试”,其成功与否将决定SpaceX的下一代设计是“星舰3”,还是“星舰2+”改良版。

从宏观角度看,这次试飞的意义已超越技术层面。“星舰”的每一次试飞,都是其保持技术领先和融资能力的重要展示,同时,它也已经不仅是SpaceX的项目,而是正成为衡量全球商业航天潜力的标尺。

进度并不乐观,美国登月计划恐被推迟

近日,NASA航空航天安全咨询小组表示,“星舰”未来半年的表现将直接影响载人登月舱的进度,如果试飞不乐观,那么基于“星舰”飞船研制的载人登月舱可能无法按计划于2027年投入使用,交付或推迟数年。

“星舰”载人登月舱在月面释放月球车效果图。图源:中国航天报

自2022年11月“阿尔忒弥斯1”无人绕月任务开展以来,美国人“重返月球”的脚步似乎没迈出去多少。NASA一再推迟航天员登月日期,即使最近表示“阿尔忒弥斯2”载人绕月任务可能在2026年2月初提前发射,但“阿尔忒弥斯3”载人登月任务仍面临继续拖延的风险。

2021年,以“载人登火”为宣传愿景的“星舰”受到NASA青睐,载人登月舱被确定以“星舰”飞船为技术基础。一方面,“星舰”飞船理论上具备载人登月舱设计要求的全部基本功能,有利于共享研制成果,控制风险。另一方面,鉴于SpaceX是商业航天标杆企业,NASA认为,参考近地轨道商业载人服务合同,采购若干次发射服务即可,综合成本有望大幅降低。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天作之合”造成了如今NASA“骑虎难下”的局面。

“星舰”载人登月舱在轨“加油”效果图。图源:中国航天报

首先,“星舰”为了追求载人登火目标,运力指标和设计难度远远超过登月需求。有消息称,载人登月舱有潜力容纳20名航天员。“猎户座”载人飞船与“星舰”并不是很配套,这不仅造成运力“浪费”,还会增大研制风险,迫使任务拖延。

其次,“星舰”整体设计方案颠覆传统,需要验证大量基础性设计思路和方案,起码发展迭代到第三代才有望参与载人登月任务。今天的第11飞才是二代“星舰”的最后一次试飞,而第三代首飞最快也只能是2026年上半年,距离“阿尔忒弥斯3”任务计划发射时间仅剩一年,容错率几乎为零。采用大量开创性设计的“星舰”尚未开展在轨推进剂加注测试,如此紧迫的进度要求构成了极大挑战。一旦测试证明“星舰”设计方案需调整,势必会再次大幅推迟载人登月,难怪NASA逐渐对项目焦虑。

再次,“星舰”研制和配套设施建设花费巨大,SpaceX必须早日将“星舰”投入高频次商业发射以大幅降低成本。利润有限的载人登月任务,对于SpaceX并非最优先的商业选择。

美国航天之所以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阿波罗奇迹”,抢回一度落后于苏联的进度,最终赢得“载人登月竞赛”,离不开当时美国冠绝全球的科技和工业实力。如今,“阿尔忒弥斯”计划一再推迟、后继乏力,难以掩盖美国近年来科技投入不足、工业“空心化”的虚弱衰退。

同时,SpaceX所代表的航天商业模式的风险也在扩大。投资人期望在高投入后看到长期回报,但失败过多或节奏放缓都可能动摇信心。频繁的试飞还让SpaceX面临更多监管与社会压力。得州沿海社区和环保团体持续关注火箭噪音、碎片落区与生态影响。有外媒指出,天文观测者、环保人士、公众呼声,都在要求加大对商业航天和发射频率的监管。

马斯克与NASA携手展开的这场从地球到月球的“世纪豪赌”,依旧前途未卜。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