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直播电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头部机构与新兴团队的流量博弈往往能折射出行业深层逻辑。2025 年 10 月,曾占据农产品直播赛道重要地位的东方甄选,与由董宇辉团队衍生出的新账号 “与辉同行” 之间,呈现出显著的人气与业绩分化。这一现象不仅关乎两家直播机构的
在直播电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头部机构与新兴团队的流量博弈往往能折射出行业深层逻辑。2025 年 10 月,曾占据农产品直播赛道重要地位的东方甄选,与由董宇辉团队衍生出的新账号 “与辉同行” 之间,呈现出显著的人气与业绩分化。这一现象不仅关乎两家直播机构的发展走向,更引发外界对直播电商 “人、货、场” 核心要素的重新审视 —— 当成熟上市公司团队遭遇新兴草根团队,流量倾斜背后,是用户需求变化与管理决策失误共同作用的结果。
直播间的流量鸿沟:同品类直播的人气反差
10 月中旬的一个普通直播日,下午两点到四点的黄金时段,直播电商平台上的两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与辉同行直播间内,主播盼盼正站在摆放着电煮锅、空气炸锅等小家电的展架前,手持产品耐心讲解功能细节,屏幕右上角的在线人数稳定在 4 万人左右,评论区每秒都有数十条留言刷新,“想要粉色款”“有没有优惠链接” 的互动不断滚动,助理每隔几分钟就要提醒 “库存紧张,需要的观众尽快下单”。
同一时段,东方甄选的直播间里,主播中灿同样在推广小家电产品。镜头里,他身后的背景板印着东方甄选的品牌 LOGO,展台上的产品陈列比与辉同行更为规整,甚至配备了专门的产品演示区域。但屏幕上的在线人数始终徘徊在 3000 人以下,不足与辉同行的十分之一。评论区的互动频率明显较低,偶尔出现的留言多集中在 “产品价格比其他平台高”“讲解能不能更细致些”,下单提示音也远不如与辉同行频繁。
这种人气差距并非偶然。连续一周的监测数据显示,与辉同行主账号在每日直播时段,在线人数基本维持在 3.5 万至 4.5 万之间,即使在非黄金时段,也能保持 1.5 万人以上的在线量;而东方甄选主账号的在线人数多数时候在 2000 至 3000 人波动,部分时段甚至跌破 2000 人。更值得关注的是,两者的用户留存率也存在差距 —— 与辉同行的观众平均停留时长约 25 分钟,东方甄选则仅有 12 分钟,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
从直播场景细节来看,与辉同行的直播间布置更显生活化:背景是简约的木质书架,上面摆放着几本书和绿植,主播穿着休闲的棉质上衣,讲解时更像是 “朋友分享”,会结合自己使用小家电的经历举例,比如 “这个电煮锅我自己也在用,煮泡面特别方便,还能定时”;东方甄选的直播间则延续了此前的 “知识带货” 风格,主播中灿会在讲解产品时穿插相关知识点,但节奏把控略显生硬,有时还没讲完产品功能,就跳转至知识点介绍,导致部分观众在评论区反馈 “抓不住重点”。
团队规模与发展基础:悬殊配置下的业绩反转
若从团队规模与发展起点来看,东方甄选与与辉同行的实力对比本应呈现另一番景象。东方甄选自成立以来,依托新东方的资源支持,迅速成长为直播电商领域的头部机构,截至董宇辉离开时,已发展成为拥有 2000 多名员工的上市公司团队。团队内部划分细致,设有选品部、运营部、主播部、技术部等多个部门,仅选品团队就有 300 余人,负责从全国筛选优质产品;技术团队则保障直播设备、后台系统的稳定运行,甚至能根据用户数据实时调整推荐策略。
与辉同行的起步则显得 “简陋” 许多。在董宇辉离开东方甄选后,这支团队以零粉丝基础正式开播,初期核心成员仅 70 多人,涵盖主播、选品、运营等基础岗位。团队成员多是跟随董宇辉多年的老同事,彼此配合默契,但在资源储备与部门配置上远不及东方甄选 —— 选品团队仅有 20 余人,只能优先聚焦核心品类;直播设备也相对简单,初期甚至需要主播自己动手调整镜头角度与灯光。后续随着发展需求,团队人数逐步增加至 300 余人,但即便如此,也只是东方甄选团队规模的七分之一左右。
然而,团队规模的悬殊并未转化为业绩优势,反而出现了 “小团队碾压大公司” 的局面。与辉同行旗下的小号直播间 “兰知春序”,每日开播时间固定在下午四点,且董宇辉从未在该账号出镜,主打品类以家居用品与文创产品为主。即便如此,该小号的日销售额仍能稳定在 500 万元以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东方甄选旗下 3 个普通直播间的日销售额总和。
具体到销售数据细节,兰知春序直播间在 10 月 10 日的直播中,一款定价 199 元的复古台灯上架后,5 分钟内销量突破 3000 件,销售额达 59.7 万元;而东方甄选同日开播的一个直播间,推广同类型台灯,定价 219 元,直播 2 小时仅售出 800 件,销售额不足 17.5 万元。在用户复购率上,兰知春序的复购用户占比达 45%,多数用户会在购买后留下 “品质不错”“主播推荐真实” 的评价;东方甄选的复购用户占比约 20%,评论中不乏 “售后响应慢”“产品与描述不符” 的反馈。
