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3%的日本青年赖在父母家,连恋爱都懒得谈;中国00后上班第一天就敢递“情绪假”条;大洋对岸,42%的95后把自拍当氧气——这不是段子,是刚出炉的全球统计。
63%的日本青年赖在父母家,连恋爱都懒得谈;中国00后上班第一天就敢递“情绪假”条;大洋对岸,42%的95后把自拍当氧气——这不是段子,是刚出炉的全球统计。
我就想问一句:到底谁把“成年”的门槛拆成了滑梯?
先把画面拉到东京。
我表弟28,去年疫情结束公司让他回办公室,他直接辞职,理由是“通勤太累”。
现在每天睡到中午,帮妈妈倒垃圾算“家务抵房租”。
他妈退休金一半变成他的游戏皮肤,他爸半夜偷偷在阳台抽烟,叹口气跟邻居说:“养了个充电宝,还得倒贴电费。
”别以为只有日本啃得狠,上海我妈牌友的女儿,复旦毕业,去年开始当“全职儿女”。
工资卡就是爸妈的亲情账户,每月领五千,比上班还多, KPI只有一条:陪爸妈跳广场舞。
她原话:“上班被老板骂,回家被爸妈供,傻子才选前者。
”
职场更离谱。
前阵子我帮朋友公司面试,一个小姑娘递简历,附带一张“情绪假说明书”:每月固定一天,不说明理由,不接电话,工资照发。
我愣了半秒,她反问我:“公司不提供情绪价值,难道靠我自燃?
”HR群里炸锅,可老板还是签了字——怕她上网发小作文,标题都想好了:“00后整顿职场实录”。
流量一响,黄金万两,谁还敢当反面教材?
有人怪疫情,说把人关出了自恋病。
美国心理学会最新数据啪啪打脸:95后自恋倾向三年飙升11%。
我琢磨,天天在家开美颜直播,连楼下超市都没去过,不自我陶醉才怪。
屏幕6小时起步,短视频喂糖,算法告诉你“全世界你最特别”,结果一出门,地铁门“滴滴”两声就把你打回路人甲。
落差太大,干脆退回房间,继续当二次元王子公主。
可最扎心的不是年轻人不想长大,而是长大太贵。
国际劳工组织说全球青年失业率13.5%,美国35岁以下买房率跌到39%,中国慢就业毕业生15%,条条数据都在喊:独立个屁,先活下去。
工资涨不过房租,学历卷到博士,送外卖都要会开无人机。
以前30岁焦虑中年危机,现在25岁直接“中年前置”,那还不如赖在父母家,至少晚饭有热汤。
教育也来凑热闹。
日本“宽松教育”一代,作业少到可怜,进了职场连Excel都不会求和。
中国“鸡娃”更绝,生活技能直接外包,北师大调查四分之一的大学新生不会自己套被子,出国第一顿饭是泡面加火腿肠,“妈,热水壶开关在哪?
”欧美那边搞“安全空间”,学生一听反对意见就喊“创伤”,教授上课先贴“内容警告”。
挫折被提前剧透,现实却从不打码,毕业即翻车。
那还有救吗?
我看过一个日本试点,把30岁“巨婴”抓去山里,手机没收,劈柴、做饭、挑粪,三周下来,有人哭着说第一次感觉“肚子饿原来这么真实”。
德国更损,职业培训先让你拆发动机,手上划道口子,再给你心理辅导,顺序不能反——先知道世界会咬人,再学怎么包扎。
微软、阿里也开始搞“导师制”,不过不是哄,而是老鸟带菜鸟直接上战场,项目砸了,一起背锅,第二天改完继续上线,摔出来的责任感比鸡汤管用。
我自己试过“数字断食”,周六全天关机。
早上醒来像被拔掉氧气管,心里猫抓一样刷桌角。
扛到中午,无聊到把阳台多肉数了个遍,突然发现楼下篮球场有人打球,鬼使神差下去投了两个,居然被陌生人喊“加一队”。
那天我浑身臭汗,却第一次记得住邻居的脸。
原来脱离滤镜,世界也没那么糟。
说到底,成年不是18岁吹蜡烛,也不是30岁买房,而是你得有一次“没人兜底”的疼。
可能是工资卡见底,可能是深夜生病自己打车去医院,也可能是项目黄了,你站在天台想跳却没跳,第二天洗完脸继续改方案。
疼过,才知道“责任”俩字不是PPT口号,是骨头长出来的茧。
所以,别急着给95后、00后贴“巨婴”标签,也别再把“成年”硬塞进20岁的框。
东京大学最新研究提醒:东亚的“延期成年”不是懒,是整套社会节奏后移。
该给的不是嘲讽,而是把房价、职场、教育这些外挂调回人类难度。
毕竟,没人想当一辈子的宝宝,只是世界先把摇篮焊死了。
最后一句话:长大很贵,但逃单更贵——利息是整个人生。
来源:正能量生活家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