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冻结闻泰科技安世半导体事件及影响分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05:18 1

摘要:事件背景:2025年10月12日,闻泰科技公告,荷兰政府9月30日发出指令,要求冻结闻泰科技的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对资产、知识产权等进行调整,为期一年。与此同时,安世半导体部分外籍高管要求闻泰科技转让安世半导体股权,要求暂停闻泰科技委派的CEO职务。

荷兰政府冻结闻泰科技安世半导体事件及影响分析

事件背景:2025年10月12日,闻泰科技公告,荷兰政府9月30日发出指令,要求冻结闻泰科技的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对资产、知识产权等进行调整,为期一年。与此同时,安世半导体部分外籍高管要求闻泰科技转让安世半导体股权,要求暂停闻泰科技委派的CEO职务。

问题:荷兰政府相关指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这是否强抢中国企业股权?

这一问题触及了当前国际投资与科技竞争背景下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议题。针对闻泰科技(Wingtech Technology)及其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所遭遇的情况,我们可以从法律依据、事件背景和性质判断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一、荷兰政府指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采取的措施,其法律依据主要来自荷兰的《外国投资审查法案》(Foreign Investment Screening Act, Wet screening buitenlandse investeringen),该法案于2023年10月正式生效。

1. 核心法律条款

该法案授权荷兰政府对涉及“关键领域”的外国投资进行审查,特别是当投资可能威胁:

- 国家安全(如国防、关键基础设施);

- 公共秩序;

- 关键技术的独立性与供应链安全。

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尤其在汽车功率半导体(如MOSFET、IGBT)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和国防系统,因此被视为关键基础设施和战略技术企业。

2. 审查权限

根据该法案,荷兰经济与气候政策部(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and Climate Policy)有权:

- 要求企业提供信息;

- 施加行为限制(如冻结资产转让、技术转移);

- 强制剥离股权;

- 指定“安全监督人”或“托管人”介入企业管理。

此次“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与知识产权调整”的指令,正是基于该法案第5条的“临时措施”(interim measures)权力,旨在防止在调查期间发生可能损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二、事件背景:为何荷兰政府出手?

要理解这一事件,需回顾安世半导体的股权结构与技术价值:

1. 安世半导体的历史与技术地位

- 原为恩智浦(NXP)的标准产品部门,2017年被北京建广资产管理公司收购;

- 2019年,闻泰科技通过收购建广资产,间接控股安世半导体,实现“中国资本+荷兰运营”模式;

- 安世在英国拥有晶圆厂(Newport Wafer Fab),在德国、新加坡等地设有封测厂,技术自主性强。

2. 英国政府的先例行动

- 2021年,英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要求闻泰科技剥离其对英国纽波特晶圆厂(Newport Wafer Fab)的控制权;

- 2023年,英国高等法院支持政府决定,最终该厂被国有化。

3. 荷兰政府的跟进

- 尽管安世总部在荷兰,但其决策权由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掌握;

- 近年来,欧美加强对华技术管制,尤其在半导体、AI、量子等领域;

- 荷兰担心安世的先进半导体技术(如GaN、SiC)可能被用于中国军事现代化,或在中美冲突中被“切断供应链”反制。

因此,荷兰政府的行动是在欧美对华技术遏制战略背景下,依据本国新出台的外资审查法采取的预防性措施。

三、这是“强抢中国企业股权”吗?

这个问题需要从法律、政治和经济三个层面审慎回答:

1. 从法律角度看:不是“强抢”,而是“依法审查”

- 荷兰政府并未直接没收或转让股权,而是冻结资产调整行为,属于临时性行政措施,并非最终裁决;

- 该行为有明确的国内法依据,程序上符合欧盟关于外国投资审查的框架(如2019年欧盟外资审查条例);

- 中国企业仍拥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但行使权利受到限制。

这与历史上殖民时期的“强抢”有本质区别。它是在现代国际法和国内法框架下的国家干预行为,尽管其动机可能带有政治色彩。

2. 从政治与经济角度看:具有“变相剥夺”风险

- 选择性执法嫌疑:类似交易在以往并未被审查,如今却因中资背景被特别关注,存在“国家安全泛化”倾向;

- 技术民族主义抬头:欧美正推动半导体“去中国化”,荷兰作为ASML所在国,对半导体主权极为敏感;

