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乡村振兴的版图中,农村妇女早已从“家庭守护者”转变为“农业生产与乡村建设的核心力量”。随着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常态化,她们以双重身份扛起责任:既要照料老人孩童、维系家庭运转,更在田间地头、产业链条上创造经济价值,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在中国乡村振兴的版图中,农村妇女早已从“家庭守护者”转变为“农业生产与乡村建设的核心力量”。随着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常态化,她们以双重身份扛起责任:既要照料老人孩童、维系家庭运转,更在田间地头、产业链条上创造经济价值,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回溯历史,旧版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曾以坚毅身影定格新中国农业女性的奋斗姿态;如今,14亿人口背景下,约2亿农村农业生产者中,1.3亿女性(占比超65%)正以智慧农业、电商助农、生态种植等新实践,续写着“她力量”的新时代篇章。
从黑土地的育种实验室到巴蜀山区的直播镜头前,这些女性不仅守护着粮食安全,更以创新打破传统边界,让“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愈发鲜明——她们的身影,理应成为新时代货币上的“新标杆”,让“她贡献”被看见、被铭记、被传承。
(一)总规模:2亿人撑起农业生产“基本盘”
截至2025年,中国农村实际从事农业生产(涵盖种植、养殖、林业、渔业等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约为2亿人,这一数据源于多维度权威统计,兼顾全职与核心兼业群体:
1. 国家统计局与普查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显示乡村常住人口5.1亿人,剔除60岁以上老人(占乡村人口38%)、16岁以下未成年人(占15%)及非农就业人口(如乡村旅游、加工企业务工者)后,实际务农劳动力约2.5亿人;2023-2025年城镇化率年均提升0.8个百分点,叠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2025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91亿人),务农人数进一步降至2亿人左右,形成“精干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2. 农村固定观察点监测:全国2.3万个农村固定观察点2024年数据显示,以家庭经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力占农村就业人口的41.2%,结合农村就业总规模(约4.8亿人)推算,核心务农群体规模约1.98亿人,与2亿人估算值高度吻合,其中全年从事农业生产时间超6个月的“稳定务农劳动力”占比达85%。
(二)女性占比:超65%的“她主力军”,1.3亿人主导生产创新
在2亿农业生产者中,女性以1.3亿人(占比超65%) 的规模成为绝对核心,这一比例远超全球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为43%),且在关键领域占比更高:
1. 权威数据支撑:
-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24年《中国农村女性发展报告》指出,家庭经营农业劳动力中女性占比达50.64%,而在粮食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特色养殖(家禽、食用菌)等劳动密集型领域,女性占比突破70%——黑龙江建三江垦区、四川广元山区等农业集中区域,女性务农占比分别达68%、82%,成为“田间地头的主角”。
- 全国妇联“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统计显示,2024年农村女性参与农业生产的平均时长为53.6天/年,高于男性的50.36天;在农业科技应用场景中,女性占比进一步提升: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据显示,62%的智慧农业培训学员为女性,掌握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技术的女性农机手数量年增速达35%,“科技新农人”中女性占比已达42%。
2. 结构特征与需求:居家灵活就业的“农业首选”
四川省妇女干部培训学院创业导师李耀中在2025年乡村振兴女性赋能研讨会上明确指出:“农村妇女在居家灵活就业创业中,选择农业领域是天然优势——既符合‘照料老人孩子’的家庭需求,又能依托土地、山林等乡土资源创造价值,这种‘家门口的创业’不仅稳定性强,更能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但当前仍存在技术培训不足、小额贷款难、市场渠道窄等问题,需从政策层面构建‘培训-资金-销售’全链条支持体系,让更多妇女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这一观点与实际数据高度契合: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农村女性选择农业作为灵活就业首选项的比例达68%,远超餐饮(15%)、手工(12%)等其他领域。
中国农村女性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参与者”,更是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带动增收的“引领者”。从旧版人民币女拖拉机手的“体力贡献”,到如今新农人的“智慧突围”,她们的实践勾勒出“她力量”的时代升级:
(一)科技育种:破解“卡脖子”难题的“稻田守望者”
黑龙江建三江的刘凤艳,扎根寒地水稻育种30年,带领团队攻克低温发芽、抗病性等技术难关,主持育成“三江1号”至“三江8号”8个水稻新品种,填补了当地无自育审定品种的空白。其培育的品种累计种植400多万亩,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为东北粳稻产区农户增收超10亿元。
同样深耕科研的汪敏,带领17名女科技工作者组成“巾帼育种团队”,成功驯化65种南方特色果树,突破温湿度精准调控技术,让北方温室长出百斤重的香蕉、糖度达18度的优质荔枝,年均开展技术指导200余场,惠及农户3000余户——她们的实验室与田间地头,正是“科技兴农”的生动注脚。
(二)电商赋能:打通“山货出山”通道的川妹子先锋
1. 赵海伶:从板房淘宝店到5000万销售额的“扶贫带头人”
四川广元青川县的80后赵海伶,2008年地震后以2000元启动资金,在板房里开起淘宝店“海伶山珍”,专卖青川木耳、香菇等土特产。创业初期,她背着背篓走遍大山收购物资,克服余震、泥石流等危险,亲自将货物送到百公里外的车站转运,逐步打通“农户-平台-消费者”的链路。
如今,其企业已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4200多户农户建立“合作社+标准基地+农户”合作模式,95%员工为女性,带动6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为留守妇女、老人提供1300多个务工岗位,帮助农户年均增收1.6万元。2024年,“海伶山珍”电商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直播带货单场最高销售额达300万元——她的故事,正是“居家灵活就业+农业创业”的成功典范。
