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三月的长安,连降了三日春雨,尚书省贡院外的青石板路沾着湿泥,却挡不住士子们的热情。当主考官、鸾台侍郎韦承庆展开朱红榜单,在“一甲第一名”的位置念出“张柬之”三字时,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这位来自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的士子,已年近
长安元年春闱定:再造李唐的状元宰相张柬之
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三月的长安,连降了三日春雨,尚书省贡院外的青石板路沾着湿泥,却挡不住士子们的热情。当主考官、鸾台侍郎韦承庆展开朱红榜单,在“一甲第一名”的位置念出“张柬之”三字时,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这位来自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的士子,已年近六旬,鬓角染霜,既无世家背景,也无诗文盛名,竟从三百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了武则天改元“长安”后的首位状元。
彼时无人知晓,这位迟暮状元,将在十年后以一把利剑划破武周的阴霾,发动“神龙政变”,迎唐中宗复位,亲手终结武则天的统治,让李唐社稷重归正统。他的一生,是“大器晚成”的典范,更是“舍身赴义”的缩影——从襄阳的寒门书生,到长安的状元郎,再到再造李唐的宰相,他用半生蛰伏与一朝雷霆,诠释了何为“士大夫的担当”。
一、襄阳寒儒:半生蛰伏的“治乱之思”
张柬之的故乡,在襄州襄阳城南的一条小巷里。襄阳地处汉江之畔,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融之所——这里既有楚地的侠义风骨,又有中原的儒学底蕴。张柬之的祖父曾在南朝陈做过县令,入隋后隐居不仕,只在家中教授子孙读《诗》《书》;父亲张玄起是个普通儒医,靠给人看病和教书度日,却常对张柬之说:“读书不是为了科举,是为了知‘治乱’——知道天下为何治,为何乱,将来若有机会,才能为百姓谋太平。”
张柬之幼时便显露出过人的沉稳。别的孩子在巷口追逐嬉戏时,他总躲在祖父的书房里,捧着《汉书》《后汉书》读得入迷,尤其对“霍光废昌邑王”“周勃安刘氏”的典故反复揣摩。十岁那年,他问祖父:“霍光、周勃为何能定天下?”祖父抚着他的头说:“因为他们知‘大势’,更有‘勇气’——知大势者不迷茫,有勇气者敢担当。”这句话,成了张柬之一生的座右铭。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张柬之二十岁,第一次参加襄州的解试。解试题目是“论汉江漕运”,大多数士子都围绕“疏通河道、增加运力”展开,唯有张柬之在文中写道:“漕运之要,不在‘运’而在‘安’——若百姓不安,漕运再多粮食,也填不满贪官的私囊;若天下不安,漕运再畅,也护不住江山的根基。”主考官看后,叹道:“此子有‘宰相之思’,可惜年纪太轻,恐难被重用。”果然,张柬之虽通过解试,却在随后的省试中落榜——彼时唐朝科举重“年少英才”,像他这样直言“治乱”的寒门书生,难入主考官法眼。
落榜后的张柬之,没有消沉。他回到襄阳,在城南办了一所私塾,一边教百姓子弟读书,一边继续研究历代治乱得失。他教学生时,不教死记硬背,而是带他们去汉江岸边,看漕运船往来,听船夫讲民间疾苦,然后问学生:“你们看,这船上的粮食,该如何才能真正到百姓手里?”有学生说“严惩贪官”,有学生说“减轻赋税”,张柬之总是点头:“你们说得都对,但最重要的是‘选贤官’——有了好官,才能行好政。”
这一教,就是三十年。期间,张柬之曾四次参加科举,都因“言论过直”或“出身寒微”落榜。有人劝他:“柬之,你都五十了,还考什么?不如安心教书,安度晚年。”张柬之却摇头:“我考科举,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有机会把‘治乱之思’告诉朝堂。若能让朝廷多一个好官,百姓就能少一分苦。”