这种业绩反差背后,是用户对 “信任感” 的选择差异。与辉同行的观众中,有 60% 是跟随董宇辉从东方甄选转移而来的老用户,他们认可董宇辉团队的选品标准与价值观,认为 “跟着他们买不会踩坑”;而东方甄选在经历人事变动后,部分用户对其选品与服务产生信任动摇,有用户在社交平台留言 “现在的东方甄选,感觉少了以前的真诚,更像纯粹的卖货机器”。
人事变动的连锁反应:董宇辉去留与管理决策失误
这场流量与业绩的分化,根源在于 2024 年底东方甄选围绕董宇辉去留引发的人事风波。董宇辉作为东方甄选的核心主播,凭借 “知识 + 情怀” 的带货风格,不仅为平台积累了大量忠实用户,更塑造了东方甄选 “农产品推广者” 的品牌形象。在他的带动下,东方甄选的农产品品类销售额一度占据总销售额的 60% 以上,多个单品实现 “上架即售罄” 的成绩。
然而,东方甄选管理层在董宇辉的定位与待遇问题上,做出了一系列被外界视为 “教科书级失误” 的决策。据内部人士透露,在董宇辉提出希望参与平台核心运营决策,并获得相应股权激励时,管理层以 “主播应专注直播业务” 为由拒绝,甚至在后续的内部会议中,暗示董宇辉 “个人影响力过大,影响团队平衡”。这种态度让董宇辉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其选择离开。
董宇辉的离开引发了剧烈的用户流失。在他宣布离职后的一周内,东方甄选的粉丝量减少了 200 万,直播间在线人数从日均 5 万人暴跌至 1.5 万人,部分老用户甚至在评论区发起 “抵制东方甄选” 的话题。与此相反,董宇辉宣布成立 “与辉同行” 后,仅 3 天时间,该账号的粉丝量就突破 100 万,开播首日在线人数直接冲至 3 万人,创下直播电商新账号的开播纪录。
东方甄选创始人俞敏洪在后续的公开采访中,曾多次隐晦表达对这一事件的遗憾,称 “在人才管理上,我们确实存在疏漏”。但这种表态并未挽回用户信任,反而让外界更加清晰地看到东方甄选管理层在人才战略上的短视 —— 他们未能意识到,在直播电商行业,核心主播不仅是 “卖货工具”,更是连接平台与用户的情感纽带。董宇辉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带来销售额,更在于他为平台构建的 “信任护城河”,而管理层在处理其去留问题时,显然低估了这种 “情感价值” 的重要性。
对比与辉同行对核心人才的重视,东方甄选的失误更显突出。与辉同行成立后,董宇辉不仅是主播,更直接参与团队的选品与运营决策,团队内部形成 “以用户需求为核心” 的决策机制 —— 选品前会通过粉丝群收集需求,直播后会第一时间整理用户反馈并调整策略。这种模式让用户感受到 “被重视”,进一步强化了信任粘性;而东方甄选在失去董宇辉后,未能及时培养出具有同等影响力的核心主播,主播团队风格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行业竞争的新启示:流量之外的核心竞争力
东方甄选与与辉同行的分化,为直播电商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启示。在流量日益稀缺的当下,单纯依靠团队规模与资源投入,已难以维持长期竞争力,用户对 “真诚”“信任”“价值观认同” 的需求,正在成为影响行业格局的关键因素。
与辉同行的成功,并非依赖大规模的营销推广,而是抓住了用户对 “情感连接” 的需求。团队在直播中始终保持 “接地气” 的风格,主播会主动分享工作中的小失误,比如 “刚才讲解时记错了产品参数,抱歉让大家久等了”,这种坦诚反而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选品时,团队会优先选择小众但品质过硬的产品,比如来自偏远山区的手工艺品,主播会详细介绍产品背后的故事,让用户感受到 “消费不仅是买东西,更是支持一份事业”。
东方甄选的困境则反映出成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惯性问题。作为上市公司,东方甄选更注重短期业绩与股东回报,在选品上逐渐向高利润品类倾斜,部分农产品的价格较之前有所上涨,且品质把控出现松懈。有用户对比发现,东方甄选某款售价 89 元的杂粮礼盒,内含产品重量比之前减少了 100 克,且部分杂粮存在受潮现象。这种 “重利润、轻品质” 的倾向,逐渐消耗了用户此前积累的信任。
从行业整体来看,直播电商已从 “流量争夺” 进入 “信任竞争” 的新阶段。早期行业依靠低价与明星效应吸引用户,但随着消费者理性程度提高,他们更愿意为 “可靠的品质”“真诚的推荐”“完善的服务” 买单。与辉同行的小号直播间能在无核心主播出镜的情况下实现高销售额,正是因为用户信任其背后的团队价值观;而东方甄选的下滑,则警示企业若忽视用户信任,即便拥有庞大的团队与资源,也可能在竞争中失去优势。
10 月 12 日傍晚,与辉同行的直播间里,主播盼盼正在为一款新上架的养生壶做演示,镜头扫过背景板上 “与辉同行,共赴美好” 的标语,评论区里有用户留言 “跟着你们买,放心”;同一时间,东方甄选的直播间内,主播中灿正在介绍一款进口坚果,屏幕上的在线人数停留在 2800 人,助理在评论区反复回复 “关于售后问题,我们会尽快处理”。两个直播间的画面,如同两条平行线,各自延续着不同的发展轨迹,而直播电商行业的竞争故事,仍在继续。
来源:众看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