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病多是被气出来的,而且女性比较多见,看完涨知识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7:14 1

摘要:她今年55岁,典型的温州阿姨,热心能干。可谁能想到,平日善于忍让的她,却在连续几个月的家庭琐事后,突然觉得胸闷气短、肠胃翻江倒海,还常头痛到睡不着觉。小区里的邻居都劝她“别往心里去”,但阿姨总忍不住把压力压在心头。

她今年55岁,典型的温州阿姨,热心能干。可谁能想到,平日善于忍让的她,却在连续几个月的家庭琐事后,突然觉得胸闷气短、肠胃翻江倒海,还常头痛到睡不着觉。小区里的邻居都劝她“别往心里去”,但阿姨总忍不住把压力压在心头。

直到有天清晨,她被腹痛惊醒,家人连夜送她去医院。医生问诊时却并没查出明显器质性病变,反倒说:“很多人以为气只是情绪,实际上,有三种常见疾病,和‘生气’大有关系,特别是在女性当中。”

阿姨一脸困惑,这到底是夸张吓唬,还是真的有凭有据呢?

你是不是也曾被类似说法困扰:气大伤身,到底会伤哪里?哪些疾病真的是“气出来”的?其实,情绪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

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哪三种“气出来”的病,为什么女性尤其需要警惕?第2种表现你可能根本没在意过。讲完你就明白了:心情,不只是心事,还是一剂健康处方。

很多人觉得,“气大伤身”不过是老人家口里的唠叨,顶多不开心,哪里能伤到身体?其实这个观念并不准确。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压抑、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确实与多种身心疾病高度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曾指出,情绪问题已是全球第二大致病风险因素(仅次于不良生活方式)。

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当你持续生气时,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压力激素升高,血压、心跳、血管收缩同步增加,机体随时处于“备战”状态。女性因激素周期更易受情绪驱动,罹患相关疾病的风险更高

2021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一项对869名女性的调查显示,85%以上有过明显因情绪诱发的生理不适,尤以消化、心脑血管、免疫等为主。

医学调查指出,女性因为社会角色、心理敏感度和体内雌激素波动,更易出现情绪相关身心障碍。下面这三种最常见的“气出来的病”,有些你可能并未察觉:

肠易激综合征(IBS):

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1.5倍以上。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或便秘,却查不出实质性炎症。研究发现,90%以上IBS患者存在焦虑或情绪应激史。生气时肠蠕动和排空节律紊乱,可加重症状。

偏头痛与慢性头痛:

女性偏头痛发病率高达17.1%,明显高于男性。压力、情绪波动、焦躁生气都是重要诱因。哈佛医学综述指出,超过70%女性患者在发作前有情绪波动史。经常失眠、紧绷,也会诱发慢性头痛。

心身性胸闷、早搏和“假心绞痛”:

很多女性出现胸口闷、悸动不安,甚至被误以为心脏病,但心电图、超声多无异常。医学界将其归为“功能性疾病”或称“气胸症”。临床数据显示,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1.7倍,多与长期情绪抑郁、愤怒累积有关

很多人疑惑,自己平时看着不那么激动,怎么就“气出病来了”?其实,女性容易把“气”压在心底,不爱表达,长期下来,内分泌紊乱、微循环障碍、肠道微生态失衡,都会让疾病有机可乘。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气”对身体的伤害呢?医生和心理专家一致建议,特别是女性朋友,更要从情绪管理、生活细节和科学求助多管齐下:

日常梳理情绪,找到自我表达出口:

每天抽出10分钟,用“情绪日记”记录自己的想法。遇到不快时主动与家人、朋友沟通,避免“独自吞咽委屈”。研究表明,积极表达情绪的人群比长期压抑者“功能障碍”发生率低近30%

加强运动、冥想等身心调节:

规律中低强度运动(如快走30分钟/天)、深呼吸冥想、睡前瑜伽,有助于释放压力。哈佛大学医学部报道,运动可有效降低压力激素28%,改善睡眠、提升幸福感。建议找自己喜欢的方式,不必追求运动强度。

遇到持续不适,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已经出现明显症状,如反复腹痛、头痛、心慌胸闷,不要单靠忍耐或偏方。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心理评估和专业治疗。许多身心科、中医情志调养均能针对性调理。临床显示,90%以上“气出来的病”经过科学干预后都能明显缓解

饮食辅助,维持肠道健康与神经稳定:

女性每餐建议摄入富含色氨酸的蛋白质(豆制品、坚果、牛奶),以及新鲜果蔬。均衡饮食有助于肠道菌群稳定、情绪平衡。同时,富含维生素B族和镁元素的食物如全谷物,可缓解神经紧张。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国女性心理健康蓝皮书》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心理专科“情绪障碍”流行病学报告》

来源:月浩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