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武则天派使者巡查江南,张柬之抓住机会,写了一篇《上江南巡查使疏》,提出“罢酷吏、宽赋税、重农桑”三条建议。使者看后,觉得他是个奇才,便把他推荐给武则天。武则天召见他时,问他:“如今酷吏当道,百姓怨声载道,你说该如何罢黜?”张柬之直言:“酷吏如毒瘤,若想拔除,需陛下亲自下令,废除‘告密制度’,还朝堂以清明。”武则天虽未采纳他的建议,却欣赏他的胆识,任命他为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县丞——这是张柬之人生中第一个正式官职,此时他已五十八岁。
在青城任上,张柬之做了两件实事:一是废除了当地的“告密箱”,禁止诬告陷害;二是组织百姓修缮都江堰,确保农田灌溉。离任时,青城百姓拦在路边,哭着问他:“张公,您还会回来吗?”张柬之拱手道:“只要能为百姓做事,我在哪里都一样。”
二、长安春闱:六旬状元的“雷霆之笔”
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为彰显“长治久安”的愿景,改元“长安”,并下令扩大科举规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此时的张柬之已任荆州长史,因政绩突出,被荆州刺史推荐参加当年的省试。
正月底,张柬之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从荆州到长安,全程一千五百余里,他骑着一头老驴,走了一个多月。沿途的景象,让他忧心忡忡:酷吏的阴影仍未散去,路边不时能看到被流放的官员家属;关中地区因连年旱灾,农田龟裂,百姓背着行囊,四处逃荒。他在日记中写道:“武周虽盛,却如大厦将倾——酷吏为柱,百姓为基,基不稳,柱必倒。”
抵达长安后,张柬之住在城南的一家小客栈里。客栈里住的多是年轻士子,看到他满头白发,都忍不住议论:“这老丈也是来考科举的?怕是陪跑吧。”张柬之听到后,不恼也不辩,只是每天清晨去尚书省贡院附近的茶馆,听士子们谈论时政,傍晚则在灯下整理自己的“治乱之策”。
二月中旬,省试如期举行。这次省试分三场,第一场考经义,第二场考策问,第三场考表疏——主考官韦承庆是个难得的正直官员,最看重考生的“务实之见”,而非辞藻华丽。
第一场经义:以史为鉴的“危言”
题目是“《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释义”。大多数士子都围绕“君主修身”展开,引经据典歌颂武则天的“圣德”。张柬之却在文中写道:“‘其身正’非独君主,更在百官。今酷吏横行,百官皆惧告密,虽有明君,亦难行仁政。昔汉武帝用张汤,虽强汉却民怨沸腾;今陛下用来俊臣,虽武周却百姓流离——此皆‘其身不正’之祸也。”
阅卷官看到这篇经义时,吓得冷汗直流,劝韦承庆:“此子敢非议陛下,当黜落!”韦承庆却摇头:“他说的是实话。科举取士,本就是为了听真话,若因直言而黜落,何谈‘选贤’?”
第二场策问:直击时弊的“良方”
题目是“如何安天下、抚百姓”。这是张柬之半生研究的核心,他提笔写下三条对策,条条直击时弊:
1. 罢酷吏,复法治:立即处死来俊臣、周兴等酷吏,废除“告密制度”,恢复《唐律》的权威,让官员百姓不再人人自危;
2. 轻赋税,重农桑:关中旱灾严重,应免除三年赋税,开放官仓救济灾民;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种植,确保粮食充足;
3. 归权于李,稳社稷:武则天年事已高,武氏子弟多无德无才,应早日立李显(唐中宗)或李旦(唐睿宗)为太子,让李唐宗室回归正统,避免将来皇位之争引发战乱。
这三条对策,尤其是第三条,在当时堪称“雷霆之语”——彼时武则天虽已立李显为太子,却仍重用武三思、武承嗣等武氏子弟,朝堂上“武代李兴”的流言仍未平息。韦承庆看到策问时,不禁拍案:“此子有‘回天之力’!若能重用,必能安天下。”
第三场表疏:情真意切的“劝诫”
要求考生写一篇《劝农表》,劝武则天重视农业。张柬之没有写空洞的套话,而是结合自己在青城、荆州的经历,详细描述了百姓的农耕之苦:“春耕时,百姓赤足在田里插秧,腿被蚂蟥叮咬;秋收时,官吏催租,百姓不得不卖儿鬻女。臣恳请陛下,亲至田间,看百姓之苦,听百姓之声——农为天下本,本固则天下安。”
放榜前,韦承庆召集考官商议名次。有考官说:“张柬之年纪太大,又敢直言,若定为状元,恐触怒陛下。”韦承庆却坚持:“状元当以‘才德’论,不以‘年纪’论;当以‘实学’论,不以‘迎合’论。张柬之的才德、实学,皆为第一,状元非他莫属!”
