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国是曹丕建立的,曹操只是奠定了基础,魏武帝的谥号是曹丕代汉后追封的。曹丕、曹叡短命,曹魏立国19年便出现了幼主登基现象。曹魏之所以45年而亡,有很大的原因与曹丕有关。
魏国是曹丕建立的,曹操只是奠定了基础,魏武帝的谥号是曹丕代汉后追封的。曹丕、曹叡短命,曹魏立国19年便出现了幼主登基现象。曹魏之所以45年而亡,有很大的原因与曹丕有关。
曹魏立国时,曹丕吸取两汉的教训,对曹氏宗室、外戚、宦官,防的非常死。对门阀士族则非常好,堪称是皇权与门阀共治天下。曹丕的皇位是篡来的。既然他能篡,门阀士族当然也能篡。因此,曹魏政权要想活得久,那它每一代皇帝的素质就不能低,威望要足够高,必须要能震慑住门阀士族。否则一旦皇纲失统,门阀士族蔑视皇帝。皇权旁落几乎是必然的。
曹丕与曹植二人在曹操去世后,围绕着皇位产生了激烈争斗。曹丕在曹操去世后不久,便开始打压曹植。因为曹植才华横溢,曾经深受曹操的喜爱,一度被视为继承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先剥夺了曹植的兵权,将其封为陈王。为了进一步羞辱和打压曹植,命其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将面临杀身之祸。曹植在极度的压力之下,凭借其卓越的才华,迅速作出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在晚年时期,生活困顿,心情抑郁,最终在41岁时便英年早逝。曹家人痛失英才。
曹丕称帝后打压直系宗族,重用旁系宗族和世家大族。开创九品中正制,将曹操提拔寒门牵制世家的方针推翻,让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曹魏皇帝及受到重用的旁系宗族都过于短命,曹丕、曹睿,以及曹魏二代领军将领曹真、曹休等人都去世得早。
曹操摸金校尉盗墓掘坟早早的透支了自家人的阳寿。你断人家阴世的寿命,老天就替你还到子孙身上。曹丕曹睿都三四十岁就追随曹操去了,夏侯尚早早死了,曹休紧随其后,曹真也没活过诸葛丞相,导致后期曹魏一时间无人可用。三代没有杰出的领军人物,三代依靠曹爽当政,却在高平陵政变中被司马懿轻松拿下,仆强主弱,取祸之道。
曹孙刘三方都不是士族出身,而士族这个阶层又是阶级固化严重、极度排外的团体,三国时期的历史大趋势就是士族阶级最终成为统治阶级。曹丕篡位靠的是跟士族做交易,你们拥戴我登基,我同意九品中正制,保障你们士族世世代代做官垄断仕途的权利。此举彻底推倒了曹操的唯才是举制度,曹丕宣布,爷换路线了!政权属性从法家寒族变成了儒家士族,背离了曹操的初衷,因为曹操可是一辈子在和士族斗争的。
外戚、宦官(黄门)、宗亲一直是后汉、三国,乃至后世最稳健的“三角鼎”之一。然而,在曹魏立国者曹丕手里,竟以至于宗亲不亲、外戚不器、宦者不宠。另以各世家大族为主,辅以九品中正制,反成就士族之天下。司马家族兄弟八人,各个精明强干,在当时有“八达”之称,其中司马朗、司马孚、司马懿位高权重,身居要冲。曹魏的藩王在政治上几乎没有实权,形同虚设,无法对中央政权形成有效的支持。所以司马家族拿下曹家,曹家的宗亲就像豚犬一样,任人宰割,没人吭一声。
曹魏的皇帝对自家人防范到什么程度?对宗室的活动进行了限制,将宗室成员类似圈禁,禁止他们与外界进行正常的人情来往。魏明帝曾在一次下诏过程中表示,他有近十年没有见过叔叔们了,宗亲关系冷淡到如此地步,可以说基本已经不是一家人了。
曹不对自己的继承人,简直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他不想立曹叡,想立曹礼,就一直故意空置太子位置。也不培养曹。后来,是因为郭皇后生不出儿子,曹叡被过继给了郭皇后,晋升为嫡子,曹不才开始培养曹叡。但是直到此时,他仍然不册封曹叡为太子。直到曹丕感觉自己快死了,才匆忙立曹叡为太子,继承皇位。等到曹叡继位后,由于他一直不是太子。他的班底,基本可以说没有。完全没有可用的亲信,只能继续依靠曹不留下的几个老臣,在这些人当中,就有司马懿。
司马懿通过控制军队和掌握兵权,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曹操时期,是重要辅佐。曹丕称帝后,是抚军大将军,曹叡时期是托孤大臣。曹爽专权时期,司马懿韬光养晦,保持低调,暗中积蓄力量,最终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铲除了曹爽及其党羽,彻底掌控了曹魏政权。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承了父亲的政治遗产和权谋手腕,果断镇压了毌丘俭、文钦之乱,弑杀魏帝曹髦,彻底撕下了司马氏“忠臣”的伪装,公开追求皇位。
曹魏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虐待自家人,亲近他人的皇朝,因此成功被外人夺位,成了反面典型。后世皇朝无一不吸取它的反面教训。李渊建立唐朝时,果断抛弃曹魏的措施,适当封了一些李姓王爷,成功保证了大唐初年的稳定。
曹孙刘三家谁都没笑到最后,被司马家摘了桃子,真是应了那句话:“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司马昭死的时候,曹奂19岁,按道理说,已经成年,但是司马昭或许杀死高贵乡公的事情让他有了阴影,没有杀死曹奂。到了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更加没有杀死曹奂的必要了,于是曹奂后来禅让给司马炎,就被封为“陈留王”。
曹魏终于走完了历史的过场。
来源:历史按察使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