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其实挺简单。据**豆瓣短评区多位观众反馈** 这档聚焦素人情感观察的真人秀在5月下旬开播,杨海润作为普通参与者亮相。第一期聊到“理想型女明星”,他脱口而出“黄圣依是我从小的偶像”;第二期谈婚姻观 他又说“黄圣依和杨子的相处挺真实”;到了第三期讨论事业与家庭
最近,一档新上线的综艺里,一个叫杨海润的素人嘉宾 **连续三期节目都提到了黄圣依**,搞得网友一头雾水 甚至直接炸锅:“这是认真的吗?”
事情其实挺简单。据**豆瓣短评区多位观众反馈** 这档聚焦素人情感观察的真人秀在5月下旬开播,杨海润作为普通参与者亮相。第一期聊到“理想型女明星”,他脱口而出“黄圣依是我从小的偶像”;第二期谈婚姻观 他又说“黄圣依和杨子的相处挺真实”;到了第三期讨论事业与家庭平衡,他再次搬出黄圣依:“她现在做直播带货也很拼,我很佩服。”三次cue 次次毫无铺垫 像是背了关键词提纲。有网友调侃:“是不是节目组给他发了‘黄圣依话术包’?”
更耐人寻味的是 节目播出后,杨海润的社交账号粉丝暴涨十多万,简介里还悄悄加上了“**黄圣依同款审美推荐官**”这样的字眼。而黄圣依本人至今未回应,但据**某娱乐公众号“吃瓜前线”透露**,她近期确实在接触新综艺项目,不排除与该节目存在潜在合作。一位不愿具名的综艺编导私下说:“现在做节目,必须埋热搜点,黄圣依虽然不如当年火,但和杨子的婚姻一直是网友的谈资,拿来用很安全。”
其实,杨海润未必是故意蹭热度。有位80后观众在微博留言说:“我小时候也觉得黄圣依是仙女 穿白裙站在雪地里那个画面,至今忘不掉。”对那一代人来说,黄圣依不只是明星 更是一种青春记忆。可问题在于,现在的年轻人压根不理解这种情怀。一位00后大学生在B站评论区直言:“黄圣依是谁?为什么要提三次?能不能说点我们认识的人?”这种代际之间的认知断层,让原本可能只是真情流露的表达,变成了“强行怀旧”的尴尬现场。
更深层看,这事儿暴露了当下综艺生态的一个怪圈:**素人想被看见,只能借明星的光**。在传统节目里 明星是主角 素人只是背景板;可现在素人综艺火了,大家又希望他们“有故事”“有态度”。但普通人哪有那么多戏剧性?于是 有人就本能地抓住熟悉的符号——比如黄圣依——来给自己找存在感。这未必是心机,更像是一种表达上的“路径依赖”。就像老家县城的小卖部老板,聊起明星也总说“刘德华当年多帅” 不是他多了解刘德华 而是那个名字代表了一种“体面”和“向往”。
社交媒体上的声音也五花八门。黄圣依的老粉在超话里力挺:“她值得被记住!从不炒作,靠作品说话。”但也有新粉无奈:“别再拿她当梗了 她现在做直播很努力。”心理学专家李明(化名)在接受采访时分析 这种反复提及可能是一种“投射性认同”——人在压力环境下 会不自觉把理想自我投射到偶像身上。这话听着学术,但换个说法就明白了:**他不是真有多了解黄圣依,只是借她说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普通网友的反应则更直接。抖音热评第一写道:“建议杨海润下次直接说‘我梦见黄圣依给我递话筒’,节目组好直接剪成《黄圣依的奇妙夜》。”知乎上有高赞回答冷静指出:“我们愤怒的不是他喜欢黄圣依,而是整个系统在教普通人如何‘正确地’表达喜欢——必须绑定流量、必须制造话题、必须可变现。”这话扎心 却真实。就连微博大V@娱乐冷思考也发文呼吁:“与其骂杨海润,不如想想 为什么一个素人连喜欢谁都要被审判?”
说到底,大家炸锅的 不是杨海润说了什么,而是**为什么一句“我喜欢黄圣依”,要被剪成三段、配上BGM、送上热搜**?在一个连私人情感都要表演的时代 真实反而成了最稀缺的东西。或许杨海润只是单纯觉得黄圣依好看,仅此而已。可一旦进入镜头 这份单纯就被算法、剪辑和流量逻辑重新编码,变成了可供消费的“话题素材”。
如今回看这场风波 与其说是某个人的失误 不如说是整个娱乐工业对“真实”的系统性消解。当表达爱意都需要剧本,当素人发言都要埋热搜点,我们或许该问一句:**在这个舞台上 还有谁敢说一句不带关键词的真心话**?
来源:嗨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