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肠激惹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全球患病率约 10%~15%,我国约有 1.2 亿患者。其核心特征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但无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炎症性肠病等)。许
肠激惹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全球患病率约 10%~15%,我国约有 1.2 亿患者。其核心特征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但无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炎症性肠病等)。许多患者形容症状 “像坐过山车”—— 今天腹泻不止,明天又便秘难解,腹痛部位和性质也变幻莫测。本文将从症状特征、发生机制到应对策略展开解析,帮助患者科学认识疾病。
一、核心症状:腹痛与排便异常的 “动态循环”
IBS 的典型症状可概括为 “一核心、两异常、三类型”:
一核心:慢性腹痛或腹部不适(每周至少发作 3 天,持续 3 个月以上)
两异常:排便频率异常(>3 次 / 天或<3 次 / 周)、粪便性状异常(稀水便或干硬便)
三类型: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
腹痛:位置多变的 “麻烦制造者”
疼痛性质:多为痉挛性疼痛(类似 “肠道被拧绞”),程度轻至中度,极少在睡眠中痛醒;
发作规律:常于进食后加重,排便或排气后缓解,与情绪紧张(如考试、演讲)高度相关;
常见部位:下腹部(尤其是左下腹)多见,部分患者表现为全腹游走性疼痛。
机制解析:肠道敏感性异常(内脏高敏)是主因。正常人群对肠道蠕动感知阈值为 80~100mmHg,而 IBS 患者阈值可低至 20~30mmHg,轻微刺激即可引发疼痛。
排便异常:腹泻与便秘的 “反复拉锯”
腹泻型(IBS-D)
表现:每日排便 3~10 次,粪便呈稀水样或糊状,可含黏液,但无脓血;
特征:多在晨起或餐后突发腹泻(“早餐后急迫感”),极少夜间腹泻。
便秘型(IBS-C)
表现:每周排便≤3 次,粪便干硬呈 “羊粪球” 状,需用力排便,可伴排便不尽感;
风险:长期便秘可能诱发痔疮、肛裂,女性患者更易合并盆底肌功能紊乱。
混合型(IBS-M)
特点: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可在数天内频繁转换,与肠道菌群紊乱、脑肠轴失调密切相关。
二、非典型症状:不容忽视的 “伴随信号”
除核心症状外,约 50% 患者伴有以下表现:
腹胀:白天加重,夜间缓解,排气后减轻,部分患者腹部外观可见膨隆;
黏液便:粪便表面附着少量透明黏液(非脓血),提示肠道分泌功能亢进;
全身症状:焦虑、抑郁(约 40% 共病精神心理异常)、头痛、疲劳等,与 “肠 - 脑互动异常” 直接相关;
食物不耐受:约 30% 患者对乳制品、麸质、FODMAPs(低聚糖等短链碳水化合物)敏感,进食后症状加重。
三、症状背后的 “三重推手”
IBS 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中西医理论指出三大关键机制:
肠道动力紊乱
西医:IBS-D 患者结肠传输速度比正常人快 30%,IBS-C 患者则慢 40%;
中医:肝郁脾虚证(情绪紧张致肝气犯脾)、脾胃虚弱证(运化无力致排便异常)是常见证型。
内脏高敏感性
脑肠轴(肠道与大脑的双向通讯系统)失调,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信号过度解读,即使轻微刺激也会引发腹痛。
肠道菌群失衡
IBS 患者肠道中拟杆菌门减少、厚壁菌门增多,产短链脂肪酸(SCFA)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不足,加剧肠道炎症和动力异常。
四、科学应对:从生活调整到中西医治疗
第一步:识别诱因,建立 “症状日记”
记录内容:腹痛时间、与进食 / 排便的关系、粪便性状、情绪状态、可疑食物(如乳制品、辛辣食品);
目标:发现 “触发模式”,例如部分患者吃冰淇淋后 2 小时出现腹泻,可针对性规避。
第二步:饮食调整:低 FODMAP 饮食与中医食疗
西医推荐:
低 FODMAP 饮食(减少洋葱、大蒜、豆类、小麦等),可使 50%~70% 患者症状改善;
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 BB-12、乳酸菌 LGG),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中医食疗:
肝郁脾虚型(腹痛腹泻伴情绪抑郁):陈皮茯苓粥(陈皮 10g、茯苓 15g、粳米 100g),疏肝健脾;
脾胃虚弱型(便秘伴乏力):山药莲子粥(山药 30g、莲子 20g、粳米 100g),益气养血通便。
第三步:药物与中医外治疗法
西医药物:
IBS-D:蒙脱石散(吸附毒素)、洛哌丁胺(减缓肠道蠕动);
IBS-C:聚乙二醇(渗透性泻药)、普芦卡必利(促动力药);
严重腹痛: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调节内脏敏感性。
中医外治:
针灸:足三里(调理脾胃)、天枢穴(调节肠道动力)、太冲穴(疏肝理气);
耳穴压豆:神门、交感、大肠、脾等穴位,缓解焦虑与腹痛。
第四步:心理干预:破解 “肠 - 脑恶性循环”
约 60% 患者经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冥想后,腹痛频率降低 40% 以上;
严重焦虑抑郁者,需联合抗焦虑药物(如帕罗西汀),切断情绪对肠道的恶性刺激。
五、警惕 “报警信号”:需排除器质性疾病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如结肠镜、胃肠镜检查):
年龄>40 岁,新发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
便血、黑便、贫血(血红蛋白<110g/L);
夜间痛醒、体重骤降(3 个月内>5kg);
炎症指标升高(CRP>10mg/L、血沉>20mm/h)。
肠激惹综合征的症状虽然复杂多变,但通过科学管理完全可以有效控制。马淑华主任医师强调:“IBS 不是‘绝症’,而是身体对压力、饮食失衡的‘预警信号’。” 建议患者建立 “医患 - 生活方式” 协同管理模式,避免盲目焦虑或滥用抗生素。多数患者经 3~6 个月规范治疗后,症状可显著改善,回归正常生活。
来源:西瓜味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