- 外籍高管施压:部分高管要求转让股权,可能受到政府或利益集团影响,反映出“内部治理被外部干预”的风险。

因此,虽然形式上合法,但实质上构成了对中国企业海外资产控制权的削弱,可视为一种“制度性征收”(regulatory taking)或“结构性剥夺”。

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1. 谈判与妥协

中方可能通过外交渠道与荷兰政府协商,承诺技术隔离、设立“防火墙”、增加本地化投资等方式换取审查通过。

2. 法律诉讼

闻泰科技可依据荷兰行政法或中荷双边投资协定(BIT)提起诉讼,但胜诉难度较大,因国家安全事项通常享有“政治问题豁免”。

3. 股权重组或剥离

类似英国案例,最终可能被迫出售部分股权,引入欧洲战略投资者(如政府基金或本土企业),形成“共治结构”。

4. 长期影响

此案可能成为中资企业在欧美高科技领域投资的“新常态”——即所有权可保留,但控制权受限,形成“半国有化”或“受监管的外资企业”。

五、荷兰政府此举带有强烈的地缘政治博弈色彩

荷兰政府对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Nexperia)采取的干预措施,确实与国际地缘政治博弈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市场经济原则和法治精神,尽管其形式上披着“国内法”的外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是否与国际地缘政治博弈有关?——是,且是核心驱动因素

荷兰政府的行动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主导的对华科技遏制战略在欧洲的延伸,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阵营化”与“去中国化”进程的一部分。

1. 美国对华科技围堵的“欧洲化”

美国自2018年起实施对华技术封锁,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ct)、实体清单、出口管制等手段限制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技术;

荷兰作为全球光刻机霸主ASML的所在国,是美国“科技联盟”中的关键一环。美国长期施压荷兰限制对华出口EUV及部分DUV光刻机;

此次针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出手,可视为将“技术主权”逻辑从设备出口管制扩展到企业控制权审查,防止中国通过并购间接获取关键技术与产能。

2. “国家安全”概念的泛化

安世半导体虽主营成熟制程(如6英寸、8英寸晶圆),产品广泛用于汽车、工业等领域,但其技术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5G基站、甚至军用电源系统;

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其资产调整,实质是将民用半导体技术也纳入战略管控范畴,这是近年来欧美对华政策的典型特征——将经济问题安全化。

3. 欧盟“战略自主”与“去风险”战略的体现

欧盟近年提出“去风险”(de-risking)而非“脱钩”,强调在关键领域(如半导体、稀土、AI)减少对“非市场导向经济体”的依赖;

荷兰此举符合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关键原材料法案》等框架,旨在保护本土战略性资产不被“非对等”资本控制。

结论:这不是一起单纯的商业纠纷,而是中美科技博弈在欧洲的投射,是西方试图构建“技术铁幕”的一部分。

(二)是否违背市场经济原则?——是,严重背离了自由市场精神

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包括:产权保护、契约自由、公平竞争、有限政府干预。荷兰政府的行为在多个层面对其构成了挑战。

1. 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

市场经济下,企业有权自主决定资产配置、技术升级、人员调整。荷兰政府“冻结安世半导体对资产、知识产权等进行调整”,实质是剥夺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决策权,使其陷入“政策瘫痪”。

2. 选择性执法,破坏公平竞争

荷兰并未对所有外资企业实施同等审查。例如,美国资本收购欧洲半导体企业(如英特尔在欧洲建厂)未受同等限制;

唯独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采取紧急措施,显示出基于地缘政治的歧视性监管,违背了WTO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

3. 政府过度干预市场

现代市场经济允许政府在极端情况下(如金融危机、国家安全)进行干预,但应遵循“必要性”与“比例原则”;

荷兰政府在未完成正式调查前即采取冻结措施,并任命外籍董事获得“决定性投票权”,已超出“监管”范畴,近乎直接接管企业治理,构成对市场机制的严重扭曲。

结语

荷兰政府的指令有其国内法律依据,并非赤裸裸的“强抢”,而是近年来欧美强化“经济安全”理念、将半导体等关键技术视为战略资产的体现。它反映了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国家主权与资本自由流动之间的深刻矛盾。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是一次严峻警示:在海外并购后,“法律所有权”不等于“实际控制权”,尤其是在敏感技术领域。未来,中资企业需更加注重:

- 投资前的地缘政治风险评估;

- 本地化治理与合规建设;

- 与东道国建立战略互信;

- 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

这一事件也凸显了中国加快半导体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紧迫性。

来源:自由的山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