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张珍贵瞬间展现“女性力量”——新华社新闻摄影展作品选登

B站影视 2024-12-08 23:05 2

摘要:本期内容,我们聚焦“女性力量”,精心挑选了“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中的25张珍贵照片。这些照片见证了自抗战烽火蔓延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女性风采,记录了她们在不同职业、身份中的坚韧与担当。她们是生产线上的工人,是田野间的农民,是家中的女儿,是孩子的母

本期内容,我们聚焦“女性力量”,精心挑选了“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中的25张珍贵照片。这些照片见证了自抗战烽火蔓延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女性风采,记录了她们在不同职业、身份中的坚韧与担当。她们是生产线上的工人,是田野间的农民,是家中的女儿,是孩子的母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们英勇无畏,坚守阵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她们奋发向前,创造辉煌;在家庭这个小单元里,她们默默付出,传递温暖。这些女性,既是生活中的平凡英雄,也是国家建设中的伟大贡献者,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时代赞歌。

1950年代,黑龙江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女工在试穿“布拉吉”。

新华社记者 胡伟 摄

点评:爱美的青年女工试衣的模样欢喜又陶醉。式样相同、图案各异的“布拉吉”如繁花盛开,青春之美,欣然绽放。

1950年7月,河北唐山滦南县的妇女在人民文化馆学习文化。20世纪50年代,斜襟棉布上衣是中国农村女性常穿的服装。

新华社记者 王纯德 摄

点评:主人公表情纯真,斜襟棉布上衣显示服饰时代特点,展现女性的端庄简素。

1958年,参加“扫盲”的福建福州水上居民在练习写字。

新华社记者 潘其西 摄

点评:画面信息丰富,不同年龄的女性神情专注,“水上书房”的环境为画面增加更多趣味。

1959年8月22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林昌娥在驾驶运输车。

新华社记者 王翼南 摄

点评:主人公的飒爽英姿尽显自信,画面单纯质朴,生动感人。

1972年5月31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身着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妇女们参与传统游戏跳跳板。

新华社发(全悬三 摄)

点评:腾跳的女青年活泼、欢乐,春树上盛开的鲜花映衬出朝鲜族传统女装的美丽浪漫。

1972年,辽宁大连暖水瓶厂女工在擦拭该厂生产的保温瓶。

新华社记者 崔岩 摄

点评:画面层次丰富,人物造型多样,色彩饱和,杂而不乱,暖水瓶成规模的堆叠很有气势,令人惊叹。

1975年7月,在四川参加宝成铁路电气化建设工程的铁道部电化工程局电化工程处四队一分队女工班的工人。

新华社记者 吴祖政 摄

点评:下大上小的正三角形结构稳定画面,展现新中国女性劳动者风采。

1982年8月,16岁的中国体操运动员吴佳妮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做高低杠腾越动作。

新华社记者 王景英 摄

点评:运动员腾飞时双腿与高低杠完全平行的状态令人惊叹,显示摄影记者抓拍关键瞬间的过人技巧。

1984年2月22日,四川广汉县松彬乡个体户易容背着宝宝,上台领取当地政府颁发的“勤劳致富光荣”奖状。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 摄

点评:画面形式简单但信息丰富,不同寻常的场面引发观者对背后故事的好奇。

1984年夏,几名衣着时尚的女青年走在北京街头。

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 摄

点评:雨天朦胧、服饰优雅,主人公的青春勃发与自信时尚富于美感,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文化的生动注脚。

1991年9月,一名身着超短裙的女孩走在辽宁大连街头。

新华社记者 张小龙 摄

点评:回眸一笑,美丽动人。穿超短裙的大连女孩反映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北方时尚之都”青年女性的精神面貌与审美追求,照片也成为社会服饰文化变迁的生动写照。

1992年,辽宁沈阳一座飞行学院的女学员们在初级教练机上独立飞行。

新华社记者 郭天海 摄

点评:地面女飞行员挥手与飞行中的初级教练机形成互动,画面干净有动感,人物动作传递昂扬的情绪信息。

1994年5月27日,江苏南京市女子中专的几名女学生穿着校服,在校园里聊天。

新华社记者 徐澎 摄

点评:主人公欢愉的情绪富于感染力。统一的校服表现了学生身份与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

1998年10月,在广东东莞长安镇,来自四川的女工钟琼英(前左一)和伙伴们一起吃午饭。

新华社记者 周家国 摄

点评:现场原本的秩序感和安静状态被主人公甜美活泼的笑容打破,照片情绪感染力大大提高。

2000年2月,广东东莞长安镇一家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的女工。

新华社发

点评:画面细节丰富,现场光线对主体形成柔和照明。人物神情专注而坚定,仿佛在与时间赛跑,充满力量和希望。

2007年1月6日,江西铅山县陈坊邮政代办所乡村邮递员罗细英扛着自行车过河。

新华社记者 陈春园 摄

点评:捕捉生动感人的动作瞬间,讲述故事过程中,令观者感动于主人公的坚守与奉献。

2010年1月30日,年轻的彝族母亲巴木玉布木背负超大行李、怀抱孩子在江西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左)。2021年1月22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拍摄的身着彝族服饰的巴木玉布木。如今,她的家庭已经脱贫,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右)。

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点评:人物神情与姿态捕捉到位,细节清晰而丰富,生动展现生活的艰辛、母性的坚韧慈爱和对归家的渴望(左)。画面色彩明亮,人物表情放松,与昔日“春运母亲”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令人感动(右)。

2013年8月21日,广西柳州融水县安陲乡大田村举办捉鱼活动。

新华社发(龙涛 摄)

点评:红衣妇女开怀大笑,陪体人物的反应强化了主人公的成就感。水花四溢,大大增加画面动能,让观者同时感受到夏的炎热与水的清凉。

2019年1月13日,云南贡山县丙中洛镇“背篓医生”管延萍(左)与同事走在进村的山路上。

新华社记者 张加扬 摄

点评:主体人物表情生动,身姿富于表现力,环境信息明确,人物目光形成视觉引导,给观者以想象空间。

2020年10月17日,在山东淄博沂源县东里镇梅家坡村一处果园边,大学生王艺迪在夕阳下直播跳舞,为家乡的苹果“代言”。

新华社发(赵东山 摄)

点评:剪影突出了人物造型效果,暖色环境使画面呈现乐观欢快气氛。

2021年5月11日,广西贺州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竹梅村的乡村医生王秋姣(左)上门体检时给小朋友测量身高。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点评:主体人物动作别致而亲切,生动的生活瞬间具有丰富表现力与情绪传递力。

2024年8月3日,中国选手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金牌赛后庆祝夺冠。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点评:飞在空中的球拍和尚未完全倒地的运动员让画面充满动感,红土场上清晰的划痕显示出选手胜利后的忘情与兴奋。

来源:摄影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