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盈利排行榜,日本亏210亿,北京奥运排第3,第1名令人意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07:11 1

摘要:一场体育盛会,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却亏到怀疑人生。日本东京奥运会血亏210亿元,成了史上最贵的”烧钱大会”;北京奥运会虽然排到第3名,但那份从容和格局让人印象深刻。可你绝对猜不到,这份”奥运盈利排行榜”的第1名竟然是它——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答案,背后还藏着

一场体育盛会,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却亏到怀疑人生。日本东京奥运会血亏210亿元,成了史上最贵的”烧钱大会”;北京奥运会虽然排到第3名,但那份从容和格局让人印象深刻。可你绝对猜不到,这份”奥运盈利排行榜”的第1名竟然是它——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答案,背后还藏着怎样的商业密码?

现在的奥运会真成了烧钱无底洞

东京奥运会把日本人给坑惨了。原本预算74亿美元,结果花了154亿美元,这钱烧得连日本人自己都心疼。

更要命的是疫情来了,空场比赛一个观众都没有。门票收入直接归零,赞助商也开始算计这钱花得值不值。

想想看,你准备了七年的大聚会,结果到了当天客人一个都来不了,但你还得硬着头皮把聚会办完。这种感觉,估计日本人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憋屈。

日本原本指望游客能在吃喝玩乐上花近20亿美元,结果全泡汤了。这届奥运会最后亏了210亿人民币,日本老百姓现在提起这事就来气。

其实东京也不算最惨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亏了10多亿美元,当地老百姓为了这笔债务还了30年。

想想吧,为了15天的比赛,一个城市的人要背20多年的债。加拿大人更郁闷的是,那届奥运会他们连一块金牌都没拿到,钱白花了不说,面子也丢了。

雅典奥运会也是个典型例子。希腊人花了80亿美元办奥运,结果债务到现在都没还清。那些花大价钱建的场馆,现在基本都荒废了,成了城市的累赘。

里约奥运会亏了21亿美元,伦敦奥运会亏了30亿英镑。这些数字背后,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现在各国政府一听到奥运会就头疼,不是不想办,是真的办不起。场馆建设、安保费用、基础设施改造,每一项都是天价。

关键是很多投入都是一次性的。比赛一结束,那些专门建的场馆就面临闲置问题,维护费用还得继续掏。

美国人改变了游戏规则

1984年的时候,全世界都被奥运会给吓坏了。前几届都亏得一塌糊涂,结果申办洛杉矶奥运会的时候,全球就一个城市报名。

洛杉矶市民也不干,坚决反对政府拿公家的钱办奥运。市政府也很明确:我们不出钱。

这下可把奥组委给难住了。没钱怎么办奥运会?

这时候一个叫彼得尤伯罗斯的商人站出来了。这人在好莱坞开个小旅游公司,家产也就100多万美元,但脑子活。

他接手后做了三件事,彻底改变了奥运会的玩法。

第一件事是把电视转播权搞成竞价模式。以前电视台想播就播,现在得先交钱抢独家权。这一招就让奥组委的收入翻了好几倍。

第二件事更绝,限制赞助商数量,每个行业只要一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开始拼命竞价,麦当劳和肯德基也开始较劲,各行业的老大们为了拿到独家冠名权,都出了天价。

第三件事是门票分级卖。以前奥运门票基本不要钱,尤伯罗斯根据座位好坏、比赛热度定价,最贵的座位卖到2.5万美元。

这三招下来,洛杉矶奥运会赚了2.25亿美元,成了奥运史上第一个盈利的。

尤伯罗斯的成功在于他看透了一个道理:奥运会的价值不在于政府花了多少钱,而在于能吸引多少人关注。全球几十亿观众的注意力就是最值钱的东西,谁能把这种关注度变成钱,谁就赢了。

这套模式一直用到现在。门票、广告、转播权成了奥运会的标准赚钱方式。

北京人下了盘大棋

北京奥运会花了188.59亿人民币,这钱确实不少。但北京人的思路跟别人不一样,每一分钱都考虑到了以后怎么用。

场馆、地铁、公路、绿化,这些投资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用几十年的。鸟巢、水立方到现在还在赚钱,演唱会、体育比赛排得满满当当。

最绝的是水立方,奥运会后一半改成了水上乐园,2022年冬奥会又变成了冰立方。一个场馆能当三个用,这种思路在国际上都算创新。

北京奥运会直接拉动GDP超过6000亿元,增加了180多万个就业岗位。这可不是虚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那场开幕式。3.38万发烟花、近2万演员,全球超过10亿人看了直播。NBC直接称它为”史上最震撼开幕式”。

这种影响力是用钱都买不来的。有多少外国人通过那届奥运会重新认识了中国?有多少跨国公司开始认真考虑中国市场?

北京奥运会还有个特点就是环保。以前北京的沙尘暴让人头疼,奥运会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老百姓生活舒服多了。

北京模式的成功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钱花得有价值。每笔投入都考虑了可持续性,每个项目都着眼长远发展。

这种战略思维,是那些只想短期盈利的城市学不来的。

悉尼凭什么拿第一

说到奥运盈利排行榜第一名,悉尼确实让人意外。不是因为它做得不好,而是很多人没想到这个相对低调的城市能创造这么好的成绩。

悉尼奥运会净赚了7.65亿澳元,约合35亿人民币,是现代奥运史上经济收益最高的。萨马兰奇都说这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

悉尼人最聪明的地方是省钱。他们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很多比赛场馆都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的,这一招就省了一大笔钱。

最精彩的是奥运村的选址。悉尼用了霍姆布什湾一块760公顷的废弃地,原来没人要的地方,奥运会一办瞬间变成了黄金地段。

比赛结束后,奥运村顺理成章变成了住宅区和商业区,土地价值实现了最大化。这种变废为宝的思路,比征用良田建奥运村高明太多。

悉尼还特别会赚钱。电视转播、赞助商合作、门票销售,每个环节都做得很细。特别是旅游收入,悉尼奥运会吸引的外国游客给新南威尔士州带来了43亿美元收入。

澳大利亚本来旅游资源就丰富,奥运会给了全世界重新认识澳洲的机会。悉尼歌剧院、大堡礁、袋鼠、考拉,这些本来就有魅力的元素被奥运会放大了无数倍。

悉尼奥运会证明了一个道理:办好奥运会不一定要成为全球第一大国,也不一定要有最豪华的设施。关键是要有清晰的定位、合理的规划和精细的执行。

奥运会结束后,那些场馆没有成为负担,而是继续为城市发展服务。奥运村成了抢手的住宅区,比赛场馆成了各种活动的热门场所。

悉尼模式的成功有偶然性,但更多是必然性。澳大利亚人用务实精神和商业头脑,把体育盛会变成了完美的城市营销。他们没想通过奥运证明什么,就是单纯想把事情做好、做赚钱。

这种朴素的商业思维反而收到了最好效果。悉尼奥运会不仅经济上大获成功,口碑也赢得满堂彩。

从东京的巨额亏损到悉尼的意外登顶,每一届奥运会都在用不同方式诠释着成功的定义。有人靠精打细算赚得第一桶金,有人用长远眼光下了一盘大棋。你觉得办奥运会最重要的是赚钱,还是展示国家形象?在你心中,哪种奥运模式更值得学习?

来源:游戏战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