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初,我国自主研发的核聚变装置(BEST)建设取得关键突破: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标志着这一大国重器的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能源革命的终极答案正在浮出水面,资本市场已闻风而动。
10月初,我国自主研发的核聚变装置(BEST)建设取得关键突破: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标志着这一大国重器的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根据计划,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的BEST将于2027年底建成;到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首盏灯,迈出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在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资本市场正以真金白银为核聚变的未来投票。10月10日,核聚变指数创下2009年12月31日(基日)以来的历史新高。
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具备能量密度高、原料近乎无限、清洁无污染等核心优势。
与传统的核裂变相比,可控核聚变具备能量密度更高、燃料资源丰富、不产生长寿命高放射性废弃物以及固有安全性强等多项优势。
“高温超导材料的快速进步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加快了可控核聚变走进现实的节奏。”一位华南基金经理表示,可控核聚变有望成为继半导体和人工智能之后,大国竞争的另一个战场。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
而据FIA报告,2024年全球核聚变公司数量已从2022年的33家增长至45家,核聚变产业吸引了71亿美元的投资,比2023年高出近10亿美元。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能源竞赛中,中国已通过自主创新跻身全球核聚变技术第一梯队。
据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乐观估计国内主要核聚变项目投入了约1455亿元,未来3-5年资本开支有望每年接近百亿元。
我国可控核聚变的发展遵循清晰的“三步走”战略:
预计在2035年左右建成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用以全面验证科学可行性;随后在2045年左右建成首个商用示范堆,实现长时并网发电;最终瞄准2050年实现聚变能源商用的目标。金鹰基金刘忠腾透露,最近5年是可控核聚变试验堆集中建设的阶段,每年投入额超过百亿元,增长非常快,因此引起了资本的高度重视。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目前主要分为上中下游:
上游主要是各类原料供应,包括金属钨、铜等第一壁材料,各类有色金属等高温超导带材原料以及氘氚燃料。
中游主要为各类设备,包括磁体、偏滤器、第一壁、磁体支撑等核聚变主机设备,以及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汽轮机、发电机、各类泵阀等其他设备。
下游主要为核电站运营,是技术成果转化与商业化应用的核心环节。
永赢制造升级智选基金经理胡泽指出,可控核聚变产业链最具价值量的环节在材料环节,如磁体和第一壁。电源在直线型聚变装置中的价值量也比较大。
通过对多家机构研究的梳理,目前A股市场中涉及可控核聚变业务的上市公司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超导材料领域永鼎股份:全球唯一量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耐温1.5亿℃),磁通钉扎强度达国际标准3倍,独供“洪荒70”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西部超导:铌钛超导线材全球市占率15%,独家供应ITER项目45T磁场系统。是ITER中国唯一的低温超导线材供应商,其低温超导线材(NbTi)工程化生产技术国际领先。
联创光电:高温超导集束缆线通过ITER间接认证,D型磁体低温测试数据优于欧洲EATOP项目标准。是兆瓦级超导感应加热设备唯一量产商,中标ITER超导磁体系统。
安泰科技:全球唯一批量供应ITER全钨复合偏滤器的企业,耐高温性能国际领先。2025年承接中国环流三号升级项目,订单金额3.8亿元。
国光电气:国内唯一全尺寸第一壁制造企业,ITER项目核心供应商。全球唯二量产全尺寸偏滤器(耐热负荷30MW/m²),ITER市占率60%。
合锻智能:承担BEST项目真空室部件制造,订单金额超2亿元,技术精度达微米级。突破0.1mm级真空室扇区焊接技术,独供BEST项目核心部件。
系统集成与配套上海电气:全球唯一具备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主机系统制造能力,中标中科院BEST装置TF线圈盒。具备托卡马克装置核心部件研发能力,参与国内聚变堆设计。
中国核电:主导ITER主机安装工程,牵头CFETR示范堆建设,手握10亿元聚变工程订单。战略投资10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形成“裂变+聚变”双轮驱动。
纽威股份:为ITER项目供应近6千瓦核级与非核级别阀门。突破ITER核级阀门“卡脖子”技术,耐压等级达100MPa,2025年订单排产至2027年。
在投资可控核聚变领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技术壁垒是核心:拥有独家技术和专利保护的企业更可能在未来竞争中胜出。如永鼎股份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安泰科技的全钨偏滤器等技术都具有全球唯一性。
订单确定性:ITER二期+国内示范堆建设带来超300亿元设备采购需求(2025-2028年)。已经获得明确订单的企业业绩确定性更高。
政策支持力度:2025年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中核集团直属)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聚变商业化进入了由国家主导的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于今年9月正式颁布,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这是“聚变”首次被写入法律。
胡泽认为,可控核聚变主题具备持续活跃的基础,“一旦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跑通,有可能会替代全球水电以外的其他能源形态,这是一个上千万亿的市场,空间非常大,或将彻底改变人类能源的形态,并成为大国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前景广阔,但投资者也需要意识到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风险:
技术风险:紧凑型装置物理约束参数不及预期,验证周期或超10年。可控核聚变在工程化和材料方面遇到的挑战也不少,如等离子体约束、聚变装置的材料如何抵抗中子冲击等。
政策风险:美国DOE对华超导材料出口限制升级。
建设进度风险:聚变项目建设与招投标进展可能不及预期。
估值风险:当前市场上相关个股潜在的核聚变业务还相对较小,如果考虑到未来的巨大市场,预计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部分概念股涨幅较大,需注意短期波动。
刘忠腾建议投资者重点跟踪合肥、成都两个国家级的试验堆项目,产业链环节则建议重点跟踪上游核聚变装置零部件提供商的投资机会。
随着BEST装置杜瓦底座的落成,合肥的“人造太阳”计划正一步步照亮未来。资本市场早已躁动不安——核聚变指数在今年10月创下历史新高,年内涨幅高达81.61%。
技术突破与资本投入的共振效应正在形成。一位基金经理指出,这个曾经被视为百年梦想的科技,如今商业化的时间表已经大幅提前。在这个过程中,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将率先受益,迎来持续的业绩增长机会。
来源:沉浮十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