三月初,放榜之日。当韦承庆念出“一甲第一名:张柬之”时,张柬之站在人群中,平静得像一潭深水。他没有像其他士子那样欢呼,只是对着南方(襄阳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他知道,这状元的名分,不是给他一个人的,是给那些被酷吏迫害的官员,是给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更是给即将重归正统的李唐社稷。
几天后,武则天在大明宫召见新科进士。她看着站在最前面的张柬之,笑着问:“你已年近六旬,中了状元,想做什么官?”张柬之拱手道:“臣不求高官,只求陛下能采纳臣的‘三策’——罢酷吏、轻赋税、归权于李。若能如此,臣愿辞官回乡,继续教书。”
武则天听后,沉默了片刻,说:“你倒是耿直。朕任命你为著作郎,入史馆整理史料——你不是喜欢研究治乱吗?就把武周的得失,写进史书里。”
张柬之知道,武则天虽未采纳他的建议,却给了他一个接近中枢的机会。他躬身谢恩:“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三、宦海潜行:十年磨剑的“定策之谋”
入史馆后,张柬之并未急着“进言”,而是沉下心整理史料。他通读了武周建立以来的所有诏书、奏疏,尤其关注酷吏的办案记录和百姓的请愿书。每当看到因诬告而家破人亡的案例,他都会在旁边批注:“酷吏不除,天下难安”;每当看到百姓因赋税过重而逃亡的记录,他都会写下:“民为水,君为舟,水涸则舟覆”。
史馆的同事都笑他“太较真”,说:“张公,你都六十了,还管这些做什么?不如安心养老。”张柬之却回答:“我活一天,就要为天下百姓多做一天打算。”
在史馆的五年里,张柬之悄悄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员,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人:
- 桓彦范:时任御史中丞,因弹劾武三思被贬,性格刚直,始终忠于李唐;
- 敬晖:时任中台右丞,曾因反对酷吏来俊臣被流放,对武周弊政深恶痛绝;
- 李多祚:时任左羽林大将军,禁军将领,曾是唐太宗的宿卫,对李唐有深厚感情。
几人常常在张柬之的家中密谈,张柬之对他们说:“武则天年事已高,张易之、张昌宗(武则天宠臣)专权,武三思图谋皇位,若不早做打算,李唐社稷恐遭不测。我们需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迎太子复位。”桓彦范忧心忡忡:“禁军掌握在张易之手里,我们如何动手?”张柬之看向李多祚:“李将军,禁军将士多是太宗、高宗旧部,他们心里装的是李唐,不是武周。只要将军振臂一呼,将士们必能响应。”李多祚握紧拳头:“张公放心,若有机会,我必以死效忠李唐!”
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病重,移居长生殿,朝政全由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二人担心武则天去世后自己被杀,竟暗中策划谋反,想拥立武氏子弟为帝。张柬之得知后,知道时机已到——若再不动手,李唐社稷将彻底覆灭。
他立刻召集桓彦范、敬晖、李多祚等人,在自己家中制定政变计划:
1. 夺禁军:由李多祚率领左羽林禁军,控制玄武门,切断长生殿与外界的联系;
2. 诛二张:由桓彦范、敬晖带领亲信,冲入长生殿,杀死张易之、张昌宗;
3. 逼退位:众人簇拥太子李显,面见武则天,逼她下诏退位,传位给李显;
4. 安朝野:政变成功后,立即颁布诏书,宣告李唐复位,安抚百官和百姓。
计划制定后,张柬之看着众人,郑重地说:“此次政变,若成功,李唐重兴;若失败,我们满门抄斩。你们怕不怕?”桓彦范等人齐声说:“为了李唐,我们不怕!”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凌晨。李多祚率领五百名左羽林禁军,悄无声息地控制了玄武门。张柬之穿着朝服,手持宝剑,与桓彦范、敬晖一起,簇拥着太子李显,向长生殿进发。途中,遇到张易之、张昌宗的亲信阻拦,李多祚大喝:“二张谋反,奉太子令诛之!谁敢阻拦,格杀勿论!”禁军将士一听是“太子令”,纷纷放下武器,有的甚至加入了政变队伍。
冲入长生殿时,张易之、张昌宗正在给武则天喂药。看到张柬之等人持剑闯入,二人吓得魂飞魄散,想要逃跑。桓彦范上前一步,一剑斩杀张易之;敬晖紧随其后,斩杀张昌宗。武则天躺在床上,看到眼前的景象,强撑着病体问:“你们要做什么?”
张柬之上前,躬身道:“陛下,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已将其诛杀。太子李显仁孝,天下归心,恳请陛下传位给太子,以安社稷,以慰百姓。”武则天看着李显,又看了看满脸决绝的张柬之,知道大势已去,只好下诏:“传位给太子李显,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置。”
当天,李显在通天宫即位,恢复“唐”的国号,史称“唐中宗”。政变成功的消息传出后,长安百姓涌上街头,欢呼雀跃,有人甚至点燃鞭炮,庆祝李唐重兴。张柬之站在皇宫的城楼上,看着下方欢庆的人群,眼中流下了泪水——他半生蛰伏,十年磨剑,终于换来了这一刻的太平。
四、宰辅生涯:鞠躬尽瘁的“守正之难”
李显即位后,论功行赏,任命张柬之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即宰相),封汉阳郡公。桓
来源:雁飘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