2. 王学梅:农文旅融合的“跨界创客”
曾任职国企设计岗位的80后川妹子王学梅,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四川高县庆符镇,以“农业+电商+文旅”模式激活乡土资源。她创办的“春风·溪语农场”不仅实现玉米、蔬菜标准化种植,更牵头开办12期电商培训班,教会20多位农村妇女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解决了当地农产品“酒香怕巷子深”的难题——仅2024年,学员通过直播销售农产品超800万元。
同时,她盘活闲置农房打造农耕体验点,开展“稻田摸鱼”“果蔬采摘”等活动,单场吸引游客200余人,带动周边5户农户发展民宿,参与农户月均增收近3000元。2025年,她计划培训500名本土女主播、孵化100名新农人,建设农产品加工车间实现“从论斤卖到按份销”的增值——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她走出了一条女性农业创业的升级路。
(三)数字创新:玩转“新农具”的“乡村新创客”
黑龙江“种米姑娘”陈雨佳,辞去教师工作回到家乡宝清县,将传统石板米种植与现代管理结合:在稻田安装气象监测仪、土壤传感器,实现全程质量可追溯;通过“直播认种”模式,让城市消费者提前认购稻田,每亩认种费达3000元,溢价率超50%;同步开发“农耕研学”项目,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卖米+卖体验”双重收益。在她带动下,200多名农村妇女学会直播带货、民宿运营,合作社吸引157户村民入社,拉动500余人就业。
湖南凤凰县的“数字木兰”计划更具规模效应,通过民宿管家、电商运营等培训,已让16个省份的6600余名乡村女性转型,学员刘雨从居家妇女成长为五星级民宿副经理,月薪从0元提升至6000元——这些女性手中的“新农具”,早已从锄头变为手机、无人机,展现出“数字时代”的农业新活力。
(一)全球意义:中国女性农业实践的世界价值
2025年全球妇女峰会即将召开,恰逢《北京宣言》通过30周年,中国农村女性的实践为全球性别平等与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4年《全球农业性别平等报告》指出,中国农村女性在科技应用、产业融合等领域的创新,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女性农业赋能的标杆”——例如,中国“巾帼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国已选派女特派员1.2万名)、“数字木兰”培训计划,已被FAO列为“性别友好农业发展案例”,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推广,坦桑尼亚借鉴相关经验后,6个月内带动当地咖啡销售额提升40%。
(二)政策建议: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赋能女性农业创业
1. 技术赋能:定制化培训适配居家需求
推广“巾帼科技特派员+线上课程”模式,针对农村妇女居家时间碎片化特点,开发“15分钟微课堂”(涵盖无人机操作、病虫害防治、电商直播等内容),联合四川省妇女干部培训学院等机构,组建“女性农业讲师团”,每年培训女性农民不少于50万人次;在乡镇设立“巾帼农技服务站”,提供设备实操指导、技术咨询等线下支持。
2. 金融支持:破解“小额贷款难”困境
设立“农村女性农业创业专项基金”,推广“居家创业微贷”(额度5万-10万元,年利率2.75%以下,无需抵押),凭合作社成员证明或农产品订单即可申请;对女性创办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给予3年税收减免,同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金融机构放贷顾虑。
3. 权益保障:平衡“家庭与生产”双重责任
推动“妈妈岗”标准化建设,在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设置弹性工时岗位(如“上午务农+下午照料家庭”),配套建设村级托育点(每村至少1个,收费不超过500元/月),解决女性“照料孩子与务工”的矛盾;建立农村女性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制度,对参加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的务农女性,给予50%保费补贴,确保覆盖率达90%以上。
4. 价值认可:让新农人身影“被看见”
推动“女性新农人符号化”,建议在新版人民币设计中融入智慧农业女性形象(如操作无人机的女农机手、直播带货的女农人),呼应旧版人民币女拖拉机手的历史记忆,让“她力量”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设立“全国农村女性农业创业标兵”评选,每年表彰100名优秀代表,通过主流媒体宣传其事迹,提升社会对女性农业贡献的认可。
从旧版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到如今1.3亿农村女性农业生产者,中国女性在农业领域的角色,早已从“体力劳动者”升级为“智慧创新者”。她们以65%的占比,撑起中国农业生产的“半边天”:赵海伶的电商助农、王学梅的农文旅融合、刘凤艳的科技育种,还有无数坚守在田间地头的普通妇女,用双手守护着粮食安全,用创新激活着乡土资源。
正如四川省妇女干部培训学院创业导师李耀中所言:“农村妇女的潜力,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未充分开发资源’。”当政策支持与女性奋斗形成合力,当“居家灵活就业+农业创业”的路径愈发通畅,当新农人的身影能像当年的女拖拉机手一样被铭记,这些“她力量”必将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书写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她答卷”。
[1]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5[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5.
[2]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中国农村女性发展报告(2024)[R].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4.
[3] 全国妇联. 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年度报告(2024)[R].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24.
[4]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全球农业性别平等报告(2024)[R]. 罗马: FAO出版社, 2024.
[5] 四川省妇女干部培训学院. 2025年乡村振兴女性赋能研讨会公开分享(李耀中观点)[Z]. 2025.
[6 ]澎湃新闻. 乡村振兴数据透视“她”力量[EB/OL]. 2025-03-10.
[7] 同心四川. “新农人”王学梅:以电商为笔,绘就农文旅融合新图景[EB/OL]. 2025-08-26.
[8]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四川80后“新农人”赵海伶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EB/OL]. 2025-03-02.
来源:耀中品牌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